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普君市場水產檔口,一檔主赤手拿起鱸魚給客人挑選。
買魚鮮時不小心被扎是常有的事,但是小小活魚的魚刺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6月9日,佛山一青年被活魚魚刺所傷至今仍住院治療。魚刺真有那麼可怕嗎?被劃傷後應該怎麼應對。為此,記者昨日走訪肉菜市場魚鮮區了解情況,並請醫院急診科專家支招。
個案:小夥因魚刺刺傷入院治療
昨日下午,記者在市一醫院住院部手足外科看到,17歲的小梁右手手肘以下部位用白紗布包裹,手指頭腫得發亮,右手無名指中節有一個青紫色的小點。小梁說,當時被魚刺扎了一下手指,想不到後果這麼嚴重。
小梁在禪城區湖景路一酒店上班。6月9日,小梁在工作時,手指被石頭魚背鰭上的刺刺中,手指腫脹,隨後出現頭暈、心慌的感覺,於是趕緊到醫院。目前,小梁仍需接受進一步觀察治療。
其實,魚刺傷人的事件並不鮮見。本月初,廈門50歲的莊先生被一條普普通通的鱸魚扎傷後,引發嚴重感染,為了保命醫生只好為其做了截肢手術,將其右腿膝蓋以下部分全部截去。此時,離莊先生被魚扎傷僅過了50多個小時。去年10月上旬,臺灣媒體報導,住在臺中的蔡姓女子被活蹦亂跳的大海蝦刺了一下右小腿,次日,傷口出現紅腫硬塊且疼痛難耐,被急送醫院治療。醫生立即進行清創處理,並對其右腿進行截肢手術,但病情繼續惡化,最終不幸去世。
走訪:魚販多有被魚刺刺傷經歷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街坊穿著薄衣服逛魚鮮檔,買魚鮮時不小心被扎是常有的事。昨日上午,記者特意來到人氣較高的普君市場水產區了解情況。
在一鱸魚檔內,有街坊直接伸手將水裡遊魚撈起看看魚是否「生猛」。 不少買魚的街坊坦言有被魚刺刺傷經歷,但很少會特別處理。「經常買魚回去自己剖,夠新鮮,被魚刺刺傷就拿些創可貼貼一下。」正在挑選活魚的蔡顏表示。
有賣魚的檔主得知有人被鱸魚魚刺刺中導致截肢的消息後感到很驚訝。「我經常被魚刺刺到,但什麼事都沒有。」一從事魚鮮生意多年的黃叔表示,淡水魚一般沒問題,但是部分海魚自身背鰭就有毒腺,需要提防。記者看到黃叔左手套著布制手套,黃叔坦言只是防止魚刺刺傷手留下傷口。在魚鮮區,魚檔工作人員大部分左手戴有塑料手套,均有魚刺刺傷經歷,但只會做簡單處理。
專家:及時處理傷口
處理魚鮮時要做好防護措施,但是一旦被魚刺刺中,要怎麼處理呢?為此,記者昨日向市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陳建林請教。
「如果刺傷的傷口較淺,市民可以在家用消毒藥水進行消毒,但如果傷口較深,超過1釐米的話,建議到醫院就醫。」陳醫生指出,市民魚刺刺傷需要住院治療的情況不多見,但是刺傷有時會造成細菌感染,細菌進入手腳組織引起囊腫等情況,需要開刀引流處理。
此外,肝功能不良或糖尿病患者,被海鮮扎傷後尤其容易感染。 文/記者岑雪瑩 圖/記者王偉楠
知多D
幾種常見帶毒魚類
黃臘丁
長江中下遊稱昂刺魚、黃顙魚。它全身光滑,背上卻有一根昂起的硬刺,人不小心極易被它刺中。黃顙魚類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為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人被刺後傷處立即發生強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燒,患處劇痛半小時至1小時始止。
桂魚
又叫鱖魚、花鯽魚。值得注意的是,桂魚的12根背鰭刺、3根臀鰭刺和2根腹鰭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傷後腫痛甚烈,傷者會發熱、畏寒。它是淡水刺毒魚類中引起刺痛最嚴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殺桂魚時,應特別小心。
石頭魚
又叫老虎魚。石頭魚背鰭基部有毒腺,如果被石頭魚的刺刺傷,毒素馬上侵入人體,輕則造成腫痛,重則可能會造成痙攣和昏迷,因此應及時就醫。
來源:佛山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