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讀完郭德綱老師的親筆書,原以為只是普通的明星出書,寫一些字配大量圖片,但是讀完,發現書裡更多的是他的經歷和智慧。
臺上的郭德綱給觀眾帶來歡樂,但從書裡可以看出,他骨子裡的文人思想厚度很深。
能把事業做這麼大,單純靠技巧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他對人性看的通透,並且知行合一,不固執。
他和相聲事業的關係,始於熱愛,終於人品。
讀完這本書,我找到了郭德綱老師如此清醒通透、成功的三個原因,和大家一起分享。
01紅的久,拼的是文化和堅持
郭德綱剛一開始來北京,和大部分草根一樣,經濟拮据生活苦悶,常常交不起房租,吃不起飯。
甚至還發明了一個只要一根大蔥和一包掛麵,就能撐一禮拜的方法。
剛來北京時,除了生活困難,還有同行的陷害。
他到哪裡演出,就有不安好意的同行在下邊做筆記,看看哪句話有問題,回頭就把他告了。
如果換成別人,早就受不了放棄了,但郭德綱不是。
他說他愛相聲就像愛自己的生命,對舞臺從來不畏懼,對陷害他的人他更是有勇氣反抗。
他沒有和某些同行一樣同流合汙,而是把精力放在創作上,別人表演十分鐘,他一定要演四十分鐘,把觀眾逗笑,這樣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多。
私下裡,他的性格很內斂,還說自己就是個無趣的人,其實只是一個不愛熱鬧的人。
臺上連著能說十幾個小時,臺下喜歡看書、寫字,妥妥的文藝青年。
可能也是這樣的文化底蘊,能讓他不斷創作,不斷創新,把傳統的相聲和現代觀眾的口味結合的那麼好。
02臺上藝術家,臺下企業 家
熱愛傳統文化的觀眾,覺得相聲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要好好宣傳,但郭德綱卻異常清醒。
他說他們搞相聲事業,其實和人家刨人參的、修腳的、搓澡的都是一樣的,就是一門手藝。
手藝一定得把它賣出去,能賣出票的不一定是好藝人,但賣不出票的一定不是好藝人。
相聲說再好,觀眾不願意來聽,那相聲怎麼還走得下去呢!
郭德綱的這個價值觀讓我想到了步步高的創始人段永平。他也強調過,企業不管上市還是不上市,一直能活下去才是要緊的,企業要做得更長久、更健康,而不是一味強調做更大。
如果被市場淘汰,那麼有再多的內涵、文化都表現不出來了。
臺上表演的好,是個藝術家,臺下要能緊跟市場,把文化事業當作合格的企業來管理,才能走得更遠。
03專 業我有辦法,人品我沒辦法
把德雲社做成行業一枝獨秀,捧紅徒弟們也很重要。他說他有辦法讓任何徒弟快速走紅,這個他很有經驗和辦法。
說到得意門生嶽雲鵬,他說,小嶽嶽從資質上看其實很一般,但他有他的偏才,如何讓他的偏才受到觀眾喜愛,是郭德綱的本事。
之前德雲社發生了人才出走的問題,郭德綱回憶起那段時光,說實在沒人了,所以只能捧紅那幾個,即使他心裡知道那些人滿口胡說八道,但沒辦法,德雲社發展需要人。
但經歷很多風波後,並且現在德雲社的實力更強了,所以在選人時會更注重人品,資質好卻有壞心思,這樣的人還是遠離吧!
厚道、忠誠的人才能讓德雲社走得更遠。
郭德綱老師還有一句名言:不明白任何情況勸你要大度的人,建議你遠離,因為雷劈的時候他會連累你。
這句話和魯迅先生幾十年前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異曲同工。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情只有到自己頭上,才會有感同身受。
04書裡還寫了什麼
這本書除了記錄郭德綱老師近三十年的演藝之路,還詳細描寫了他的恩師對他的教誨和鼓勵,德雲社的幕後故事,還有很多相聲界的醜聞,以及他日常的讀書筆記和生活隨筆。
書的原稿有將近三十萬字,後來和編輯一起改稿,留下了精華的二十萬字,這本書的編輯回憶,和郭德綱老師校對是個考驗,但又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有一次,編輯把書裡的「蓬」字作為錯字改掉了,後來郭德綱老師自己校對時又改了回來,他說:「依古例,用蓬。」
這本書,讓我更加認識了一個立體的郭德綱,他並不僅僅是一個說相聲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有思想有文化的管理人才。言辭犀利、處變不驚同時才華橫溢,這些都能在書中看到。
如果你平時愛聽相聲,這本書可以讓你了解更多相聲背後的歷史,這個行業的現狀和發展,以後聽相聲,不僅聽到歡笑,也能了解更多相聲的內涵。
你可以看到一個更完整的郭德綱,看看他是如何走過人生的那些困苦。
他的「草根」經歷可以讓你更有力量面對生活。趕緊囤一本,過年休息好好看吧。一起和郭老師品味人生,來一次心靈奇旅。
喜歡的朋友,點擊上方卡片,把書帶回家吧!過得剛好,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