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開放,越需要建立平臺;平臺建的越多,城市的輻射力就越強,開放程度也就越高。
站在開放發展新風口、啟動「追趕模式」的青島如果因循守舊,就無法擔負起一個個重大使命,無法縮小與「標兵」的差距,也不能拉開與「追兵」的距離。
青島需要找到新的效率更高的「打法」。今年以來,青島上上下下進行了一場又一場「頭腦風暴」,一個個創意十足的城市「治理模式」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絕。
首屈一指當屬以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從點性思維、線性思維,到平臺思維,青島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躍遷」。
基於這樣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青島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搭建重大會議和會展平臺,擴大發展生態圈;引進大企業和創新創業平臺,拉長發展生態鏈;構建各級各類服務平臺,形成生態發展大氣候……今年以來,青島的發展不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11月30日,青島召開了一場以平臺建設為主題、以平臺負責人為主角的座談會,為華為、商湯、科大訊飛、啟迪、正和島、亞馬遜、創業黑馬、前海方舟、華夏基石、亞布力、豬八戒等11家青島市平臺建設合作與創意諮詢機構頒發聘書。這11位平臺負責人則用一場長達4小時的「思想盛宴」作為回饋。
能談得如此「投機」,自然是因為彼此都把平臺思維奉為圭臬,志同道合,互相「懂得」。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那就是要為企業、為城市打造高水平的平臺,並推動平臺與平臺間的良性互動,最終讓各方受益。
極具顛覆性的思維方式之變
有句話說得好:認知力,才是核心競爭力。小到企業與企業的差異,大到城市與城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同,說到底都是認知力的差異所造成的。
在青島的主政者看來,要在市場化、法治化的道路上行穩致遠,要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力,就要積極轉變思維模式,克服傳統的點性思維、線性思維的局限,樹立系統化、立體化的思維。
顯然,平臺思維正是這樣一種「可擔大任」的思維方式。平臺思維是一種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平等溝通的思維範式,倡導開放、共享、共贏,目的是要讓各類資源要素通過平臺發生互動耦合,推動形成深度關聯、跨界融合、開放協同、利他共生的生態系統。平臺思維本質上是市場化思維,開放型、合作型思維,共享型、生態型思維。
眼下的青島,太需要這樣一種思維了。以會展為例。青島算得上是一個「會展之都」,每年舉辦各類會議展覽數以百計,2018年青島展覽展示面積名列全國城市第7位。但開一個會、辦一次展,往往搞完了就算完了,沒有把會展的「後效應」發揮好,說到底就是沒有把會展當成平臺來經營。
會展絕對算得上是「流量之王」,海量的國內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短時間內向同一個地方集聚,如果能深入挖掘,找到使其發生互動耦合的有效機制,必然實現價值倍增的創新創造。
又比如招商引資。在過去的實踐中,招商主體往往「零敲碎打」,缺乏整體性、系統性的設計,「裝進籃子裡都是菜」,不管搭不搭。後果是,位於產業鏈中下遊的企業因為產業鏈不完善,上遊供應商、下遊客戶都不好找,導致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出現個別企業被迫「遠走他鄉」的現象,令人唏噓。
精彩紛呈的平臺化之旅
青島是這麼想的,自然也是這麼做的。
今年以來,青島著力發揮會議、會展聚集新元素、發現新組合的作用,打造一年四季永不落幕的平臺。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創意青島大會、央企青島行、中國財富論壇、世界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大會、中歐企業家峰會青島論壇等一系列高規格展會和論壇,為企業交流合作、政府招商引資搭建了新平臺。僅3次央企青島行活動就籤約項目43個,總投資1102億元,其中,60%以上項目已落地實施。
在平臺思維的指引下,青島雙招雙引發生「迭代升級」。青島著力發揮大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的能力和優勢,把國內第一排的企業作為以企招企、以商招商的頭部資源和集成平臺,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今年以來,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恆大、啟迪控股、正和島、創業黑馬等龍頭企業或平臺接踵來青,落子布局。
青島與啟迪控股、商湯科技、正和島、創業黑馬等的合作,也都是把他們作為一個資源整合的平臺,推動相關產業、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要素在青島聚合。從實際效果看,「平臺法」顯然給各方帶來了最大化的共贏。
青島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平臺,一個企業投資興業、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平臺。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時強調,青島建設上合示範區,旨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這個新平臺不只是青島的、山東的,也是中國的、是整個「一帶一路」的,是要通過青島這個新平臺,形成中國「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青島充分利用國家開放平臺和政策的便利優勢,打造山東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國際客廳」,為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的各國企業以及有意對接國際的中國企業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平臺。正在推進的有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以及上合組織國家五大客廳。11月28日,青島中德國際客廳開門迎客,總投資額10.7億歐元的10個重點項目現場籤約。「國際客廳」的平臺效應初步彰顯。
打造平臺,企業家是主力。青島鼓勵企業家提出打造平臺、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做成產業集群的好創意,政府來論證企業家的創意,成全企業家的創新。
今年以來,青島把發展環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去建設,像自然生態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營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形成政治生態、政務生態、社會生態、產業生態良性互促發展的大氣候,為企業打造有利於投資興業的高水平平臺。
青島通過頭部企業、企業社交平臺、基金、會展等搭建平臺,整合資源要素能力明顯增強,推動青島形成了蓬勃的發展態勢。1-10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3%,投資總量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全市新開工項目同比增加763個,新開工項目投資同比增長26.8%,顯示出投資者對青島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美妙的「化學反應」
現在有個說法是:一流的公司做平臺,二流的公司做品牌,三流的公司玩模式。這個不是沒有道理,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阿里也好,騰訊也好,華為也罷,無一不是平臺型公司。
「對於企業來講,平臺是非常關鍵的,平臺思維是最重要的思維方式。」華為技術有限公司EBG副總裁喻東說,華為提出要做一個數字平臺,這個平臺能夠綜合應用現在的各種技術,讓平臺上的企業很方便使用到新的技術。「也就是說,即使企業不懂5G,不懂人工智慧技術,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培養出開發者和工程師,讓他們在巨人肩膀上做開發,這就是平臺的價值。」
華為的思維方式與青島不謀而合,雙方很快擦出「火花」。華為來青島投資,在落戶項目的同時,青島還特別委託華為對全市1900多家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進行整合提升,向他們開放共享雲平臺,將符合條件的納入華為採購鏈,為青島信息技術產業賦能。
科大訊飛已經成為人工智慧應用領域最知名的平臺公司之一。圍繞核心技術,科大訊飛已經建立了三級生態體系,第三方開發團隊達到108萬家,合作夥伴超過160萬,形成產業帶動大概四千億左右。
「什麼是平臺?我認為就是各種資源要素匯聚碰撞發生『化學反應』的地方。青島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說。
正是由於志同道合,劉慶峰毅然把科大訊飛的命運與青島系在一起。「我們在青島設立山東總部,並且是面向日韓的總部,在青島搭建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和科大訊飛智能家居的業務中心,同時設立AI加速中心,形成產業生態。」劉慶峰說。
商湯科技現在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人工智慧賦能平臺之一,通過自己建設深度學習的超算基礎設施,實現工業化的算法生產。「在青島,我們的計劃是投資一個平臺,支持三大應用,主要為是城市、產業和人賦能。」上海商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徐冰說。
作為市值高達9000億美元的「超級公司」,亞馬遜的成功同樣得益於平臺思維。如今,亞馬遜正在青島進行「平臺運作」。2017年3月,青島-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正式啟動運營,該中心立足青島、輻射東北亞,通過對信息、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面的聚集,搭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成長生態平臺。短短兩年時間,這一平臺已經孵化集聚了500家公司。這只是開始。
在平臺思維的引領下,青島正與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生著美妙的「化學反應」。
是務虛會 是研討會
資源和資源之間的互動形成平臺,平臺和平臺之間的互動形成生態。11家頭部企業,就是11個平臺。這些平臺一旦與青島互動、耦合,勢必碰撞出驚人的能量。
青島聘請11家企業為「青島市平臺建設合作與創意諮詢機構」的初衷,就是強化平臺思維,更好發揮各自的平臺作用,在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配置資源,給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提供平臺,讓資源要素在青島互動耦合,實現價值倍增。
為了召開這場以平臺負責人為主角的跨地域、「跨圈」聚會,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動議,經數月反覆醞釀,並由「參謀助手」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全程周密策劃、精心組織,終得精彩呈現。
會議形式、會場布置頗具看點:碩大的圓形會議桌,11位平臺企業負責人與青島主要領導圍坐在一起,沒有主次之分。而青島各大委辦局、各區市一把手的座次則為條形桌,分列圓桌兩側。
「我希望大家能夠放鬆下來,因為這是一個內部的思想碰撞,一次務虛會,是一個學習交流的課堂,是放下包袱開動思想機器的地方,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我』是這麼想的。」主持人王清憲邊聽邊記,不時插話,或是點評,或是回應,或是探討,徹底把與會嘉賓的話匣子給打開了。
會議原本限定每位平臺負責人發言時間為5分鐘,這樣算下來,發言總時間應該在1小時以內。可在這樣良好的氛圍裡,大家想說的太多,談青島的深刻變化,幹部隊伍的沖天幹勁,整座城市的精氣神;談當前的發展形勢,機遇挑戰;談青島的未來,與青島的合作和下步的打算……根本「停不下來」,以至於整場座談會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
不少與會平臺負責人坦言:「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研討會,政府主導的會也沒少參加,但像今天這樣受到如此禮遇,感覺如此放鬆,能暢所欲言,被認真傾聽的,還真是第一次。」
當然,對於與會的青島各級領導幹部們,這也是一堂生動的培訓課,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課後」,他們紛紛主動與平臺負責人們交換了名片,加上了微信。
「我們希望把這種『平臺』會的模式固定下來,每年定期邀請大家到青島來,討論產業發展熱點,展望產業發展趨勢,以更開闊的視野,探討青島發展思路,推動青島更好地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王清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