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女子教條應運而生,女子未嫁從父,出嫁隨夫,夫死隨子。四德也是對女子涉及公共場合的約束: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可是在教育部印發的文件中,就說過:不能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只是沒想到這種打壓女性的思想,還被搬進了大學的思政課堂,讓同學們感到了不適。
一、大學思政課堂出現「女德課」
大學應該是開放,思想進步的場所,應該帶領著學生們領悟更多更深的哲學道理,歷史文化。只是沒想到,傳統也能成為大學宣揚「男尊女卑」的一種手段。
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詢問大學思政課的內容,有女性天命是繁衍後代,男性的天命是保家衛國,這樣的思想正確嗎?帖子發布以後,網友積極的評論,有了更多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沒想到在新時代,老師還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女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兒育女。女孩就不能保家衛國嗎?外交官、空軍、海軍、陸軍等等,哪些保家衛國的行業沒有女性的身影?
即使是身體素質天生沒有男性強悍,但是女孩子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退縮過!他們的天命,不應該只是保家衛國。
時至今日,依舊有很多人把女孩子嫁得好不好,看成是她是否成功的標準。曾經陳喬恩四十多歲沒有戀愛,一直被人催著結婚,被罵大齡剩女。還有金莎快四十歲依舊追求心中的「白馬王子」,被吐槽不知天高地厚,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活該被剩下。
在某些「女德」的眼中,女性不結婚是錯的,不生孩子也是錯的,年紀大了要求高也是錯的。婚姻始終是要和女性捆綁在一起的,在開放包容的社會下,這樣的言論不能被女孩子接受了。
「守身如玉」、「脾氣好,少花錢」、「照顧好家庭,不爭不搶」。這樣的言論簡直就是思想的毒瘤,女性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多少人努力的結果,男女平等已經完成了好長的路,大學課堂卻講授這樣的糟粕,是在讓人寒心。
歷史文化中的傳統,肯定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早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就提出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明顯這樣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利於現代社會的進步。
二、過度的「女權」也是一種陷阱
道德是不分男女的,在一件事面前,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因為性別不同就換了一種說法。家長在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時候,可以因為性別採取不用的教育方式,但是標準肯定是一致的。
例如過度的「女權」也是婚姻的折磨,很多家庭都習慣富養女孩子,不讓她們做家務,有求必應,極盡寵愛。對待男孩子就要求你要讓著女孩子,不要太強勢暴力,一定要忍讓。
於是誕生了一批田園女孩:享樂是我的,苦難是你的。
田園女孩結婚以後大部分都閒賦在家,拿著丈夫提供的住房和經濟,每天維持著自己的精緻生活。就像「假名媛群」,打扮得精緻耀眼,想要的也不過是嫁一個好夫君,從此就能飛黃騰達。
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享受著女性在社會被有優待的原則,又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
無論是女德班,還是過度女權,都是因為人們對男女平等的誤解,認為女性做小伏低才能換得男性的青睞。或者是認為男性必須時時刻刻優待女性,才能維持一個家的和諧。
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正視男女平等的問題
1. 尊重彼此
首先要告訴孩子們尊重彼此,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應該正視彼此的優缺點,努力化解矛盾。家裡要是有兩個孩子,父母也儘量公平對待,不要因為孩子的性別不同,就採取兩套標準。
2. 性別不是藉口
孩子犯了錯,性別也不能成為藉口,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能逃避,女孩子不能以撒嬌、求饒就能躲過去。男孩子也不能因為家裡有「重男輕女」的老人護著,就能為所欲為。家長一定要公平教育,嚴格要一起嚴格,關注要一起關注。
3. 接受男女的差異性
也要告訴孩子們接受性別的差異性,男孩子天生可能喜歡玩機械類的玩具,女孩子可能會更喜歡娃娃或者裝扮類的遊戲,也不要給孩子們貼上標籤。例如女孩也可以喜歡小汽車,男孩也可以喜歡洋娃娃。不要對性別太過往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