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醫院楊倩:投身神經生物學 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1-01-08 中國軍網

為有源頭活水來

記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唐都醫院神經外科楊倩教授

 

她溫文爾雅,嫻靜如水,在男性佔主導的神經生物學領域,猶如一朵潔白的玉蘭,剔透玲瓏卻又堅韌不渝。纖弱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執著求索的心,如水的眼眸裡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探求。

她是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楊倩教授。讓我們一起走進她那充滿奧秘的學術世界,領略科學背後的故事。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成為全社會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發病機制不清和缺少統一的理論解釋是該領域面臨的世界性難題。早在赴美留學期間,楊倩就瞄準這一制高點尋求突破。多少個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多少次實驗失敗從頭再來,汗水化為前行的動力,堅持帶來成功的希望。2009年,她在世界上首次從自噬(CMA)角度闡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誘發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的機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調節通路,為帕金森發病提供全新的理論基礎。該研究成果被譽為2009年帕金森研究的兩個重要發現之一,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並予以重點點評。論文先後被Nature等雜誌他引127次,並被寫入外文專著。

2011年底,楊倩作為優秀海歸科研人才被第四軍醫大學引進,成為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之一。這是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大師輩出,人才濟濟,全國乃至世界的各種病人慕名而來。在這樣的優秀團隊裡,有壓力,更有動力,大量不同的患者病例為研究工作增添了助力。

作為唐都醫院神經外科科研負責人,楊倩在最短時間內組裝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的實驗平臺,將功能單一的實驗室,發展建設成能夠完成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動物行為學、神經形態學、在體電生理等綜合性的研究平臺,並獲得了SPF級實驗動物飼養許可證。在這個放飛夢想的新舞臺上,她開始了新一輪的徵程,積極開展應激條件下穩態失衡在神經元死亡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為了檢測會不會被激酶磷酸化,她需要把磷32標記在蛋白或DNA上,一個實驗有5個位點,每個位點都需要重複標記3次以上。每次實驗,楊倩都是自己動手,從不假手其他實驗員或者學生,一方面固然因為實驗方法特異敏感,會對結果造成不同影響;更重要的是,磷32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雖然做好了防護措施,但長時間下來傷害在所難免。每次實驗結束她都有一種虛脫的感覺,但對科研的執著讓她無暇顧忌這些。

正是這種親力親為,讓楊倩找到了別人沒有發現的機制和內容,三年的努力有了可喜的碩果。實驗在Drosha-miRNA的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Drosha功能和蛋白水平變化在細胞存活死亡中的作用及意義,研究工作首次明確了Drosha作為新的應激反應調節蛋白的重要性,解釋了抑制miRNA產生對調節細胞存活死亡的關鍵性作用和意義。文章發表在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國際頂級權威期刊Molecular Cell(IF=15.26)上,並作為當期雜誌的封面故事予以重點介紹。7個月後,雜誌社專門發來郵件,祝賀文章瀏覽量達1940多次。這是一個堪稱驚人的數字,有的文章10年的瀏覽量才能達到1000次。

目前,楊倩在Science、Molecular Cell、Autophagy等國際頂級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SCI他引470餘次,累計影響因子176。擔任陝西省預防醫學會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神經科學年會會員,為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誌、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inflammation等雜誌編委和多個SCI雜誌審稿專家。入選陝西省中青年領軍人才,獲第十屆陝西青年科技獎、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享受軍隊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楊倩的科研團隊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名,優秀專業人才7名,固定技術人員9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子課題的資助下獲得了系列創新性發現:在Science工作研究基礎上,以重要存活因子MEF2D代謝和功能調節為例,建立CMA自噬-胞核、線粒體相互調節網路,並進一步闡明了該調節網絡在神經元應激反應及帕金森發病中的作用;確定了轉錄因子MEF2D對小膠質細胞IL-10的轉錄調控,以及MEF2D表達水平變化與小膠質細胞的表型轉化的直接關係;採用分子生物學與膜片鉗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發現神經毒素對DA神經元電生理特性的調節及在神經元死亡中的作用。

在楊倩辦公室的牆上,掛著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她看來,這正是自己心境的寫照,只有源源不斷的努力,才能不斷前進;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吃老本,早晚會被淘汰。每天不管工作多晚,楊倩都要上網瀏覽一下業界前沿知識,掌握最新發展動態。她對自己的專業有一種近乎執著的熱愛,每每有新啟發時那種激動之情無以言表,在這個看似枯燥的基礎研究領域,她如魚得水,樂在其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她摯愛的研究領域裡,她會走的更高,更遠!(王睿 嶽麗穎)

相關焦點

  • 唐都醫院楊倩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楊倩教授獲此殊榮。「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共同設立,旨在表彰獎勵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和創新性成果的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激勵廣大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簡介
    第四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近5年來,王學廉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l項、國家「86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課題7項,青年項目l項,軍隊臨床高新技術課題及陝西省課題10餘項,累計獲得各類課題資助經費1500餘萬元。研究內容涉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神經調控治療效果和機制研究等。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三級甲等醫院,歷史悠久、學科齊全、人才濟濟、特色鮮明、設備精良。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創建於1962年,於1973年12月正式建立成為獨立專科。時設床位17張,由徐邦宗教授任科主任,主要開展顱腦損傷的救治及顱內常見病的診治與手術。1975年後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室。1992年成為獨立的專科病區,設40張床。
  • 唐都醫院獲批國家高級卒中中心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日前,國家衛計委腦防委辦公室正式下發通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獲批「國家高級卒中中心」。近年來,腦卒中已超越腫瘤,成為威脅我國人群健康的第一殺手。
  • 唐都醫院巧取上縱隔巨大惡性腫瘤
    近日,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全軍胸腔外科專家經過10個小時的精細手術,成功地為一患者切除了被鎖骨下動脈、靜脈、臂叢神經等包繞的上縱膈巨大惡性腫瘤。目前該患者傷口癒合良好,左臂活動自如。
  • 唐都醫院專家成功為患者「拆彈」
    胸主動脈透壁潰瘍,隨時有穿孔的可能
  •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來富開展對口幫扶
    8月7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婦產科、兒科20多名專家來到我縣,在縣婦女兒童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和義診活動。聽說唐都醫院的專家要來義診,很多患者早早的就在婦女兒童醫院排隊等候,現場秩序井然有序,每個專家的診室門前都自覺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 唐都醫院用大愛守護生命
    國際護士節是為紀念現代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於1912年設立的節日。1912年,國際護士理事會為紀念南丁格爾為護理事業做出的貢獻,將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最初稱「醫院日」,也稱「南丁格爾日」,其基本宗旨是倡導、繼承和弘揚南丁格爾不畏艱險、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勇於獻身的人道主義精神。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錢濟先
    核心提示: 錢濟先,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骨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骨外科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錢濟先,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主任,骨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骨外科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脊椎受傷後劇痛18年 「脊髓電刺激」神奇止痛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王學廉教授為他做了「脊髓電刺激手術」,使劇痛得到良好控制。頑固性疼痛突襲64歲的孫先生是陝西榆林人,18年前不幸遭遇一次車禍,脊椎、腰椎骨折,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後不久,他的臀部、雙腿突然開始陣發性、刀割樣、撕扯樣的劇痛,由腳上開始向上蔓延至臀部,大約每半小時就疼一次,一次持續三四分鐘,天天如此。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
    核心提示: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骨科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碩士學位授權學科,而後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及博士後流動站,教育部國家級重點學科
  • 陝西八大醫院:唐都醫院第3,西安擁有6家,鹹陽和延安入圍!
    廣袤的大西北,需要一個核心區域能夠使其轉動起來,以西安為中心關中平原當仁不讓成為了這片區域的重要節點。關中平原城市群涉及了陝西、山西、甘肅三大省份,但主要核心在陝西。截至去年,陝西下轄10個地級市,其中省會西安為副省級城市。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3D列印技術救治戰士
    「感謝唐都醫院對我的關心照顧,高超的醫術讓我再也沒有後顧之憂!」3月16日,患有胡桃夾症候群的武警駐藏某部戰士小王,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接受左腎靜脈3D列印鈦合金血管外支架植入術後康復出院。這是該院科研新成果惠及官兵的又一生動案例。
  • 抗疫前線唐都醫院的「三朵金花」
    在武漢,來自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醫療隊的仲月霞、姜雪、李沛,這三朵鏗鏘玫瑰並肩戰鬥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在病毒面前築起了生命之牆。她們是鐵娘子,也是萬裡戎機的花木蘭。
  • 中西部首臺一體化PET/MR落戶唐都醫院
    癲癇發作40年,藥物已經無法控制,想要做手術卻查不到病灶位置,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核醫學科接到了這個嚴峻的任務後,立即啟動他們新式「武器」——PET/MR,果然,新式「武器」不負所望,通過結構顯像和功能顯像的融合最終將病灶準確定位於右側海馬,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 唐都醫院探索無疤外科手術新路
    工人日報客戶端電 近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成功為一腎積水患者進行單切口經臍三角腹腔鏡馬蹄腎切除術,並為對側腎進行復位固定。據科技查新,該手術為世界首例,為無疤外科手術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感覺自己根本不像剛做完手術的人」,宋先生笑著對家人說。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微信平臺增強黨建工作魅力
    本報訊   王睿、喬帥報導:「微黨課」「微電影」「微書包」……近日,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全體黨員手機中增添了
  • 醫院沒有救護車 患者想轉院卻叫來「黑救護車」
    白宇萍(實習生)     拿著病房裡的「唐都醫院救護車服務」名片,卻叫來一輛車內沒有任何設備的救護車,家屬擔心不專業拒絕上車。當事的姚醫生告訴記者,22日晚8時30分,他們接到呼叫中心的調度指令:「到唐都醫院腦科接一位ICU的病人送到高陵當地醫院。」大約晚上9點,他們的「重症監護」救護車到達唐都醫院,之後他和護士以及司機到樓上接病人,約20分鐘左右,他們下樓後,發現救護車的車窗被砸。而「兇手」疑似之前停在這裡的一輛沒有牌照的「黑救護車」。為保證患者病情穩定,他們只好再把患者送回病房,報警並聯繫其他中心的急救車。
  • 唐都醫院四人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通訊員 劉婷婷 記者 阮班慧)9月8日上午10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連建奇、康文臻、金髮光、楊寧四人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連建奇同時被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 不能讓作風問題堵住「源頭活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然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半小時》近日播出了這麼一期監督報導——在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10年前就建起的部分鄉村飲水工程10年來卻滴水未見。詭異的是,下遊百姓雖然無水可用,村裡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步行出村挑水喝,上遊水源點卻是水滿則溢,白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