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都在致力於反對死記硬背,因為許多高中生的學習現狀令我擔憂
我一生都在致力於反對死記硬背,但是,令我遺憾的是,死記硬背的人群卻如雨後春筍般地茁壯成長。
我記憶猶新的是有一年中考結束後的情景:踩著考試結束的鈴聲,一群孩子從教室魚貫而出, 他們瘋狂地將書本、試卷、書包狠狠摔在地上或拋向空中,然後撕扯、踩踏,繼而瘋也似地朝校門口湧去。似乎終於發洩了「死裡逃生」之痛。
孩子們仇視「死記硬背」,但不幸的是,他們卻依然頑強固守,並常常被稱讚為「認真讀書」的標本。
在我的授課中,我對學生另有要求
每每接到一個新的年級,無論高一還是高三,我無一例外地向學生提出三個要求:第一,學會聽課,要在老師汪洋大海般的語言中聽懂老師想說什麼,究竟說了些什麼;第二,要參與課堂教學。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如同踢出的一個球,接球沒有商量,不管你舉不舉手;第三,克服死記硬背,在跟老師的對話中加強理解記憶。
記得有一年在高一。期末考試剛剛結束,我去教室安排假期作業。走進教室的瞬間,學生突然齊刷刷站起,把帽子、書本、文具拋向房頂,他們跳躍著歡呼著,我側耳傾聽,才發現他們在向我表達興奮之情:「老師,我們沒有背,我們真的沒有背,我們都考得特別好,從今以後,我們再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那年,我所在年級共九個班,由三個教師分別任教,年終市級統考,我任教的三個班,分別比其他班級平均分高出九點幾和十五點幾。重要的是他們基本沒有佔時間去背誦。
為什麼不主張背知識?不是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嗎?
我曾經為有考生的家庭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他學習很就努力,但是復讀仍然沒有考過350分》文中以我的一個學生為例,分析了他兩年高考落榜的真實經歷。這是一個極富代表性的案例,絕不是個案;,在頭條裡可以找到這篇文章的內容。請家長們務必引導自己的孩子認真閱讀,並從中接受一個學子以巨大失敗換來的教訓。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以耗費生命去換取高分;方法永遠比努力更重要。
我們常說,學習是由此岸到達彼岸的過程。學習如同過河。解決過河的方法有三種:橋、船、遊泳。(不要說直升機)。驚濤駭浪之下,如果具備船和橋,你非要扎猛子渡河,那便是自找苦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愚蠢的。
為什麼不需要背知識。
首先,熟悉的東西不必背
生活中一切熟悉的東西都是不必背誦的,而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從生疏轉變為熟知。熟知有必要背嗎?譬如我們的父母。無論我們在哪裡見到他們,都會一眼認了出來。假如你去了外地上學,爸媽偷偷去看你,走到你身邊,你的反應驚喜:「哎,爸媽,你們怎麼來了?」對嗎?總不會這樣反應:「哎,這倆人是不是我爸媽呀,想想啊,我媽媽雙眼皮大眼睛;我爸爸濃眉毛、通鼻梁、三角眼……」 用得著嗎?甚至老遠聽到他們的聲音便一下子準確辨認出來。因為熟悉。
其次,理解的知識不必背。
有個學生問我:「老師,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係,跟繞口令似的,我怎麼也背不下來。」
我問,為什麼要背,回答:我寫不對呀。
我問,空氣有使用價值嗎?回答:「有哇。」
「不讓你喘氣行嗎?」回答:「不行」;
「來兩塊錢的氣我喘喘?」我調侃;「沒有賣空氣的」,他笑答。
好,總結一下: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有價值。懂了。
那麼,我們所以要買一種商品,是看上了它的用處;花錢買就是在研究它的價值。所以,總結一下:有價值的一定有使用價值。又懂了。
陳述一遍,說對了。用得著背嗎?在理解的基礎上,稍加誦讀,留下的印象深刻,無須背誦。學懂了,理解了,下筆如有神。
死記硬背的知識難以牢記
短短的兩句話,難住了許多高中生,這說明,中學生的記憶力雖強,但是不懂的東西,記得快忘記的也快;背的功夫是徒勞的。我文中的那個學生,是個背題的高手,但是,在試卷面前卻從來一籌莫展,不能聽從老師的勸誡,結果兩度高考失利,對自己和家庭的打擊都不言而喻。
知識的記憶是這樣做到的。
學生:老師,「矛盾的特殊性那三種情形」我背不下來。
聽我講一遍就記住了。聽著,我強調。
矛盾的特殊性有如下三種情形:
第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例如,有機物和無機物;這個人和那個人,相同嗎?
第二, 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不相同;比如一個人,嬰兒、少年和老年時,興趣愛好、生命體徵一樣嗎?比如,人類社會的每個階段一樣嗎?
第三, 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不相同。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地位、性質、特點一樣嗎?
好,給你一分鐘,誰記住了告訴我。
結果都記住了。我在平時的授課中從來不留作業;假期作業我從不讓學生去完成;我從來不在考前督促的學生抓緊時間複習包括高考前,我建議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其他科目上。因為我知道,我的功夫都用到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