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從6月2日開始到7月1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自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江西鄱陽湖漫過1998年洪水位
7月12日零時,江西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這標誌著我國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
據12日公布的數據,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較7月2日擴大352平方公裡,達4206平方公裡,為近10年來最大,較歷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裡)偏大兩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溼地大面積被淹。
與1998年我國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如何?
此次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與1998年我國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如何?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表示:「綜合考慮範圍、持續時間和雨量發現,6月27日以來(截至7月9日)的我國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1961年來第五強(1998年第一)。」
江蘇長江、太湖地區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截止7月12下午2:00,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10.00米,超警戒水位1.3米,離歷史最高值10.22米僅剩0.22米。根據江蘇省防汛指揮中心消息,這是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自三峽蓄水以來首次破10。
江蘇長江、太湖地區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全省各部門也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提前準備好了防汛物資。現代工具齊全,面對天降大雨,治水已是難事,那麼古代人又如何治水呢?
江蘇歷史上的皇帝與名臣是如何治水的?
孫權:發展漕運,興修水利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孫吳的創建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子,孫策之弟。
圖片源於網絡
吳赤烏三年(240),孫權派左臺侍御史郗儉開鑿運瀆,南引秦淮河水,北接潮溝西支,東北通向宮城,主要用於向宮城運送物資的漕運。因宮城地勢高,行船常有擱淺,於是,孫權又開潮溝,東連青溪,保障漕運暢通。
現在發現的運瀆故道,起於上浮橋附近的秦淮河,水流折向東北,過都門橋、紅土橋、笪橋,與潮溝在金鑾巷一帶匯合,經洪武北路、網巾市,抵達苑倉。現存續的河道與淮清橋分出的內秦淮河北支重合,經內橋、笪橋、天津橋、張公橋出涵洞口注入秦淮河幹流。
圖片源於網絡
赤烏八年(245),孫權派遣陳勳率兵士3萬人,在今句容境內,開鑿「破岡瀆」,溝通秦淮河與太湖兩個水系。因為在句容東南鑿穿一段寧鎮山脈,即句容與丹陽之間的分水嶺,而成為破崗,故名「破岡瀆」。
圖片源於網絡
「破岡瀆」總長四五十裡,中間高,兩頭低,沿途修建14個埭(土壩,「破崗瀆」的埭是中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埭),用以蓄水、平水、保證通航。在此期間,他又命人鑿赤山塘(湖)用於調節秦淮河下遊水位,以灌溉句容和江寧兩縣農田,發展農業生產。
朱元璋:開鑿運河,修築江岸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建立者。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
圖片源於網絡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派李新(崇山侯)督工,開鑿胭脂河,溝通秦淮河與石臼湖,使太湖流域的漕船直達南京。胭脂河是一條人工運河。當年,在溧水縣城以西,江浙兩省數萬民工「焚石鑿河」,靠人工開鑿出了一條上接石臼湖、下連秦淮河,全長7.5公裡的人工運河。胭脂河河道最深處35米,底寬10餘米,上部寬20多米,其工程之巨大,在當時的水利建設中十分罕見。
圖片源於網絡
在胭脂河開鑿時,工匠們選擇了兩處石質堅硬、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縣城向西的通道。通河之後,將巨石下端鑿開以通舟楫,因橋身與河身是天然連體、不可分割,人們就用「天生」兩字讚美它,曰「天生橋」。
頗受爭議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更重要的是,他還三度擔任南京市長。
圖片源於網絡
王安石在擔任南京市長期間,認為玄武湖是「前代以為遊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
於是,決定「洩湖為田」,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把玄武湖湖水全部放入長江。讓「貧困飢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並且開闢出兩萬多畝湖田,分給貧農耕種。
但沒想到的是,他所認為的這項利民舉措,卻讓後人受苦。消失後的玄武湖很快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南京城陷入了「遇雨則澇」的尷尬境地。城內不少河道與玄武湖相連,因缺水而淤塞斷流。
圖片源於網絡
雖然之後的元朝、明朝官員對玄武湖進行疏浚恢復,但面積較之前已大大縮小。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玄武湖面積僅僅是最初的三分之一。玄武湖面積的縮小對南京的城市排澇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江蘇省有望7月19日左右出梅
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蔣義芳表示,未來幾天有一次較強降水過程,今年的梅雨季節,有望在7月19日左右結束。
據江蘇省氣象局13日凌晨5點發布的全省天氣預報顯示,今天江蘇全省陰有陣雨或雷雨,其中沿江和蘇南地區雨量中等,局部大雨,其它地區陰有時有小雨並漸止轉多雲。
中宏網江蘇整理自:《江蘇省志水利志》、《南京百科全書》、中國氣象報、江蘇新聞、交匯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