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北遷? 成都周邊又現「印章蜘蛛」

2021-01-09 四川在線

李智勇發現的裡氏盤腹蛛

尾部像印章,還有一張「人臉」,繼11月眉山市洪雅縣、12月成都市邛崍市發現這種「印章蜘蛛」後,昨日,眉山市青神縣市民李智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12月6日,他在自家地裡也發現了這種蜘蛛。經知名昆蟲專家、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認定,這種蜘蛛是一種學名為裡氏盤腹蛛的蜘蛛,李智勇抓到的是一隻裡氏盤腹蛛的成年個體,現在正在冬眠。

趙力介紹,據文獻記載,裡氏盤腹蛛非常珍稀,據學術刊物《動物學雜誌》報導,過去我國只發現過6隻。然而今年僅成都周邊就發現十隻以上,這表明川西地區很有可能已是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至於為何在成都周邊頻頻出現,趙力分析,氣候變暖是裡氏盤腹蛛北遷的一大因素。

趙力表示,裡氏盤腹蛛從形態體徵上,是最符合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蜘蛛之一,這類蜘蛛最早是國外昆蟲學家1901年在東南亞地區發現的,國內首次發現是在2000年,地點在四川蘆山。

為何現在成都周邊會頻頻發現這種蜘蛛?趙力認為,傳播是一個原因,以前這種蜘蛛不知名,後經媒體宣傳,大家都認識了它,所以看到後就會給媒體或我們反映。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係,尤其是北半球氣候變暖比較明顯。

趙力說,裡氏盤腹蛛以前較多出現在東南亞或我國廣西、雲南等地,從全球昆蟲向北遷移的距離來說,裡氏盤腹蛛完全可能到達成都。由於蜘蛛繁殖能力很強,只要環境適合,種群就會迅速擴大,所以成都地區比較多。「理論上這種蜘蛛在低於13℃的環境下難以存活,之所以能挺過寒冬,它們自有生存之道,它們擅長打洞,挖出的洞深度可達20多釐米,洞內良好的保溫系統可以讓它們舒服過冬。」

裡氏盤腹蛛夏季比較活躍,但為何冬季頻頻發現?趙力認為,夏天挖出來蜘蛛後,它們會迅速逃走,而冬天裡氏盤腹蛛基本都進入了冬眠期,一動不動,這大概就是多在冬天發現它們的原因。

成都商報記者 蔣麟 圖據李智勇

相關焦點

  • 氣候變暖北遷? 成都周邊又現"印章蜘蛛" 今年發現十隻以上
    尾部像印章,還有一張「人臉」,繼11月眉山市洪雅縣、12月成都市邛崍市發現這種「印章蜘蛛」後,昨日,眉山市青神縣市民李智勇告訴成都商報記者,12月6日,他在自家地裡也發現了這種蜘蛛。經知名昆蟲專家、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認定,這種蜘蛛是一種學名為裡氏盤腹蛛的蜘蛛,李智勇抓到的是一隻裡氏盤腹蛛的成年個體,現在正在冬眠。
  • 眉山發現神秘蜘蛛~你到底像「印章」還是「託馬斯」~
    近日青神縣市民李智勇在自家地裡發現了一種罕見的蜘蛛尾部像印章還有一張「人臉
  • 眉山再現「印章蜘蛛」屁股像鬼臉 全國一度只發現6隻
    裡氏盤腹蛛,因樣子像印章,又被叫作「印章蜘蛛」。這種國內稀有品種,過去一度在國內只發現過6隻。然而,繼今年11月,眉山市洪雅縣發現裡氏盤腹蛛後,12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青神縣了解到,該縣居民李智勇在自家地裡,也發現了這種蜘蛛。
  • 「印章蜘蛛」再現成都 被網友戲稱「朱元璋」(圖)
    第一眼看到裡氏盤腹蛛,你肯定以為,它就是藏在洞穴裡的一枚印章——背部如同一個磨盤,磨盤上面「印刷」著整齊的花紋,像是活脫脫的一枚印章,又像是一枚古錢幣。  極為獨特的裡氏盤腹蛛,並不是人為養殖和培育的,它是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5月8日,在成都青城山前山景區,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長趙力再次發現了裡氏盤腹蛛,並陸續在青城山找到6隻。
  • 「印章蜘蛛」再現成都 網友戲稱其為「朱元璋」
    5月8日,在成都青城山前山景區,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長趙力再次發現了裡氏盤腹蛛,並陸續在青城山找到6隻。算上歷史記載,四川總共發現的裡氏盤腹蛛數量僅為14隻,堪稱「最稀有的蜘蛛」。  長得像印章 被網友戲稱「朱元璋」  因為奇特的外形,裡氏盤腹蛛被網友們起了一個暱稱——朱元璋(蛛圓章),一看見它,你就會覺得這個離奇的名字,真是恰如其分。  這種珍稀的蜘蛛形態怪異,身體後部平截如磨盤狀,上面還有精緻花紋,看上去像一枚古錢或是印章。
  • 氣候變暖惹禍:毒蜘蛛咬人
    「偽黑寡婦」性情兇狠,是英國境內已知唯一咬人的蜘蛛。儘管「偽黑寡婦」毒性不像「黑寡婦」那般致命,但它長有鋒利的尖牙,能夠輕易咬穿人的皮膚,所以有一定危險性。   地球氣候大逆轉,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出現多年來最寒冷的11月後,北半球的西伯利亞經歷70年來最暖和的11月,部分地區氣溫高達攝氏12度,較正常高出7到10度。
  • 美國觀察到黑寡婦蜘蛛出現在北方:受氣候變暖影響
    黑寡婦(Black Widow)是頗為有名的一種有毒生物,百科資料顯示,它其實是寇蛛屬多種蜘蛛的俗名,這一可怕的名字來源於雌蛛在交配之後往往會吃掉雄蛛。黑寡婦是已知蜘蛛中毒性最大的,它分泌的是一種神經毒素,比響尾蛇的毒性還強。不過,由於黑寡婦分泌的毒汁量很少,通常並不會讓人致命。另外,它還以大量害蟲為食,從這個角度來看,又算是益蟲。
  • 氣候變暖使狼蛛交配期延長 舊金山出現大量巨型雄性蜘蛛
    現在看來,氣候變暖吸引了成千上萬隻狼蛛尋找配偶,因此當地居民將不得不在黑暗中與蜘蛛作鬥爭。 雖然狼蛛通常在交配季節的夜晚出沒,但也可以看到雄性蜘蛛在所有時間漫遊,尋找雌性蜘蛛。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舊金山官員警告居民警惕數千隻巨大的雄性蜘蛛 。蜘蛛對人沒有危險。
  • 犀角巨蟲現身青城山 或因全球變暖一路向北
    全球氣候變暖  熱帶昆蟲的遷徙之路趙力說,全球已記錄犀金龜1400餘種,多分布在熱帶地區,尤以南美洲種類最為豐富,非洲種類也很多。亞洲和歐洲犀金龜種類很少,我國僅僅記載33種,多數分布在長江以南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3天往返飛600公裡,天鵝為什麼北遷又返回?
    隨著氣溫的持續回升,現在正值天鵝開始向北遷徙的時候。與往年相比,今年天鵝遷徙的時間提早了一周。天鵝的遷徙時間主要基於氣候和溫度,天鵝的提前遷徙意味著氣溫比往年的同一時間更高了一些。天鵝會選擇在氣候和溫度變得適宜的時候開始遷徙,因為只有當北方變暖,大地復甦,天鵝才能找得到食物,這樣才能在那裡繁衍生息。
  • 四川發現罕見蜘蛛:會打洞 腹部似印章(2)
    這種蜘蛛非常稀有,「資料記載,2000年在四川蘆山縣龍門鎮發現過一次,而那一次也是全國首次發現這種蜘蛛。」至今,野生裡氏盤腹蛛在國內一共發現過6隻。趙力表示,曾有德國昆蟲學專家專程到四川來尋找這種蜘蛛,卻空手而歸。「這種蜘蛛的科研價值非常高,在四川是絕對稀有的種類,我曾花了不少精力採集過,都沒遇見。」
  • 氣候變化系列科普訪談之三:氣候變暖與農業病蟲害
    歷史數據表明,在1960至2000年期間,由於溫度升高,日本主要水稻害蟲稻綠蝽的分布北界從日本和歌山北移至大阪,向北移動了70千米。由於受限於冬季最低溫,桔小實蠅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中美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氣候變暖情境下,向美國南部、歐洲地中海南部等溫帶地區擴展。黑腹果蠅的耐熱種群在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分布提高了4個緯度梯度。
  • 四川發現罕見蜘蛛:會打洞,腹部似印章(圖)
    蒲江發現的這隻蜘蛛身體後部如磨盤似印章李時珍認為螲蟷「主一切疔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末,和臘月豬脂敷之……」  成都商報記者 沈杏怡 受訪者供圖  有價值  自2000年在四川省蘆山縣龍門鎮被發現後,野生裡氏盤腹蛛在國內僅發現過6隻。這次蒲江的發現是四川第二次發現這種稀有蜘蛛,「應該是該種最北的分布記錄」。
  • 四川發現罕見蜘蛛:會打洞 腹部似印章
    蒲江發現的這隻蜘蛛身體後部如磨盤似印章這次蒲江的發現是四川第二次發現這種稀有蜘蛛,「應該是該種最北的分布記錄」。有歷史裡氏盤腹蛛,為螲蟷科盤腹蛛屬,是最符合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蜘蛛之一,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辭書《爾雅》中《釋蟲》曾有相關記載,謂之蛈蜴。14日,蒲江村民李文華在自家橘子樹林裡,一鋤頭挖出個外形很奇特的「怪物」。
  • 全球變暖,毒蜘蛛橫行英國(組圖)
    英國最近一種毒蜘蛛橫行。它是劇毒蜘蛛「黑寡婦」的近親,但兇猛程度毫不遜色。英國一名男子胸腹部被這種蜘蛛連咬三次後,甚至心臟病發作。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7日報導,專家認為,全球變暖可能是毒蜘蛛在英國迅速繁殖的主要原因。  毒蜘蛛為「黑寡婦」近親  這種毒蜘蛛是「黑寡婦」近親,都屬於球腹蛛。由於和「黑寡婦」外形非常相似,又被稱為「偽黑寡婦」。「偽黑寡婦」一般身長7毫米到14毫米,腹部渾圓發亮,長有白色斑點。最明顯的特徵,是腹前部長有一道白色條紋。
  • 成都居民院現上千熱帶蜘蛛 吐絲結網還傷人(圖)
    在美國大片《蜘蛛俠》中,被蜘蛛咬了一口的大學生變成了具有超能力的「蜘蛛俠」;成都市青羊區文家鄉高坎村8隊,被蜘蛛咬了一口的餘懷玉不但沒有擁有任何「超能力」,還花了5000多元的醫藥費。昨日,記者在餘懷玉家的院子裡,見識了咬人的蜘蛛,令人頭皮發麻的是,這樣的蜘蛛竟有上千隻。
  •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中國科學院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 2018-07-24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字體:大 中 小】 AMOC將北大西洋低緯度的高溫、高鹽水向北輸送至高緯度地區。以往大家關心較多的是表層過程,即AMOC向北輸送暖水,為歐洲帶來溫暖溼潤的天氣。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冰蓋融化形成淡水並注入北大西洋,減少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並且使AMOC減緩,從而使向北的熱輸送變少,導致歐洲以及北半球變冷。
  • 氣候變暖給動物帶來什麼影響?北極的狼蛛已經開始殘殺同類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讓很多國家的碳排放都按下了暫停鍵,但是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仍然在不斷攀升,告訴我們:全球變暖的進程還沒有停下來。近些年來,我們能夠明確地感受到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雖然實際上全球平均氣溫並沒有提升得那麼誇張,但是給地球帶來的環境變化足以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憂慮。
  • 科學網—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合作發現,現階段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以下簡稱AMOC)的減緩並不會導致全球變冷;相反,可能會更有利於全球變暖AMOC將北大西洋低緯度的高溫、高鹽水向北輸送至高緯度地區。以往大家關心較多的是表層過程,即AMOC向北輸送暖水,為歐洲帶來溫暖溼潤的天氣。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冰蓋融化形成淡水並注入北大西洋,減少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並且使AMOC減緩,從而使向北的熱輸送變少,導致歐洲以及北半球變冷。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