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䰾池塘集約化、規模化生態養殖技術
馬晶晶
大鱗䰾( Barbus capito )屬於鯉科、䰾亞科、䰾屬,原產於烏茲別克斯坦的鹹海,主要分布於西亞的裏海和鹹海水域,是當地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之一,於2003年由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首次引入我國,具有食性廣、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耐鹽鹼、適應性強和抗逆性強等優良特性。目前,該魚被列入紅皮書,成為瀕危保護動物,為此,筆者總結出一套大鱗䰾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技術規程,以期能提高大鱗䰾的養殖產量,加速該品種養殖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生態化。
本規程引用了 GB 13078-2017《飼料衛生標準》、GB 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GB/T18407.4-2001《農產品質量安全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NY 5051-2001《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71-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 5072-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T 5351-2016《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DB32/T 3238-2017《淡水池塘循環水健康養殖三級淨化技術操作規程》等,現將本規程具體介紹如下。
一、場地條件
1.場地的選擇
不靠近密集的居民生活區,周圍3千米內和上風向、水源上遊沒有對養殖場構成威脅的汙染源(包括工業「三廢」、農業廢棄物、醫療機構汙水及廢棄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汙水等)。
2.水源
水 源 充 足 , 排 灌 方 便 , 符 合 NY 5051-2001規定。
3.池塘條件
池塘總面積100~200畝,在池塘一側建設循環流水養殖槽(單個規格:20米×5米),養殖槽總面積佔池塘總面積 3%。養殖槽進水口水深 2~2.3米,出水口水深2.1~2.4米。池塘底部平坦,無滲透,保水性好。池塘有獨立的進排水設施,進水口設置網目為60~80目的過濾網。
4.循環水系統
池塘工業化循環水系統設置應符合 DB32/T3238-2017的規定。
二、魚种放養
1.放養前準備
(1)池塘準備:將池塘放滿水泡池 7~10 天,用二氧化氯或10%聚維酮碘消毒,消毒劑用量參照說明書,消毒後將池水排盡,重新加滿新水。
(2)淨水區準備:在淨水區搭建生物浮床,在浮床上移栽空心菜、菖蒲等淨水植物,生物浮床覆蓋面積約佔池塘總面積的 30%。放養規格為350 克/尾 左 右 的 花 鰱 60~80 尾/畝 , 規 格 為200克/尾左右的白鰱50~60尾/畝,還可適量放養鱖魚、黑魚、河蟹、青蝦等。
2.魚种放養
大鱗䰾魚苗於3月下旬-4月上旬放養,放養規格為30~50尾/千克,每個水槽每平方米水面放養 180~220 尾,放苗後用應激靈(或葡萄糖)潑灑,具體用量參考說明書。
三、飼料投餵
投餵飼料應為膨化料,符合NY 5072-2002的規定,飼料蛋白質含量為 28%~30%。每日投餵3次,日投餌量佔魚體重的3%~5%,7-8月高溫季節日投餌量佔魚體重的2%~2.5%,以1小時吃完為原則。
四、水質調控
1.水質指標
保持池塘水 pH 7.5~8.5,透明度 30 釐米左右,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溶解氧調控
養殖前期,開啟底增氧。5月底、6月初,全天開啟氣提推水增氧機。7-9月應根據情況10~15天加新水20釐米。
3.施用水質、底質改良劑
定期使用水質、底質改良劑,使用方法參照說明書。
五、病害防治
大鱗䰾常見的病害主要有爛鰓病、腸炎和錨頭鰠(寄生蟲病)等。
1.爛鰓病
爛鰓病主要通過在水槽內施用二氧化氯0.5~1毫克/升或聚維酮碘1~1.5毫克/升進行防治。
2.腸炎
腸炎病則可通過在每千克飼料中添加5~10克三黃粉和5~10克諾氟沙星(10%)進行防治。
3.錨頭鰠
錨頭鰠的防治主要採用全池潑灑阿維菌素(1%)或伊維菌素(1%),用量為 15~20 克/(畝·米)。
漁藥使用必須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嚴格按照處方用藥操作,填寫用藥記錄並存檔保存。漁藥的使用和休藥期按NY 5071-2002的規定執行,嚴禁使用違禁藥物。
六、收穫
經過6~7個月的飼養,池魚達到0.5~3.4千克/尾陸續起捕上市。
基金項目:江蘇省漁業科技類項目(Y2018-9);2016年度農業部沿海鹽鹼地科學觀測試驗站開放課題(YHS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