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追夢的歷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
從《大聖歸來》到《哪吒》近年來不斷崛起的國漫漸漸重回國人的視野,拋卻製作能力和手法,單從題材上來看無論是哪吒、大聖還是白蛇無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神話故事。不過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部國漫電影和大IP改編有所不同,故事既沒有發生在古代,也沒有超級英雄,更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而是一部平凡溫馨又浪漫的追夢故事。
關於文化
最初接觸《貓與桃花源》是在豆瓣上搜索國漫時無意中看到的,說實話這個名字足夠吸引人,有貓有桃花源,這不知道是多少當代年輕人的理想生活。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整部影片的格調都相當文藝範兒,因為故事整體就定位在現代都市,與大多數國漫不同,這部電影並沒有過多渲染中國風的水墨山水以及亭臺樓閣,而是將中國的文化底蘊滲透在整部影片之中。比如說,片中調侃之間隨口說出的古詩文和那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名人,都是滿滿的東方元素的滲透。甚至影片主線中貓咪們尋找的桃花源,和古代文人們嚮往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是一個遠離現實喧囂匯聚夢想的地方。
關於製作
除了文化方面的滲透,動畫本身的精良製作也是相當良心。這部影片突破傳統更傾向於鑄造色彩鮮明的童話氛圍,在場景的配色上相當鮮明大膽,營造出來的更是一種溫馨治癒的風格,可以說每一幀都美不勝
另外影片中小貓的毛髮細膩柔軟,鸚鵡的羽毛絢麗層次分明,流浪貓身體上的傷痕和不夠蓬鬆的毛髮,以及小貓鬥篷前期作為寵物貓時柔順的毛髮和離開家開始旅行後沾滿灰塵的毛髮對比都是非常鮮明的,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上也足見製作組的用心精良。
關於故事
《貓與桃花源》的整個劇情其實投射了很多生活中引人深思的問題,比如說家庭、成長、追夢、現實與理想的落差,父母與子女的代溝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和正確的認知,甚至一些近年來出現的社會問題也或多或少出現在這部電影的各個橋段中。
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作為父親的英短藍貓毯子少年時代的一段不愉快的流浪經歷,也因此形成了他膽小懦弱的性格。而作為兒子的小橘貓鬥篷則初生牛犢不怕虎,與父親毯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心懷桃花源,酷愛冒險,嚮往遠方。這也解開了之後一系列的關於冒險與追尋的劇情。說實話這種設定難免讓人聯想到海底總動員,甚至有評價《貓與桃花源》就是國產陸地版的海底總動員,同樣的單親家庭,同樣懦弱的老爸,同樣勇於冒險的孩子,同樣是在追夢與尋找的過程中父子雙方的成長。
如此看來在劇情上《貓與桃花源》的確有所欠缺,這可能也是導致它在豆瓣評分僅有6.2的原因之一。不過類似的套路不論在迪士尼還是皮克斯,甚至是國內的童話故事中都不算新穎,自然也設計不到抄襲問題,重要的是相似的題材相同的套路裡我們能看到的全新的東西。
關於社會問題
如果說《海底總動員》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童話故事,那麼《貓與桃花源》則更像是一部教育成年人的童話故事,裡面的社會問題其實都與我們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比如關於環境問題,城市的發展如何確保生態的平衡。比如關於對故鄉的懷念與嚮往,這是每一個離家遊子的心聲。再比如影片中熱心救助了落水毯子的大白鵝一家,就是典型的北漂式家庭,他們沒有穩定的房子和戶口,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嚮往遠方所以不願意蝸居在故土,房子或許只是四面冰冷的牆壁,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破舊的船艙也可以變得很溫馨。
毯子和鬥篷父子最後經過一系列的成長終於相互體諒對方的想法,毯子最後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人生。這其實也正是中國式教育中最為欠缺的一部分,父母以為孩子好的名義扼殺了子女對自己人生的控制權,導致子女終生都生活在叛逆期,親人之間不能和諧相處,正是因為少了相互之間的理解,作為國產動畫作品光這一點就尤為引人深思。
關於桃花源
影片的最後動物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桃花源的嚮往。因為對於成年人來說桃花源只在自己的心中,就像毯子對鬥篷說的,江對面的房子是他的家,誰的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桃花源,那是一個放下煩惱,自在快樂的地方,一個想去,又留不下來的地方。
因為桃花源誕生於浪漫的幻想之中,它本身就是一種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