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研究生在實驗室裡自殺一事,在身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熱度,尤其是他的遺書。沒有人做錯了什麼,導師也在積極幫助他畢業,學生也沒有懶惰,大家都很努力,他也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也沒有怨恨自己怨恨他人,參與討論中的許多大三大四甚至博士學長都十分感同身受:
「y1s1 感覺太真實了」
「他這個遺書是我的風格,我要是啥時候寫遺書了也是這樣」
「有的時候可能還是對自己有要求吧,覺得一直讓人這麼照顧自己過意不去」
「一時絕望,其實感覺誰拉一把就救了」
......
他的遺書語氣十分詼諧,大家都看得出他其實並沒有那麼無路可退,只是那麼一刻,也許是想起了他遺書中寫到的那隻貓,身上那些期待讓他支撐不下去了,他越過了那麼一道界限,想著,希望下輩子能變成一隻貓。
「自殺並沒有理由,只是單純今天無法飛翔罷了」
——《空之境界·俯瞰風景》
1998年,奈須蘑菇和中學時代的好友武內崇組成了同人團體「竹帚」,從1998年10月到1999年5月,他在個人主頁「竹帚」上連載了《空之境界》。2004年,經過重新編排,由講談社出版的商業版《空之境界》大火,初版在兩周內銷售殆盡,累計銷量二十萬套。2007年-2008年,ufotable製作的《空之境界》劇場版創下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邁出了ufo飛碟社恰月世界錢的第一步。後來的《Fate/stay night》和《Fate/Zero》系列動畫,大家大概都很熟悉了。
《空之境界》的身上,其實能看到許多日後《Fate/stay night》的雛形,比如淺上藤乃之於間桐櫻,比如城市深處骯髒寂靜的小巷,比如一切之後一個「boy meets girl」的故事。但兩者的觀感是截然不同的,《Fate/stay night》是一位成熟的寫手一次經典而成功的商業化寫作,嫻熟的刻畫人物與劇情與理念與戰鬥,給觀眾呈現一個漂亮的故事,有始有終,張弛有度,波瀾起伏。《空之境界》完全不同,深入其中,你仿佛看到奈須蘑菇高中生的靈魂在飛翔,就像巫條霧繪一般俯瞰風景,做著那些每個高中生都會做的有關人生、世界、感情和哲學的夢,而相對的,它的故事並不完整,人物也不「正常」,敘事破碎行文晦澀,那些一般的故事的要素只是奈須蘑菇要展現的形上學之物的載體,他把自己的靈魂剖出來,肆意張揚。
《空之境界》女主兩儀式(Ryougi Shiki)
寫這篇文章前,我在翻看我高中的記錄本。上面有我的摘抄,我的讀後感,我的新聞評論,我的隨想,我高三一年的那些無關於學習與高考的白日夢。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夢,尤其是高中生,在夜深人靜輾轉反側的時候,在倚靠陽臺仰望繁星的時候,在宿舍裡秉燭夜談的話語裡,甚至是課堂上一瞬的失神,我想,大家都需要這樣的時刻。這一刻,自己是自由的,放飛自己的靈魂,不需要考慮現實的壓力與牽絆,不再作為一個乖巧讀書的高中生,於世界之上俯瞰風景。也許你自己沒有留意,但你的身邊總會留下印記:故紙堆裡塵封的幼稚小說,QQ空間往年今日讓人不忍直視的發言,記憶中曾讓你如痴如醉的小說和電影。它們隨風飄散,或者被執拗的封印進記憶的最深處,生活逐漸把幻想的空間擠佔得乾乾淨淨,你的思維再不會敏感到四下無人便胡思亂想,小小的絕望逐漸堆積,忽然一天,自己已成了大人模樣。
但,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空之境界》了,25歲的,或是31歲的奈須蘑菇,他的俯瞰風景,不再是沒有憑依與目標的漂浮,成人的他為高中的他插上翅膀,已經成熟的文筆讓靈魂得以張揚,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夢。那些晦澀難懂的,那些冷寂悽美的,他把它們串聯在了一個故事裡,寄托在角色的身上,於是他成功傳達到了。飛碟社懂了,梶浦由記也懂了,他們純熟的運用蒙太奇還原凌亂的時間線與破碎的敘事,用精良而不失美感的畫面配合奈須蘑菇的幻想,將原作清冷、寂靜、哲思氤氳的氛圍用音樂呈現,由成功的文學作品更進一步成為成功的商業電影,卻依舊充滿電影藝術的美。《空之境界》,票房累計收入3.6億日元,成為主映影院Tiatoru系單館動畫作品歷代票房記錄第一名;系列第五部《矛盾螺旋》,《空之境界》劇情與藝術的巔峰,血腥、暴力、龐雜、晦澀,卻也能以細膩的抒情與成功的人物塑造讓評論區某位觀眾與他的家人一起淚流而下,至今仍雄踞飛碟社動畫電影評分第一名。
2020年的奈須蘑菇,和武內崇一起快樂的摸魚,安心的恰著《Fate》企劃的巨大收益。2020年的飛碟社,《Fate》系列動畫穩步推進,《鬼滅之刃》劇場版票房直追《千與千尋》,只需安心地還原這些頂級商業作品便已再無後顧之憂。他們都長大了,觀眾們總會為大人的「墮落」打抱不平,但這是無可逆轉的自然規律,觀眾永遠期盼作者為藝術而創作,而導演們的夢總是被現實的重擊不斷消磨,直至「真香」。
我們當然也能舉出無數的夢想勝利的例子,就像大魚海棠,從導演的一個夢,到一部用愛發電的小短片,經過艱難的眾籌,無奈的停工,終於引來足夠的投資,走到了觀眾面前。但大家雞湯都已經聽得太多了,在北大,人人都是天之驕子,刻苦、挫折、天資、壓力,人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但面對現實巨大的壓力,雞湯解決不了問題。回到大連理工這位學生身上吧,往常我們總能發現些什麼錯誤,比如學生心靈脆弱,比如原生家庭不足,比如導師過於粗暴,我們把責任往上一推,找出解決的辦法,便自以為萬事大吉,但總還有學生「前赴後繼」。到了這位學生身上,我們再也說不出什麼了:導師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給了我很多支持,遇到的HR也很好,給我誠懇地指出了面試的問題,室友對我也很好,但終究,我還是做不出來。面對這封遺書,譴責、反思和追責都已失聲,我想起一句之前流行的話:
「時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說到底,要是夢想都那麼容易堅持,現在的人類,不應該已經走向星辰大海了嗎。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海獸之子》的b站放映會。美輪美奐的畫面,扣人心弦的音樂,高潮迭起,我昏昏欲睡。《海獸之子》的導演也想讓影片傳達哲學的思考,但沒有故事的依託,只餘絢爛的畫面,意味不明的言語,大家都沒有看懂。
米津玄師創作了《海獸之子》的片尾曲「海の幽霊」。他說,他從十幾歲起就非常喜歡漫畫《海獸之子》,十年以來,他一直在想,這部漫畫假如影視化應該搭配什麼樣的曲子。這首曲子是可以代表整部作品氛圍的。我還沒閱讀過原作漫畫,但我想,我也希望,它是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不想上學的女孩的生活中唐突闖入兩位充滿神秘的男孩,他們來自遙遠的大海,身上充滿了不可思議,三個人就這樣展開了快樂的夏日大作戰。她帶著他們走進人世,行走在大街小巷,甜膩的冰淇淋讓男孩驚嘆不已;他帶著她跳進茫茫大海,對著慌亂嗆水的她哈哈大笑,帶她去認識一個個海洋夥伴。直到那一天,鬼火從天空直墜而下,大海發生令人驚奇的異變,她被捲入其中,親眼目睹萬獸朝聖,男孩與她失之交臂,成為海洋母親偉大儀式的領頭人,從宇宙的爆發到新生兒的啼哭,一切的一切,她黃粱一夢,海浪卷上沙灘,泡沫幻滅,她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但她如今覺得,世界也許並沒有那麼糟糕,因為她見過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一幕。
開け放たれた この部屋には誰もいない
門扉敞開的房間裡 已沒有人的蹤影
潮風の匂い 滲みついた椅子がひとつ
只留下一張椅子 浸染了海風的氣息
——米津玄師「海の幽霊」
(《海獸之子》主題曲)
我相信,這是故事裡的少年少女,是作者,是八爺,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夢。
高三寫作文前,我喜歡翻一翻我的那本記錄本。
這是我選擇的呈現我的夢的形式,寫作。我高三的作文分數永遠在激情迸發的那一刻出類拔萃,相對的,司空見慣的題目或是沒能尋得靈感的素材,往往平平淡淡,就比如那道被押中題目的全國一卷高考作文題,在審題的一剎那,我只感到索然無味。
那時的我也很容易被觸動。我記得一些事,比如一篇報導,《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比如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整個高三一班的集體回憶;比如網文,《異常生物見聞錄》《窮鬼的上下五千年》;還有《四月是你的謊言》《故宮的文物之美》。我看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思考過很多沒頭沒尾的事。我很羨慕當時的我,靈魂總是在自由飛翔,大咧咧地俯瞰風景,而不擔心墜落。
為這個公眾號寫文章的那幾個小時,是我如今唯一可以尋回曾經衝動的時候了,開了這個公眾號之後,我總算還維持住了寫作這一條紐帶,夢想的風箏牽著線飄浮,但也只是飄浮,有一個目標,才能稱之為飛行。如今的我也看很多東西,被觸動的時候卻少了很多;如今吃到的瓜與日俱增,發言卻與日俱減,少了一股子衝勁,發言前往往三思再三思,大概是做不到當年看個材料一小時就寫出作文來這種事了。我不知道這是錯是對,但我寫了這麼多大家也知道我想的是啥了,這大概就是自然規律,觀察者網帳號下,鍵政最積極的都是還沒接觸社會的年輕人,但他們終究只局限在評論區,而正在發表視頻的,是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
我喜歡看《空之境界》,喜歡蘑菇對於高中生的自己的執著;我喜歡看馬前卒,看一個禿頂的大叔跟小年輕們其樂融融。所以啊,我想說:
我想飛起來。
撰文 | 魚尾
圖片 | 漫畫與電影截圖
排版 | 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