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各位新傳er國慶有沒有放鬆一下呢,比如......看個電影?最近國慶檔電影《姜子牙》在微博頻頻霸佔熱搜,相關的評價褒貶不一。學姐特意去電影院看了熱乎乎的電影(絲毫沒有炫耀的意思)。沒有並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中國動畫電影分析指南》,請各位及時查收哦!
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原本定在春節檔的動畫電影《姜子牙》於10月1日才與觀眾見面,其一上映便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動畫電影首日票房記錄。10月4日,在《姜子牙》上映的第四天,其累積票房已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快破10億的動畫電影。然而,豆瓣顯示,自電影上映四天來,《姜子牙》的評分已從最初的7.4跌至7.0,網上對該電影的評價呈現出嚴重的兩級分化:褒揚者認為其是中國動畫的又一次超越,批評者對其劇情、人物設計進行了強烈批評。
本文無意對這部電影進行評價,學姐更想藉助這一部作品,跟大家好好聊聊:如何看待當下中國本土動畫電影的發展?
電影之內丨文化解構與反叛精神
《姜子牙》主要講述封神大戰後,姜子牙奉師尊之名斬殺狐妖,卻意外發現狐妖身體中擁有一位無辜少女的元神。在歷經十年的自我懷疑後,少女的再次出現終於使姜子牙決心自己追尋真相,並最終發現了天尊「犧牲一人以救蒼生」的陰謀。電影主要圍繞「善於惡」、「權威與反叛」、「信仰危機與自我懷疑」、「小人物與公權力的抗爭」等主題展開。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國人帶來了國產動畫電影崛起的希望,而《姜子牙》作為《哪吒》之後的第一位接棒手自然也是「眾望所歸」。不難看出,無論是《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近幾年的國產動畫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取材於中國傳統的神話傳說,又也為之注入了不一樣的價值思想。
《姜子牙》改編自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封神演義》,該書以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為歷史背景展開,以姜子牙封諸神、周武王封諸侯為結尾,融合了當時的史實人物和神話故事,並塑造出姜子牙、哪吒等眾多神話形象。
《封神演義》衍生出來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但大多圍繞紂王與蘇妲己、哪吒父子等人物展開,姜子牙儘管作為該書主角,卻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這一角度看,《姜子牙》將《封神演義》中這一「灰色地帶」展示給大家,豐富了人們印象中「願者上鉤」的姜太公形象。
+
(一)解構主義與文化的傳承
作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思潮之一,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指對「結構」的摧毀和消解。解構主義反對以一元消滅另一元的抗爭,其認為歧異的存在是多元的必然,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在《書寫與歧異》一書中,德希達對文化傳統繼承與創新間的關係進行了充分論證。他認為,創新的過程必然是從傳統出走,但也必然又對傳統進行多次回歸,這種回歸只是片刻的軌跡運動,很快又會離開傳統,再度自由的進行無形的「蹤跡」運動,這一過程是一種「非等同圓的重複」。
《姜子牙》對傳統文化的解構首先體現在對《封神演義》這一著作中核心BUG的「修復」上。作為《封神演義》中終結無道殷商最大的功臣之一,為什麼在紂王都被封為姻緣神的情況下,姜子牙竟然沒有被封神?
導演程騰等人給這一問題給了自己的一個答案——為了追求自己堅信的正義,姜子牙放棄臣服於元始天尊所代表的權威,並親自斬斷天梯,放棄了所謂的「眾神之首」,成為自己心中的神。在中國傳統「神即正義」的思想觀念中,《姜子牙》給觀眾展示了另外一種聲音,即正義背後也許也存在著某種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哪吒》和《姜子牙》都選擇了以重塑傳統神話人物形象的方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思想。無論是《哪吒》中以「魔丸」形象出生,囂張跋扈吊兒郎當的哪吒,還是《姜子牙》中邪惡化身卻被原始天尊玩弄的九尾,其都與人們傳統思想中「神明即正義,妖魔即邪惡」這一認知存在反差,這種反差便是對傳統文化的解構,在解構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以及傳播自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
(二)後現代主義與反叛精神
「越是定格於我國文化長廊中流傳久遠的人物,其形象與事跡越是處於一種 動態的流變 中, 隨著經濟發展、傳播場景、創作主體與受眾等多方面的變化而改變。」 如果說,哪吒形象代表的是個體對命運的反抗,那麼姜子牙的形象則代表一位絕對理想主義者對自我的懷疑和對公權力的反抗。這種反抗不僅屬於故事中的人物,也折射出當今社會較為蓬勃的後現代主義思潮與反叛精神。
後現代主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反叛性與解構性。後現代主義在世界觀與方法論上主張消解中心、顛覆權威、打破同一性, 走向多元主義與相對主義。
在電影《姜子牙》中,故事開始便提出了「斬狐妖以救蒼生」的口號。然而最後的真相卻是象徵正義的師尊以「為蒼生」之名「禍亂」了蒼生——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普通人不分善惡,為誅殺狐妖走火入魔。在這樣的前提下,曾將天道作為信念的姜子牙陷入了不斷地自我懷疑中。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元始天尊的陰謀,並最終在「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兩難選擇中背離了自己曾深信不疑的天道,選擇了「救眼前人」。這種反傳統式的詮釋影射著對權威和權力的顛覆和反抗。
當然,作為後現代消費主義時代的文化形態, 後現代主義在價值取向上轉向認同和張揚大眾化、世俗化與時尚化的價值觀。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 後現代即時性消費、當下性享樂、時尚化追求已成為現實的遊戲規則,因此,一切所謂終極與永恆價值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電影中表達出來的反叛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也迎合了當下的反叛文化。(這一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從商業和市場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電影的主題表達~)
電影之外丨中國動畫電影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近年來不斷湧現出的動畫電影慢慢建構出一種新型的中國風動畫,這是在依託中國傳統神話敘事資源的基礎上,吸收、融合、挪用其他的文化資源,形成一種全新的中國神話視覺呈現,一種在美學風格上更現代,因此也更適合當代觀眾審美取向的中國風。
作為文化自信路上的重要一環,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與當下的全球文化傳播息息相關。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還是《姜子牙》,都讓外國觀眾看到了中國動畫和漫威電影的不同,外媒還拿兩部神話動漫做了一番比較。
10月4日,央視新聞發文對當下國產動畫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總結,主要內容有:
1.近年來國產動畫已經逐漸撕掉「低幼」、「粗製濫造」的標籤,逐漸獲得國內外認可。
2.伴隨著在線動畫平臺的興起以及ACGN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我國泛二次元用戶規模近年來一直處於增長趨勢。(可用來分析青年亞文化等)
3.目前95後、00後年輕群體成為中國動畫用戶的主力構成群體,他們為文化付費的意識更強。付費觀看、購買手辦等行為推動了市場發展。(可用來分析文化消費與文化付費)
4.現階段,國產動畫的競爭力仍然不足。在作品敘事和成熟度方面,國產動畫與國外作品的差距依舊存在,國產動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的國產動漫的發展也在告訴我們:國產動漫要想突破發展瓶頸,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除了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扶持外,更要擅長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寶庫中汲取養分,提煉出富有藝術表現力的文化元素來提升作品的可觀賞性,以富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創內容生產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1. 創作主旨借鑑中國傳統文化。回歸中國本土文化創作,同時也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索構思新的劇情與敘事手法, 善於觀察, 挖掘新角度新方向, 力求劇情創新
2.樹立本土品牌意識, 重視原創內容開發。加強品牌意識,確定目標定位,通過製作系列作品、衍生周邊產品等手段打造完整產業鏈,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相關政策也要增進對國產原創動漫產業的支持,使本土品牌具備可持續發展性。
3.汲取外來元素, 進行本土化改編;推動全齡化觀影市場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梅.《哪吒》:民間傳說的流變與再建構[J].電影文學,2020(04):124-126.
[2]翟敏.從《大魚海棠》論當代國產動漫本土化發展[J].電影文學,2019(07):129-131.
[3]鄭敏.解構思維與文化傳統[J].文學評論,1997(02):53-60.
[4]央視新聞:《姜子牙》票房衝破10億!國產動畫為何頻頻引人關注?
主編:羽生生
編輯:小可
愛傳播專注新傳考研輔導多年,想得到更多新傳前沿熱點及乾貨分享,可以關注我,或請關注公眾號:愛傳播新傳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