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幸有《心經》護持,感應不可思議!

2021-01-11 重樓逾陀

玄奘大師是我國歷史上特出的聖哲,提起誦念《心經》,有一段因緣。西行取經前,大師曾駐錫成都。有一天偶然遇見一位病人,滿身膿瘡,惡臭不堪。大師心生憐憫,特地向寺中要了些舊衣和食物給他。病人十分感激,自愧無以為報,特口傳了這卷《心經》。

大師以其文簡義深,所以時常誦念,沒有想到後來行經沙河,卻發生驅邪降妖的靈效,這也是一段特別因緣。話說大師獨自西行,走了一整天,仍找不到野馬泉,人困馬乏,只好停步歇息。想先喝點水,吃些乾糧,再作打算。也許是太疲勞的緣故,才解下水囊,忽然失手,水囊竟掉落在地,點滴不剩。

在沙漠中行走,水比血還重要,此事非同小可,況且又迷了路,不知該往哪走才是。但是,玄奘大師決定繼續向西北方向摸索前進。在茫茫沙漠中,踽踽獨行,不論晝夜,一路上遇不到任何行人,也看不到任何獸蹄馬跡,大師只是默默地念著觀音菩薩聖號,把定西北方向,一步一步向前行。

白天是狂風挾著塵沙,急如暴雨,不但很難睜眼,呼吸也很不容易。黑夜只見燐火點點,宛若繁星,妖魔鬼魅繞行前後,奇形怪狀恐怖萬分。有時高聲誦念觀音聖號,影像就應聲而滅;有時卻如不聞,追隨前後左右如故。若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一切影像就會完全消失。大師有了這樣的憑藉,所以即使怪異景況不少,心裡就不會感到非常害怕。

大師已經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就在第五天傍晚,實在難再支撐,口乾舌燥,兩眼發黑,終於倒臥在沙漠之中奄奄一息。憑著強大願力的支持,大師仍一心默念觀音菩薩並虔誠默禱。不久,發現前面不遠處,隱約可見一片青草地,隨後又在附近發現一池清水,掬飲數口,味甘而清涼。此情此景,在黃沙飛揚中應是奇蹟,想來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救護,特為化現。

相關焦點

  • 從大般若經中探尋「色不異空」在玄奘法師心目中的本真含義
    這句經偈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重要的佛家經典,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翻譯的一部佛經。260字的心經以其字數簡短的優勢而得以廣為傳誦,因為廣為傳誦的緣故,不僅僅是信仰佛教的人熟悉心經,許多並不信仰佛教的人也能說上心經中的幾句經偈。也正是因為字數簡短的緣故,由於用字精簡卻又含義深奧,從而容易認人產生歧解。
  • 《心經》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佛說:不可思議!
    《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句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說,誦讀、默念《心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是「不可思議」,就是你怎麼想也想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說到這裡也許有人不信,不信沒關係,唐朝玄奘大師的遭遇就能說明這一點。哪一點?《心經》能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 心經賞析:抄心經的感應
    最受大眾喜愛的寫經經文即《心經》。據佛經上記載,抄寫《心經》的功德,不亞於抄寫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且寫經之功德在諸多佛經經典中,一再被提及,言其殊勝功德遠優於造塔供佛,寫經的好處極不可思議。印光法師語:「文雖簡略,理極宏深。至圓至頓,最妙最玄。誠為諸佛之師,菩薩之母。六百卷般若之關鍵,一大藏聖教之綱宗。
  • 讀誦心經,消災免難
    《心經》僅僅二百六十字,卻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可以說是般若思想的核心、佛法教義的精髓。它是最深奧、說法最微妙的大乘佛法教典,同時語言最簡潔、聲韻最順暢,對習頌手持者有巨大的加持力。古代案例:玄奘法師,他到印度去取經,一次走到一個河邊上看到很熱鬧,正是外道婆羅門舉行祭祀的時候。
  • 唐代還有位高僧義淨法師也曾西天取經,他是濟南長清人
    義淨法師(635—713)是我國唐代高僧、佛教四大澤經家之一。是我國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與東晉法顯大師、唐玄奘大師並稱為我同「大求法高僧」。義淨法師,俗姓張,字文明,齊州山茌縣山莊人。(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
  • 旅遊見聞雜記——大雁塔,慈恩寺和玄奘
    玄奘法師姓陳名禕,今河南偃師人,父母早亡,13歲剃度出家,賜名玄奘。因他27歲即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又被稱為「三藏法師」或「唐三藏」。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提請西行取經,當時因政局不穩未獲批准,於是他偷偷上路。後來,用了3年時間,歷經千辛萬苦、行程5萬餘裡,終於到達印度。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他取經回到長安。3、大雁塔。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忽悠唐僧去西天取經的?
    唱戲的人,不用說,正是西天取經理論上的男一號,玄奘同志。且看原著這段描述:「那法師(玄奘)正聚眾登壇,諷經誦偈(水陸大會演講)」,太宗設午朝,宣玄奘入朝。玄奘的反應呢?「一聞有旨,隨下壇整衣,前往見駕」。「一聞」、「隨下」這兩個動作跟進很有意思,表示反應很迅速。領導來指示了,演講的事,當然可以先擱一邊。領導的事,才是正事!入朝,面聖。
  • 《心經》解釋:21遍心經怎麼讀
    21遍心經怎麼讀讀心經的時候,許多人都是會讀誦二十一遍的,一般的情況下,自己在讀誦心經的時候,可以看心經的讀誦儀軌進行,那麼自己讀誦心經的時候,也不至於做的不好。也可默念: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如來影現中。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3)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玄奘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文/亦單shan說起玄奘,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但大家知道嗎?從現如今來看,玄奘可是佛教歷史不可或缺人之一?為什麼,玄奘法師不止西行取回了真經,進而翻譯了中國現如今大部分的「佛教經典」!
  • 一代宗師玄奘(唐僧)與大雁塔,大慈恩寺
    由於《西遊記》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只記得取經的唐僧師徒,忘掉了歷史上那位真正獨身赴天竺取經的唐僧玄奘,這位俗名陳褘的唐代僧人,可謂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為了妥善安置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經朝廷恩準資助在慈恩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 法師之種類
    眾所周知,對於三藏十二部經典中,精通經藏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稱為「律師」;精通論藏者,稱為「論師」;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一般人都因民間小說《西遊記》稱玄奘法師之印度取經為「三藏取經」之誤導,而不知「三藏」乃指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的別名,而非玄奘法師之專有名詞。
  • 唐僧取經是自由行嗎,為什麼會走14年,到底走了多少國?
    唐僧取經是自由行嗎,為什麼會走14年,到底走了多少國?文/秀才談古今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西遊記》是一部神魔誌異小說,雖然借用了玄奘法師天竺取經的故事,但需要知道的是,唐僧僅僅套了玄奘法師一個殼子,御弟哥哥是唐三藏而非玄奘。
  • 玄奘:17年暴走五萬裡,19年翻譯千卷經,你不知道他一生多彪悍!
    一人一馬,偷渡西行五萬裡。入荒漠,翻雪山九死裡求一生。17年輾轉110個邦國。19年苦譯1335卷經書。......他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猛人,卻在《西遊記》中變的懦弱而搞笑。萬千真相,永遠要比故事艱難的多。玄奘原名陳禕,祖上世代都是公務人員。雖然職位越幹越低,從封疆大吏幹成了小縣長,但家族底蘊越來越深厚。
  • 「長安49日」 唐高宗為玄奘所建的「大雁塔」還是原來的模樣嗎?
    大雁塔在唐代長安城的所在位置圖大雁塔是大唐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特地為了眾所周知的前往天竺(今印度)西行取經僧人「玄奘」而建造的供奉佛經的佛塔。而在回歸大唐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則更是出城親自迎接,完全淡忘了玄奘違背了其最初的懿旨而西行的「違規之舉」。到了唐高宗李治時期,建大雁塔,擴大慈恩寺,便是對玄奘取經之功最聲勢浩大的封賞了吧。
  • 收藏地圖奇人 多次在地圖上走過玄奘取經路
    唐僧取經咋走的?    我有《玄奘五印行跡圖》    沒有書櫃,家裡的大衣櫃就成了老杜的「倉庫」。臥室的寫字檯上整潔乾淨,老杜每天都要伏案讀書到深夜。他甚至開起了玩笑:「這才真的是叫私『藏』」!
  • 誦經親見菩薩身影:讀佛經時,原來真的有菩薩在護持!
    若於本尊面前祈求,並精勤持誦其咒語,常行慈悲喜舍善行利樂一切眾生,藉由本尊財寶天王及八路財神之大力加持,可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求財滿願,速能相應。別的感應就不說了,單說有一天晚上,大約是12月底,讀經時突然感到心神不定,不由自主地頻向房間門口和窗外張望,莫名地就感到膽戰心驚(以前從末出現此種現象),總感到周圍有什麼存在。讀著讀著,燃著的盤香啪的一聲跌落,也嚇了我一大跳。「以後恐怕還是不讀了」,這樣的念頭在我腦中閃過。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 譯—原文及註解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佛典,是修學佛法者日常修誦的佛經,因其在佛經裡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的簡潔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