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線上就診,加速了網際網路醫療產業的發展。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所屬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時,一些第三方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診療諮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網際網路醫療作為我國新興的醫療模式,為患者尋醫問診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很多醫院和網際網路健康平臺紛紛推出或加強在線醫療服務能力,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享有就診預約、在線疾病諮詢、電子健康檔案、電子處方及檢驗報告查詢、遠程會診等服務。應該說,網際網路醫療不僅提升了醫療體系效率,促進了醫患生態修復,也為應對當下醫療困境指明了方向。
然而,網際網路醫療的飛速發展也給患者的醫療健康信息留下安全隱患。網際網路時代,患者的健康信息幾乎可以全程以電子化的途徑進行採集、記錄、傳輸和存儲,在顯著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個人健康醫療信息被洩露的途徑和風險。
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更多的數據和信息,誰就可以在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與話語權。出於對利益的狂熱追求,不少商家為了實現精準廣告,利用醫療網站在數據保密方面軟、硬體的漏洞,非法獲取患者個人信息,有很多患者由於就醫、保健等信息洩露而飽受醫託、推銷之苦;很多新生兒家庭,孕婦生產完還未出院,各種和新生兒有關的產品、服務廣告已經被「精準」投放到了手機和郵箱裡。更可怕的是,很多涉及患者醫療健康狀況的敏感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詐騙甚至勒索,其危害比單純的商業推銷要嚴重得多。
此外,大範圍醫療健康信息集成數據包含我國種族群體的健康信息,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商業價值,更涉及種族的人類生物學特徵,這些信息在任何國家都屬於核心機密,一旦洩露可能被非法利用,將帶來不可想像的嚴重後果。
技術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利用它獲得便利的同時,也要築牢安全防火牆。目前,網際網路醫療時代的醫療信息安全已經得到國內管理機構、醫療及信息化行業專家、學者的廣泛重視。此前,針對個人醫療健康信息保護問題,國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範(試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法律和行政文件的形式作出了相關規定。今年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規定了洩露個人健康信息的法律後果等,進一步完善了管控這一風險的法律依據。
保障個人醫療健康信息和隱私安全,無論是醫院、網絡運營平臺還是醫務工作者都要引起足夠重視,切實建立起可靠的保障機制。首先,在提供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或醫院線上服務過程中,應該建立並完善責任可追溯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從理念和機制上規範網際網路醫療信息安全。
其次,在醫療大數據形成過程中,要做好漏洞設防與制度管控。由技術革新帶來的隱私風險,也應該由技術來解決,從技術層面提升信息安全能力,不斷完善信息安全攻防、分級保護等技術手段,妥善運用先進技術,把風險扼殺在萌芽之中,寧可技術革新的步子邁得慢一些,也要走好隱私保護的每一步。
此外,對醫療健康信息的保護和妥善利用並不相悖,針對醫學研究所需的大量數據,可以通過合理的機制進行數據脫敏,促進和規範對醫療健康數據的合理利用途徑。
(責任編輯:王惠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