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粉碎一般是指將3 mm以上的物料顆粒粉碎至10~25 μm以下的過程。由於顆粒大小向微細化發展,會導致表面積和孔隙率極大幅度的增加,使粉末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等,超微粉碎技術屬於純物理加工,保證了產品的純天然屬性,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
目前,我國對於雞蛋的加工僅局限於其可食用部分,但是對於佔蛋質量12%~13%蛋殼的利用加工卻很少。而雞蛋殼中鈣含量高達36.4%,是一種天然、安全、含有必要的微量元素組織、高度結合的生物鈣,是開發殼源補鈣產品的良好資源。如何綜合利用這些廢棄的蛋殼,增加附加值,減少環境汙染是今後要解決的難題。胺基酸螯合鈣作為新一代補鈣產品,易於被人體吸收、副作用小,且吸收率高,是較為理想的鈣補充劑。
來自新疆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藥學學院、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胡榮、郭守立、馬宇熙等人,以廢棄的雞蛋殼為原材料,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對蛋殼處理,對比蛋殼超微粉和粗粉的粉體性質;通過單因素試驗,探索蛋殼超微粉和粗粉對穀氨酸螯合鈣的螯合率影響;通過超微粉碎蛋殼獲得鈣源,以螯合率為指標,響應面法優化穀氨酸螯合鈣製備工藝,從而確定最佳的工藝條件,旨在為雞蛋殼的綜合利用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採用以廢棄的雞蛋殼為原料,通過蛋殼超微粉和粗粉粉體性質對比得出:超微粉體的填充性、水溶性、電導率均優於蛋殼粗粉,但隨著粉碎時間的延長,超微粉體流動明顯降低。綜合考慮,超微粉碎4 min的蛋殼粉各項品質特性最佳。
分別選取超微粉碎4 min的蛋殼超微粉和蛋殼粗粉為鈣源,通過單因素試驗對比得出:蛋殼超微粉製備穀氨酸螯合鈣的螯合率為(81.12±0.17)%,蛋殼粗粉製備穀氨酸螯合鈣的螯合率為(68.55±0.15)%,蛋殼粉經過超微粉碎後製備穀氨酸螯合鈣螯合率較蛋殼粗粉提高了12.57%;蛋殼超微粉製備穀氨酸螯合鈣時,提高了穀氨酸的利用率,降低了能量的消耗。由此表明,超微粉較粗粉對製備穀氨酸螯合鈣有更顯著的效果。
運用響應面法優化穀氨酸螯合鈣製備工藝,得出影響螯合率的工藝因素按主次順序為蛋殼粉與穀氨酸物質的量比>螯合時間>pH值>螯合溫度,製備最佳條件為蛋殼粉與穀氨酸物質的量比1:2.0、pH 7、螯合時間59 min、螯合溫度60 ℃。在最優條件下,蛋殼超微粉製備穀氨酸螯合鈣的螯合率為81.12%。利用超微粉碎的蛋殼粉製備穀氨酸螯合鈣,為生產高效、低價的補鈣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為廢棄蛋殼的利用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內容來源於《食品科學》2017年10期文章《雞蛋殼超微粉粉體性質及其對穀氨酸螯合鈣製備的影響》。作者:胡 榮,郭守立,馬宇熙,陳 錚,喬 峰,王子榮。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查看文章詳細內容。
為了幫助食品及生物學科科技人員掌握英文科技論文的撰寫技巧、提高SCI期刊收錄的命中率,綜合提升我國食品及生物學科科技人員的高質量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在《Journalof Agricultural and FoodChemistry》、《FoodChemistry》、《Journalof FoodScience》、《Food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JournalofFunctional Foods》雜誌等SCI期刊主編及在《Nature》等期刊發表大量高水平學術論文的專家支持下,《食品科學》編輯部將於2017年8月14-15日在長春舉辦「第七屆食品與生物學科高水平SCI論文撰寫與投稿技巧研修班」,為期兩天。歡迎您參加此次培訓班。
長按或微信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