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北京、陝西熱心網友、動保、公安、消防的努力,離巢3天後,7月24日,銅川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腳隼幼鳥終於回到了媽媽的身邊。
微信救助
原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7月23日,一隻身材只有鴿子大小的「鳥」,落在銅川市公安局印臺分局附近的草叢裡。接到群眾反映後,印臺分局城關派出所民警劉華兵和王宏偉把這隻「鳥」帶回了派出所。檢查後發現,小鳥沒有外傷,看似鴿子般大小的身材,雙翅展開卻足有半米長。劉華兵拿來了火腿腸和水,但小傢伙不吃不喝拒絕投喂,瞪大眼睛戒備心十足,時刻準備啄人。想放飛到山林裡,但擔心它太小了,看起來似乎還不會飛。
為了確認小傢伙的身份,華商報記者第一時間組了一個微信群,將北京的一名猛禽康復師@鳥窩裡的貓妖、耀州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王華強、銅川市林業局副局長張北社、民警劉華兵拉進了微信群。
劉華兵將小傢伙的幾張照片發進群。很快,@鳥窩裡的貓妖發來微信,「紅腳隼,國家二級,還是幼鳥,如果沒傷的話,找到最初撿到它的地方,並且確認親鳥在附近,能夠帶它就留在原地。如果無法確定,就送到救助站。」
@鳥窩裡的貓妖建議在動保站工作人員到來前,可以找一個比幼鳥身體稍大些的紙箱放進去。不要盲目飼餵它,或把它裝進籠子裡。野生鳥類不適應籠子,會因恐慌折斷羽毛,加重傷勢。野生鳥類的診斷、治療、康復、評估以及放飛都是非常精細的工作,有一套操作流程和標準。
為鳥尋親
熱心市民提供線索找到鳥巢
考慮到連日陰雨,尋巢暫且擱置。7月22日當晚,印臺動保站接走紅腳隼幼鳥進行救助,工作人員餵養後,小傢伙開始進食,狀態良好。
另一方面,記者在二三裡客戶端也發布了一篇報導,為這個小傢伙尋求幫助。晚間就有熱心市民發來線索:印臺分局附近不斷有老鳥在盤旋鳴叫,或許就是這隻隼的親鳥在找它。
微信群裡討論後,決定將幼鳥放回發現地附近十米範圍內,隨時觀察。
7月24日,雨停後,又有愛心人士反饋不斷看到相似的鳥類從印臺分局附近樹上的巢穴飛離。最終,印臺動保站張站長在附近一棵20米高的大樹上發現有紅腳隼成鳥和幼鳥的身影。
然而,想要靠近鳥巢並非易事。
助鳥回巢
公安、消防、交警、林業等齊出動
為了安全起見,向消防部門求援後,銅川印臺區消防救援大隊指戰員開來了一輛登高平臺消防車,印臺交警對沿線道路進行了臨時交通管制。
做好安全措施,記者和消防員蘇琦站上了救援車。雲臺不斷升高,但茂密的樹枝卻成了「攔路虎」,稍微靠近整棵樹都會晃動。蘇琦剛折斷一根樹枝,巢裡就有一隻鳥快速飛出,停在了50米外的辦公樓上,緊盯著鳥巢方向。
為了減少其他傷害,雲臺停在鳥巢背面,蘇琦選擇探身出去。這才發現鳥巢裡還有兩隻紅腳隼的幼鳥。他趕緊將紙盒裡的幼鳥拿出,輕輕放進了鳥巢裡。
得知是在送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腳隼回巢,不斷有群眾聚集圍觀,並拿出手機記錄拍攝。
歸巢的整個過程僅有短短十多分鐘,但事實上,為了它的歸巢,無數人讓渡出了公共利益,甚至有人得知鳥巢位置後,隨後還一直默默關注和守護著它們的一舉一動。
知道一下
救助野生動物 不要擅自投餵或帶回家
紅腳隼,為季候鳥,小型猛禽,主要以小型鳥類和小型動物昆蟲為食,每年5-7月份繁殖。《詩經》中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詩句中所指的「鳩」就是紅腳隼。孵卵由親鳥輪流進行,孵化期為22-23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27-30天後離巢。
專業人士介紹,大多數時候,猛禽都生活在野外。只有少數像紅隼這樣的小型猛禽,似乎已逐漸適應了人類生活,有的紅隼甚至會在高樓層房屋的窗外甚至空調室外機上築巢。每逢繁殖季時,救援人員的工作量往往會因雛鳥摔傷等意外而工作量猛增。
所有的猛禽都是國家二級及以上保護動物。對於野生動物,大眾往往都有「擬人化」的想像,事實上這些都是自作多情。猛禽瞪大眼睛,並不是可愛,而是緊張和害怕的應激反應。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它們,可以先觀察它是否受傷,現處環境是否安全,並第一時間聯繫動保部門或者報警即可。不要擅自投餵或者帶回家,它們不是寵物,和人類需要有安全的距離。 華商報記者 田怡心
編輯: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