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安徽省中小學教師招聘公告尚未發布,根據往年考試時間來看,公告預計在4月中下旬發布,報名時間在4月底至5月初,5月中下旬進行筆試,現整理2017年安徽教師招聘考試筆試大綱供廣大考生參考: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語文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一)考試目標
1.考查中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
2.考查高等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專業知識。
(二)考試要求
中學語文學科考試要求分為六種能力層級,即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創新。
1.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
2.理解:指領會並能做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
3.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4.鑑賞評價:指對閱讀材料的鑑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5.表達應用: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語言表達和教學應用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6.探究創新:指對某些理論和教學實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有發現、有見解、有發展,將知識、技能融為一體並能靈活駕馭的能力層級。
對以上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1.中學語文教學內容
(1)識記並正確書寫現代漢語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2)正確使用詞語
(3)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4)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5)辨析並修改病句
(6)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7)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
(8)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9)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10)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11)賞析作品內涵,品味語言藝術
(12)評價作品所表現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1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14)默寫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名句名篇
(15)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準確翻譯文言文的句子
(16)評價古代詩文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
(17)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
2.高等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對應的內容
(1)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
(2)掌握現代漢語的基本知識
(3)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和作品
(4)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和作品
(5)了解外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掌握中學語文課程性質和理念
2.掌握中學語文課程目標
3.掌握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
4.掌握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的基本種類、特點與功能
5.合理確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6.合理設計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
7.科學設計中學語文測試內容與形式
8.科學評析中學語文教學案例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分值分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填空題、古文翻譯題、簡答題、論述題、寫作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等。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部分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部分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歷史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一)考查考生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外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和基本線索。
(二)考查考生掌握基本的史學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比較、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
(三)考查考生了解歷史研究動態和中學歷史教學狀況,運用所學知識辨析和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四)考查考生了解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並能在教學中加以運用的能力。
(五)考查考生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理解及運用能力。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
1.中國歷史的開端
(1)中國遠古時代的人類
(2)中國新石器文化
2.夏商周時期
(1)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
(3)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3.秦漢時期
(1)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秦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3)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4.魏晉南北朝時期
(1)魏蜀吳的政治與經濟
(2)東晉南朝的門閥政治
(3)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4)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5)魏晉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隋唐五代
(1)隋朝的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制度
(2)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3)隋唐的民族關係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4)隋唐的文化和科技
6.宋、遼、西夏、金、元
(1)宋、遼、西夏、金的政治制度
(2)宋代經濟的繁榮
(3)元代的統一及其影響
(4)元代行省制度
(5)宋元的科技與思想文化
(6)宋元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7.明清(前期)
(1)明初專制集權統治的加強
(2)鄭和下西洋
(3)清代的疆域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4)清代的政治軍事制度
(5)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
(6)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8.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9.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第二部分:中國近代史
1.列強對華侵略及不平等條約
(1)兩次鴉片戰爭
(2)中法戰爭
(3)中日甲午戰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太平天國運動
3.洋務運動
4.維新運動
5.義和團運動
6.辛亥革命
7.晚清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
(1)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西學東漸與中西文化衝突
(3)清末新政和晚清教育改革
8.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新文化運動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3)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4)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9.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蘇維埃革命的興起
(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中共領導的武裝鬥爭和紅色根據地的建立
(3)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4)抗戰前十年的中國社會經濟
10.抗日戰爭
(1)抗日救亡運動
(2)西安事變
(3)侵華日軍的罪行
(4)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
(5)延安整風與中共「七大」
(6)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11.國共和平談判與全面內戰
(1)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2)全面內戰的爆發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2.中國近代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3.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風俗的變遷
第三部分:中國現代史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內外政策
(2)新中國政權的鞏固與經濟建設
(3)社會主義改造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1)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2)經濟建設的成就與曲折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4.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1)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3)農村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5.新中國的外交及其成就
6.新中國教育與科技文化
第四部分:世界古代史
1.古代埃及、印度文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
(2)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2.古代希臘、羅馬文明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雅典民主政治
(3) 羅馬法
3.古代宗教
(1)佛教
(2)基督教
(3)伊斯蘭教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部分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新航路開闢
(2)殖民擴張
(3)兩次工業革命
2.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發展
(1)文藝復興
(2)宗教改革
(3)啟蒙運動
3.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2)美國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
(3)法國大革命
(4)俄國農奴制改革
(5)日本明治維新
(6)德意志與義大利的統一
4.近代科技與文化
(1)近代自然科學
(2)近代思想文化
第六部分:世界現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戰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2.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1)蘇聯的「新經濟政策」與「史達林模式」
(2)印度甘地主義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3)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
(4)世界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5.第二次世界大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意義
6.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
(2)赫魯雪夫改革與戈巴契夫改革
(3)蘇聯解體
(4)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7.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3)世界貿易組織與經濟全球化
(4)戰後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8.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
(1)相對論和量子論
(2)現代信息技術
(3)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的主要成就與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4)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保護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中學歷史課程性質與目標
2.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
3.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
4.中學歷史教學過程與組織形式
5.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能力的培養
7.中學歷史教與學的評價
8.中學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6.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 150 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論述題、材料解析題、教學案例及分析題等。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綜合實踐活動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以教育部頒布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試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和國家課程設置方案等文件精神為依據,充分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開放性、研究性等新課程特徵,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的實現。
考查考生對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一般程序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對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規劃、組織、實施、協調與管理的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從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和持續發展自身專業素養的能力。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考查考生對教育部頒布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能力。
(一)綜合實踐活動基礎知識
1.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性質與功能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背景
(2)基本理念、性質與功能
2.綜合實踐活動目標與學段目標
(1)總目標
(2)學段目標
(3)各學習領域目標
3.綜合實踐活動學習領域及其主要內容
(1)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特點,不同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及實施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含義、特點,不同階段活動的內容及實施
(3)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含義、特點,不同階段活動的內容及實施
(4)信息技術教育(高中階段併入通用技術),作為專門的一個領域開設的含義、特點,不同階段學習的內容及實施
4.綜合實踐活動組織與實施
(1)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學生與自我
(2)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過程
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與交流等階段
(3)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
小組活動、個人活動、團隊活動等形式
5.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指導的基本行為規範或指導常規
(1)活動準備階段的教師指導應包括:提出問題、形成活動主題的指導;制定活動方案的指導;活動資料與活動工具準備的指導等
(2)活動實施階段的教師指導主要包括:進入活動情境的指導、方法論的指導、搜集與處理資料的指導等
(3)活動總結與交流階段的教師指導主要包括活動結果總結的指導、活動過程總結的指導、活動體驗總結的指導、表達與交流的指導等
6.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與管理
(1)評價基本原則
注重整體評價、突出多元評價、關注過程、兼顧結果等。
(2)評價方式
對學生的評價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3)管理
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負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規劃、組織、協調與管理等方面的責任。
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必須從師資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從開發、實施到評價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管理。
教育行政部門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引導並督導學校認真落實課程計劃,保證國家制定的課程計劃的嚴肅性。
(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基本技能與應用能力
1.指導學生在不同領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
(1)具備指導學生選擇學習活動內容、明確主題,制定活動方案和開展活動的能力;
(2)具備指導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與交流等能力;
(3)掌握選題指導型、主題分解型、活動策劃型、方法指導型、階段交流型、成果交流型等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活動設計的整體思路和方法;
(4)掌握適當的評價標準,能依據不同的反饋形式,對活動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
(5)掌握一般科研方法;
(6)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基本手段和工具。
2.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
(1)理解課程資源的多樣性;
(2)了解校內外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和原則;
(3)掌握綜合實踐活動方案設計與案例編寫;
(4)掌握多種課程資源整合利用。
3.學生開展主題活動的方法指導能力
(1)掌握活動準備、實施、總結交流階段等課程實施的過程性方法指導;
(2)掌握文獻查找、實驗、調查、設計與製作等學生學習方式及指導策略;
(3)掌握觀察、調查研究、進行實驗、社會考察等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指導。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能力和實施過程的管理能力
(1)能準確把握活動主題的可行性、適宜性和科學性要求,合理規劃課程方案;
(2)能全面、客觀地分析學校和學生實際,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進行管理與指導;
(3)能統籌各種資源,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保障。
5.《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實施能力
(1)研究性學習選題與過程設計能力;
(2)文獻檢索與利用能力;
(3)掌握調查、訪談、實驗、手工設計與製作、利用網絡開展活動等基本科研方法,以及有關的各種文體材料的撰寫、過程性記錄、結果的整理等能力。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解析題、活動方案設計、案例分析題等。
4.內容比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基本技能與應用能力70%,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業基礎知識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政治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1.考查考生比較系統地掌握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夠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觀點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現象及時事熱點進行分析、評價,依據試題提供的信息對問題進行論證和探究,得出合理結論。
2.考查考生充分理解與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相關的大學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等基本理論,能運用規範的學科術語綜合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
3.考查考生熟練掌握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基本流程和基本要求,能運用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具備從事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養和技能。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1.經濟
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價值形式的演變與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職能與流通規律;價值規律;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和周轉;社會總資本運行;信用工具和外匯;影響價格的因素;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消費及其類型;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維護勞動者權益;儲蓄存款、股票、債券與商業保險;個人收入的分配;效率與公平;國家收入的分配;徵稅與納稅;社會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市場經濟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宏觀調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全球化;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2.政治
國家本質和職能;國家類型;國家形式;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政治管理與政治參與;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政府組織與政府職能;我國政府的職能和責任;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國家機構;現代政黨和政黨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與行為準則;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文化
文化及其社會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中華文化的特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與時代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4.哲學
哲學及其作用;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世界的物質性;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意識的本質和作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意義;實踐及其特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真理的客觀性;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分歧;歷史觀的基本問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價值和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5.思想品德
調控情緒;積極應對挫折;磨礪堅強的意志;認識自我;珍愛生命;體會生命價值;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拒絕不良誘惑;法律及其顯著特徵;違法與犯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國;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內容;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民事權利與民事責任;交往禮儀與技能;與他人交往、溝通的方法;學會換位思考,與人為善;誠實守信;競爭與合作;社會公平與正義;學會理性利用現代媒介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承擔社會責任;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的基本國策與發展戰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6.時事政治
時事政治滲透於以上學科專業知識的相關考試內容之中。
年度間國內外重大時事(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 學科課程與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性質與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2.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
中學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材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教學基本技能、教學評價、學習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案例評析。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 150 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案例評析題、教學設計題等。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部分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部分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英語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旨在選拔具有優秀英語教師潛質的考生入職中學英語教學。其具體目標與要求如下:
1.考查考生對中學英語教學內容的了解、掌握和運用。
2.考查考生對高等教育對應於中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的掌握。
3.考查考生對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外語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以及將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的能力。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1.中學英語教學內容
了解、掌握和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的相關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1)英語語言知識
語音:了解和掌握基本讀音、重音、讀音的變化、語調與節奏及主要英語國家的英語語音差異。
詞彙:理解和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附錄中所列的3500個左右的單詞,包括詞性、詞綴、詞根和不同條件下詞形的變化,以及詞義的理解和正確運用。
語法:理解和運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的詞法知識和句法知識,包括:
l 構詞法(包括合成法、派生法、轉化法以及縮寫和簡寫);
l 詞類(包括名詞、代詞、數詞、介詞和介詞短語、連詞、形容詞、副詞、冠詞和動詞);
l 句子成分(包括主語、謂語、表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l 句子種類(包括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
l 句子類型(包括簡單句、並列句和主從複合句,其中主從複合句包括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主語從句和表語從句);
l 時態(包括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將來進行時、現在完成時、過去完成時和現在完成進行時);被動語態;
l 非謂語動詞(包括動詞不定式、動詞的-ing形式和動詞的-ed形式);
l 間接引語、主謂一致、省略、倒裝、強調和虛擬語氣。
功能意念:掌握社會交往、態度、情感、時間、空間、存在、特徵、計量、比較、邏輯關係和職業等功能項目。
話題:了解包括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周圍環境、日常活動、學校生活、興趣與愛好、個人感情、人際關係、計劃與願望、節假日活動、購物、飲食、健康、天氣、文娛與體育、旅遊和交通、語言學習、自然、世界與環境、科普知識與現代技術、熱點話題、歷史與地理、社會及文學與藝術等話題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英語語言技能
閱讀理解能力:能理解文章主旨和要義;能理解文章中具體信息;能根據上下文推斷單詞或詞組詞義;能作出簡單判斷和推測;能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能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
寫作能力:了解英語寫作基礎知識,具有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的寫作能力。能用英語書寫摘要、報告、通知和公務信函等;能寫出語意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敘述事情或表達觀點和態度;能在寫作中做到文體規範、語句通順。
2. 高等教育對應於中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
(1)基礎英語
熟悉和掌握相當於英語專業高年級水平的基礎詞彙、語音知識、語法知識和語篇知識;具備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初步的翻譯能力,能根據特定語境理解和使用英語。
(2)英語語法
掌握構詞法知識(包括基本構詞法和各種詞類的形式及其功能)、句法知識(包括各種句式的構成及功能;掌握聯句成篇的銜接手段等;能注意形式與功能的聯繫;能根據特定的語境理解語篇意義,使用恰當的語句形成連貫的語篇)。
(3)英語寫作基礎
掌握英語寫作基礎理論、具備寫作構思的能力、文字組織的能力和修改能力。能準確審題,正確使用時態和語態,恰當地使用符合寫作主題的詞彙與句子;能根據文體特點,構思篇章結構;能根據主題和文體的要求使用恰當的詞彙,詞彙之間語法關係正確。
(4)跨文化交際
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及其主要文化特點;了解文化的概念,理解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共性與個性,了解和認識語言與文化的內在關係,文化教學的意義和跨文化交際的概念;能根據不同情景和對象得體地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5)高級英語
能夠閱讀、理解和分析反映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一般性題材及優秀人文作品的英語篇章,具備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能掌握主要的英語修辭手段。
(6)翻譯技巧
掌握基本的翻譯理論與技巧。在英漢翻譯時,能在準確理解英語原文的基礎上,運用詞性轉換和句式轉換等手段,產生達意通順的漢語譯文。在漢英翻譯時,能準確判斷漢語原文的內在含義和使用功能,恰當選擇詞彙和組織句子,產生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英語譯文。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內容
理解中學英語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以及實施建議等相關內容(報考初中英語教師的考生主要參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報考高中英語教師的考生主要參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2.中學英語教學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
(1)理解聽說法、交際法、多元智能、任務型教學等教學法的特點及其功能,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並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熟悉中學英語語音、詞彙、語法以及聽、說、讀、寫等的教學原則,能根據所提供的教學文本、教學任務進行教學設計。
(3)能合理有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4)了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不同類型評價的特點與功能。
(5)具備基本的中學英語測試的設計與評價能力。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 150 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試卷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選擇題一般包括單項選擇、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等;非選擇題一般包括翻譯、寫作、教學設計和分析等。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部分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部分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音樂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1.考查考生對中學音樂課程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考查考生對與中學音樂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3.考查考生對中學音樂課程與教學論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與應用。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1.樂理
(1)五線譜和簡譜記譜法知識及簡、線互譯。
(2)常用節拍(2/4、3/4、4/4、5/4、3/8、6/8、9/8、5/8,等)記寫、各種節奏記寫;速度、力度等基本要素及音樂常用記號。
(3)音程、和弦的概念、三和弦、七和弦及其轉位的概念、構成、識別與記寫。
(4)大、小調式體系和中國五聲調式體系理論與實踐。
(5)轉調、移調概念。
2.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
(1)正三和弦鍵盤和聲連接寫作。
(2)屬七和弦及其轉位在伴奏中的應用。
(3)自然音體系和聲的拓展運用知識與實踐。
(4)副屬和弦的使用。
(5)歌曲的基本特點和常見體裁。
(6)歌曲旋律與歌詞關係,歌曲的旋律進行特點、節奏表現特點和基本調式規律。
(7)歌曲主題寫作、發展手法以及基本創作規律。
(8)一部式結構分析與寫作、二部式結構分析與寫作、三部式結構分析與寫作、變奏曲式與變奏曲分析與寫作、迴旋曲式分析與寫作、奏鳴曲式分析(高中)。
(9)鋼琴伴奏編配與樂隊編配常識。
(10)能運用適當的和弦為音樂教材的歌曲編配鋼琴伴奏。
3.中國音樂史與民族民間音樂
(1)了解夏、商、西周、漢、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國等各時期的主要樂種形態及其特點、主要音樂家、主要音樂理論成就、具有時代特點的樂器、代表性音樂作品。
(2)近現代音樂史的主要作曲家、主要作品、主要音樂史大事。
(3)漢族民歌的體裁類型、特點,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民歌與歌舞音樂的特點。
(4)說唱音樂的種類及唱腔的主要特徵,南、北方主要曲種的概況。
(5)戲曲音樂的種類。
(6)京劇的主要聲腔及代表性劇目。
(7)安徽地方民族民間音樂(代表性民歌、戲曲、說唱等)相關知識。
(8)四大類民族樂器,包括弓弦樂器、彈撥樂器、吹管樂器、打擊樂器的主要樂器及其代表曲目。
4.外國音樂史與外國民族音樂
(1)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樂派等各時期的時代風格、代表音樂家及其代表作品。
(2)二十世紀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先鋒派、後浪漫風格的特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3)非洲、中亞、西亞、美洲等非西方音樂的一般特徵及代表作品。
(4)管弦樂隊主要組成形式,木管、銅管、弦樂、打擊樂等樂器組常用樂器音色特點及表現手段等。
5.音樂美學與藝術理論
(1)音樂的學科特性。
(2)音樂家與藝術家的生活經歷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
(3)藝術鑑賞的一般規律和審美心理。
(4)音樂與藝術的本質特徵(高中階段)
(5)音樂與藝術的社會功能(高中階段)。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掌握中學音樂教學原則:情感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形象性原則、愉悅性原則、審美性原則。
2.掌握中學音樂教學主要方法:體驗性音樂教學法、實踐性音樂教學法、語言性音樂教學法、探究性音樂教學法。
3.熟悉音樂教材、採用有效的音樂教學策略進行教學設計。
4.掌握音樂教學中常用的現代教育技術。
5.掌握常規音樂教學的實施方法:歌唱教學法(變聲期嗓音保護、合唱指揮相關知識等)、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器樂教學法、音樂欣賞教學法等。
6.了解當代著名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羅斯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教學法;鈴木音樂教學法;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等。
7.理解和掌握課程標準: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
(2)課程總目標、7至9年級及高中學段目標。
(3)初、高中課程內容標準。包括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初中內容;音樂鑑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等高中內容。
(4)課程實施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 150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試卷客觀試題與主觀試題相結合,客觀試題有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譯譜題等題型,主觀試題有簡答題、論述題、材料解析題、寫作或設計題(鋼琴伴奏編配、兒童打擊樂器編配、教學設計)等題型。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部分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部分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信息技術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公開性選拔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一)考試目標
考查考生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解決有關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具備從事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學技能。
(二)考試要求
1. 考查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關於信息技術部分學科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信息技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以及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動態。
2.考查高等教育中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專業知識。
3. 考查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及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4. 具備從事中學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學技能和持續發展自身專業素養的能力。
三、考試範圍與內容
(一)學科專業知識
1.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獲取
信息與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信息的一般特徵,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
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根據問題確定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
信息的獲取過程,信息獲取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
網際網路信息檢索工具的類型與特點,網絡信息檢索策略與技巧。
(2)信息加工與表達
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徵。
根據任務需求,通過加工文本信息、處理表格數據、加工圖形圖像信息、處理音頻與視頻信息、製作多媒體作品等方式來呈現主題,表達意圖。
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體的基本工作過程及其實際應用價值,列舉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領域及發展現狀。
(3)信息資源管理
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與方法。
科學、規範管理計算機中的資源。
使用資料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利用資料庫存儲、管理數據的優勢。
關係資料庫中的庫、表、欄位、記錄等概念。
結構化查詢語言SQL基本概念,基本數據操作與數據查詢語句。
使用Access進行數據管理。
(4)信息交流與發布
利用網絡交流與發布信息,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網絡信息發布的基本流程,製作、調試、發布網站,網站後臺管理。
(5)信息技術與社會
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影響。
信息安全防範的基本方法;網絡安全防範方法。
計算機病毒的特徵及分類,使用殺毒軟體查殺病毒的方法。
與信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法律法規,遵照法律和道德規範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新動態與網絡發展趨勢,如移動終端設備、雲技術、物聯網、智能穿戴、3D列印等。
2.算法與程序設計
(1)算法
算法的概念,算法的描述方法。
程序設計中的常用算法,如解析法、窮舉法、遞歸法等,編寫程序實現算法。
(2)程序設計
編寫電腦程式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程序設計語言、程序開發環境等基本知識。
程序三種基本結構。
使用VB編寫程序解決問題。
(3)數據結構
算法與數據結構的關係,數據結構的基本思想方法。
線性表、棧、隊列、二叉樹、圖的基本概念,樹、圖的遍歷。
3.多媒體技術應用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多媒體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常見多媒體信息(如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的類型、格式及其存儲、呈現和傳遞的基本特徵與基本方法。
圖像、聲音和視頻的壓縮原理與技術。
(2)多媒體信息採集與加工
選擇適當的工具,採集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
常用聲音、視頻處理軟體的使用方法。
使用Photoshop、Flash軟體加工圖像、動畫信息。
多媒體作品的規劃、設計、製作方法。
對多媒體作品進行評價。
4.硬體維護
(1)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相關的軟硬體知識。
(2)熟悉各種常用的作業系統;安裝、使用、備份與還原作業系統。
(3)磁碟分區,修改註冊表,設置CMOS等操作。
(4)病毒、惡意插件的防範與處理的基本方法。
(5)常用辦公設備,如印表機、複印機、掃描儀、音響、數位照相機、攝像機等設備的性能,安裝、調試設備。
(6)電教設備(如投影儀、電子白板、實物展示臺)的使用。
(7)多媒體機房、電子備課室及電教設備維護。
5.網絡管理
(1)網際網路服務的基本類型、特點與應用領域。
(2)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工作原理和特點。
(3)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及應用。
(4)IP位址的格式與分類,配置IP位址。
(5)網絡伺服器的主要作用與基本原理,資源共享的相關設置。
(6)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設備的功能,會構建小型區域網。
(7)校園網絡的構架,通過配置路由設備管理終端機器,合理分配網絡帶寬;使用和維護網絡設備。
(8)網絡故障的診斷與排查。
(9)網站規劃與建設的流程與方法。
(二)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其應用
1.課程與教學基礎知識
(1)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和教學原則。
(2)課程結構、內容標準和要求。
(3)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
(4)信息技術教學原則、教學策略。
(5)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規律及一般過程,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方法。
(6)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方式與功能,評價策略。
2.課堂教學能力
(1)根據課程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確定合理的三維教學目標。
(2)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教學策略。
(3)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合理安排教學流程,開展相應教學活動(如導入、提問、活動、評價等)。
(4)撰寫規範、合理,適合教學實際的教學設計。
(5)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有效評價。
(6)整合、製作、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學習環境,如使用與製作交互式課件、微課等。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 150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分析題。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約佔70%,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物理學科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是為全省教育行政部門招聘教師而進行的統一、公開的選拔性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考試採取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筆試結果將作為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面試的依據,同時納入考試總成績。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本考試首先關注考生對中學物理課程的學科理論知識、實驗等的理解和掌握狀況,以及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方法等的認識水平。要求考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這些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實驗水平,對思想、方法層面的問題有基本正確、合理的認識。
其次,關注考生對大學普通物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狀況,以及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方法等的認識水平。要求考生能正確理解這些知識內容,並能與中學階段的問題合理地結合;關於其中思想和方法層面的問題,要求能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恰當地表達、說明(比如:微積分在具體問題中的運用)。
第三,關注考生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具有的基本素質。要求考生能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狀況,把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呈現與表達,包括能提出恰當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有效的教學過程等。
三、考試內容範圍
1.學科專業知識
(1)中學物理課程知識內容的考查,以我省現行中學物理教材為基本依據,考查內容為高中物理1、物理2、物理3—1、3—2、3—3、3—4和3—5等七個模塊的內容,具體內容見附件:表1。
(2)大學普通物理學內容的考查,以力學、電磁學、熱學和光學中的基本部分為主,具體內容見附件:表2。
2.學科課程與教學論
這部分內容的考查原則上從兩方面進行。
(1)《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報考高中物理教師)、《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報考初中物理教師)中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等。
(2)中學物理課程實施。包括實際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定、各種課型(理論課、實驗課等)組織,以及對相關問題的評價等。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考試時間150 分鐘,試卷分值100分。
2.主要題型:選擇題、實驗題、簡答題、計算題等。
3.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約佔70﹪,課程與教學論約佔30﹪。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統一筆試
中學體育與健康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安徽省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考試是為全省教育行政部門招聘教師而進行的統一、公開的選拔性考試,是落實「省考、縣管、校用」教師管理體制的基礎工作。目的是吸引有志於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到中小學任教,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工作,把好教師「入口關」。招聘考試從教師相應崗位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聘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二、考試目標與要求
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綜合素質,突出能力為主的命題指導思想,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融為一體,著重考查考生對體育與健康專業相關文件與課程標準、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知識、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的掌握程度;考查運用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中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問題的能力;考查是否具備從事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所必備的基本教學技能和持續發展專業素養的能力。考查目標具體如下:
1.考查考生對學校體育相關法律法規及重要文件的了解程度。
2.考查考生對《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所要求的體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以及安徽省目前使用的中學教科書、教師用書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內容與測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對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訓練學等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4.考查考生對田徑、球類、體操、武術、遊泳運動等專項技能知識、競賽的組織、裁判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5.考查考生對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三、考試內容範圍
(一)相關文件與課程標準
1.了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的內容和要求。
2.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
3.掌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功能與目標。
4.掌握中學相應水平階段的課程內容及要求。
5.掌握現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建議、教學評價建議」的內容。
6.了解現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關於「模塊教學、選項學習和學分制管理的內容與要求」。
(二)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1.學校體育學
(1)了解學校體育的產生、發展和學校體育目標。
(2)了解《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操作的方法與內容要求。
(3)掌握體育與健康課、早鍛鍊、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訓練和課餘體育競賽的內容、組織形式和方法。
(4)掌握體育教師的基本職責和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2.體育心理學
(1)掌握體育鍛鍊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和體育與意志品質的培養。
(2)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和階段特徵。
(3)掌握體育道德的內涵,知曉怎樣進行體育道德教育。
(4)掌握體育學習動機、興趣、態度基本理論。
3.運動解剖學
(1)了解解剖學姿勢、基本切面與基本軸、解剖學方位術語。
(2)掌握運動系統的構成及其功能;運動系統各器官的名稱、運動特點以及體育運動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3)了解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的構成和功能以及體育運動對該系統的影響。
(4)掌握心血管系統的構成、功能,以及體育運動對該系統的影響。
(5)掌握青少年、女生的解剖生理特點。
4.運動生理學
(1)掌握肌肉活動時三大供能系統的特點及應用。
(2)掌握身體素質的生理基礎。
(3)掌握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反應和適應規律。
(4)了解青少年、女生的生理特點以及體育教學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5)掌握運動處方的制定方法。
(6)掌握肥胖的判定指標與方法
5.體育保健學
(1)了解簡單判斷疲勞的方法,掌握運動性疲勞的恢復手段。
(2)掌握營養素的概念和三大營養素的生理功能,懂得合理膳食。
(3)掌握體育與健康課、早鍛鍊、大課間、課外體育活動和課餘體育訓練的醫務監督與要求。
(4)掌握運動損傷、重力休克、溺水的原因、症狀、預防與處理方法。
(5)理解健康的概念及影響的主要因素。
(6)了解我國傳統養生思想和方法。
6.運動訓練學
(1)了解競技體育的概念和基本特點。
(2)掌握常用訓練法的特點及運用方法。
(3)掌握髮展中學生身體素質訓練的方法、手段及基本要求。
7.其他
(1)了解體育遊戲的創編原則和方法。
(2)掌握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知識。
(三) 專業技能知識
1.田徑(短距離跑 中長跑 跨欄跑 接力跑 蹲踞及挺身式跳遠 跨越及背越式跳高 擲實心球 側向滑步推鉛球)
(1)了解田徑運動的定義、內容和功能。
(2)掌握田徑場地器材的基本知識。
(3)掌握跑、跳、投的技術原理、動作要領及教與學策略。
(4)掌握田徑運動常用訓練方法及課餘運動訓練的基本要求。
(5)掌握田徑競賽規則和裁判方法,並能結合實際組織、編排校田徑運動會。
2.球類(籃球 排球 足球 桌球 羽毛球 )
(1)了解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毛球運動的基本知識、健身價值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2)掌握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3)掌握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戰術和訓練方法及課餘運動隊訓練的要求。
(4)掌握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毛球運動的競賽規則和裁判法,並能合理的組織、編排學校球類競賽活動。
(5)能利用各種球類創編球操與遊戲。
3.體操(徒手體操 健美操 技巧 單槓 雙槓 支撐跳躍)
(1)了解體操運動的分類及體操類運動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2)掌握各項體操運動的技術原理、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3)理解體操運動中保護與幫助的意義,掌握常用方法。
(4)了解體操組織競賽與編排、競賽規則和裁判方法。
(5)了解體操運動項目的場地要求,掌握安全防範措施。
(6)掌握體操基本動作的組合與編排。
(7)了解團體操的創編原則與方法。
4.武術(健身拳 形神拳 太極拳 防身術 刀術或劍術)
(1)了解武術的分類及基本知識,理解技術動作的攻防意義及武術運動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2)掌握武術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3)掌握武術的圖解知識及識圖方法。
(4)了解武術組合動作創編的原則與方法。
(5)了解武術競賽規則和裁判方法。
5.遊泳(蛙泳 爬泳)
(1)了解遊泳的健康與衛生常識,以及遊泳運動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2)掌握遊泳運動的安全防範措施以及自救的方法與常識。
(3)掌握遊泳技術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4)掌握遊泳各種技術動作的訓練方法及課餘運動隊訓練的要求。
(四) 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及應用
1.了解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特點、規律和原則。
2.掌握中學制訂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的依據和具體要求。
3.了解體育與健康課的類型與結構。
4.掌握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
5.了解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6.能運用相關知識對所提供的教材,結合實際條件進行教學設計。
7.能綜合運用體育與健康相關知識對教案例和相關材料等進行評析。
8.掌握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內容與方法。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 考試時間150 分鐘,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匹配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約佔70%,課程與教學論約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