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0日 10:45 來源:生活報
參與互動生活報4月10日訊 當春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灑上育葦廠溼地,一群群丹頂鶴、白頭鶴、蒼鷺駐立在淺灘中,或是覓食、或是打鬧,發出悅耳的鳴叫聲,而在遠處,有一個人正隱藏在蘆葦中,用隱蔽網將自己遮蓋起來,只有長焦鏡頭露在外面,「咔咔咔」相機快門聲與風聲、鳥鳴聲共同奏響了一曲人與自然的和諧樂章。鏡頭後面的這個人就是愛鳥成狂的「雪鴞」吳志林, 8年來,他背著40餘斤裝備走了近萬公裡的路,用鏡頭記錄了百餘種鳥類的精彩瞬間。
追鳥8年拍攝到百餘種鳥類
吳志林是林甸人,愛好攝影多年,尤喜拍攝自然風光,是中國旅遊攝影家協會會員、大慶市野生鳥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林甸縣攝影家協會主席。吳志林與鳥結緣於2009年,第一次在龍鳳溼地裡看到別人用長焦鏡頭拍攝水鳥時,他感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天地」,從此成為「追鳥人」。
「鳥非常不好拍攝,尤其是候鳥,活躍又不好靠近,想抓拍到好照片太難了,有時幾百張裡也選不出一張滿意的。」吳志林告訴記者,起初他只認得幾種鳥,後來拍的照片多了,同是「追鳥人」的朋友送了他一本《中國鳥類志》,此後每每拍攝到新種類的鳥,他就會對照書上圖片辨識,「8年來,我已拍攝到100多種鳥了!」
「有些鳥雖然種類不同,長得卻十分相似,遇到認不出的鳥,我就會把照片發到網上,和全國各地的發燒友還有專家一起切磋,找到它的『名字』。」吳志林說。
曾苦等白鸛11小時一無所獲
8年來,每個周末吳志林都會背著40餘斤裝備,深入溼地或草原去拍鳥,「想要拍攝到罕見的鳥,就得去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這種地方一般都沒有路,只能步行前往。」吳志林估算了一下,每次都得走七八公裡的路。為了接近鳥兒,「追鳥人」需要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吳志林會穿上迷彩服、水衩,頭戴遮陽帽,選擇一個光線、角度、背景都中意的位置,有時在平地上,有時在水裡,支上三腳架,給相機裝上「長槍」,然後支上戶外攝影帳篷,或將隱蔽網罩在他和相機之上,「潛伏」起來一等就是一天。「
對於追鳥人來說,等比拍更重要。」吳志林回憶道, 2013年春天,他和夥伴們發現了一個東方白鸛巢,從早上5點就開始在附近等待,等了一天東方白鸛也沒出現,直到下午4點光線不行了,他們才遺憾離開。
對狩獵的雪鴞「一見鍾情」
吳志林的網名叫做「雪鴞」,自然也是從追鳥而來。2015年11月末,一位在林甸冬捕的漁民告訴他,在捕魚的地方看到了一隻貓頭鷹,羽毛非常白,吳志林一聽激動極了。「他一跟我描述完,我就覺得這應該是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鴞,就趕忙拉著他去找。」吳志林記得,那年冬天雪特別大,為了找到雪鴞並為它投食,吳志林特意抓了老鼠一同帶過去,當看到白茫茫的雪地上,雪鴞俯衝而下,那捕食的姿態威武又凌厲,讓他一下愛上了這種鳥,「朋友們看到我拍的照片,紛紛問我在哪裡拍到的,接下來一個多月裡,每周末我們都會相約去拍雪鴞。」
年年冬天約會丹頂鶴一家
說到這些年和鳥發生的軼事,讓吳志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4年前救助的一對丹頂鶴。「記得那是2013年秋天,有一對丹頂鶴第一窩蛋沒能孵化出幼鳥,等到第二窩的幼鳥出生後,天氣比較寒冷無法再遷徙,這一家三口就不得不留在這裡。」吳志林回憶道,當時丹頂鶴盤桓在小黑山的一戶牛棚附近,「養牛的趙哥跟我們講了這個事情,我們覺得丹頂鶴應該是在覓食,就帶了些玉米和小魚過去投食,這一餵就是一冬天,到了2014年春天,丹頂鶴一家才飛走。」
原以為與這一家丹頂鶴的緣分到此為止了,沒想到,到了秋天這對丹頂鶴又回來了,「從那之後,每年深秋這對丹頂鶴都會來到牛棚附近活動,我們也每年都會送去一些玉米和雜魚,助其過冬。」吳志林邊笑邊告訴記者,現在這對丹頂鶴一點兒都不怕人,他和夥伴們可以直接手拿著魚餵食。
用「長槍短炮」震懾非法捕鳥者
拍攝鳥兒時,身邊只有風聲、鳥的鳴叫聲和快門的「咔咔」聲,這種和音讓吳志林醉心不已,他覺得最美的畫面就是鳥兒起飛和降落時。作為「追鳥人」,吳志林身邊已經有著7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有空就會相約一同走進溼地拍攝候鳥。「春天和秋天是候鳥最活躍的季節,一些人就會打候鳥的壞主意,但是他們特別怕拿著相機的人,就怕我們把他們的不軌行為拍攝下來。」這些年,吳志林也曾為拍鳥去過吉林、內蒙古、雲南等地方,認識了很多朋友,已經形成500餘人的愛鳥朋友圈,他們一路記錄候鳥的優美姿態,更一路用相機守護著候鳥的安全。(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