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寫好看圖說話,先要練好表達能力,會說才會寫,這是一個基本學習常識。不少家長在輔導過程中,過於去輔導寫作,而忽略了孩子的說話練習。家長輔導的過程特別崩潰,孩子寫起來學習自信備受打擊,最後就變成討厭學習語文,不喜歡寫作文。但是也有家長表示困惑:我家孩子性格開朗,平時也很愛說話,愛表達,也喜歡分享故事,講學校裡的事,為什麼還是寫不好看圖說話?考試的時候,明明語文是有能力考滿分的,往往還是在看圖寫話上丟了分。家長的困惑,其實很好解答。會說話和會說看圖寫話,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
當然,能表達,願意表達的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就有一定的優勢。只是我們家長和老師要幫助孩子學會表達、準確寫話。表達錯了那肯定會在考試中扣分,想要看圖寫話準確達意,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去建立語文思維,去看懂圖,讀懂題,才能表達準確。因為有了表達的能力,如何把這個能力幫助孩子運用好,尤其是在考試中,沒有家長的輔導前提下,是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來反思的。小島老師通過列舉3段表達的不同,家長朋友們可以清晰看到在看圖寫話的表達訓練中,我們應該關注哪些具體的細節問題。
01看起來表達生動,但和內容無關,一樣扣分
這張簡單的圖,是單一圖,作為家長,成年人很好理解,就是一位老奶奶剝豆子,孫子給奶奶捶背。但是在孩子眼裡,寫出這一句話,可能就是2分。我們要怎樣引導孩子去展開想像,正確且準確表達呢?有的小學生是這樣表達的:天氣晴朗,我和奶奶一起去買菜。我們買了一籃豆子回家,奶奶坐在椅子上開始剝豆子,我覺得奶奶很辛苦,就給奶奶捶背,還幫奶奶一起剝了豆子。我想和奶奶說:您辛苦了。
家長會說,這個表達很準確呀,甚至還有感情的升華,多生動啊。沒錯,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很強,還會用「天氣晴朗」這樣的詞。但是這位同學把圖畫中沒有的內容也表達出來了。雖然通過自己的想像,也表達得很生動,但是圖畫中的細節卻沒有觀察到,也沒有表達出來,如果是寫作文,就是跑題,肯定是被扣分的一段文字表達。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可能連這樣一段話都表達不出來,那該怎麼辦?沒有關係,表達能力是需要訓練的。
02表達也需要想像力,要提高觀察能力
在一二年級階段,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是非常注重學生的想像力啟發的。這也是為什麼到了三年級我們要學寫童話和寓言故事的原因。啟發想像力,我們需要的前提學習條件就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觀察日常生活行為,觀察圖畫中的細節,善於觀察的孩子,語文成績不會太差。而不善於觀察的孩子,總是找不到重點。他們在試卷中的問題就是讀不懂題、理解不了老師說的話、寫了錯字也不知道,怎麼檢查都檢查不出來錯誤……那麼提高想像力,訓練表達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要提高觀察力。
小島老師再來分享兩段看圖說話:
例1:婆婆剝豆子,已經剝了很多豆子,放在籃子裡,我給婆婆捶背,因為她很辛苦。
例2:我放學回家,看到奶奶坐在椅子上剝豆子,她面前放了滿滿一籃豆子,奶奶彎著腰,她一定很辛苦。我趕緊走到奶奶身後,給奶奶捶背。奶奶很高興地笑了。
兩段例文,家長朋友就可以看出區別了,第二個例文要比第一個例文在畫面內容的觀察上,一定是更仔細的。而且表達也很準確,富有想像力,於是我放學回來,看到奶奶剝豆子。這是生活化想像,因為奶奶剝豆子是要做飯了,做飯很辛苦,我會給奶奶捶背,表達了孫子的一番孝心。第二段例文一定是滿分看圖寫話的標準。
03生動的句子要用在關鍵人物上,這是抓住重點的能力
家長朋友們要明確一件事:我們引導孩子仔細觀察,找到了圖畫中的細節以後,還要輔導孩子學會把學過的生字詞準確運用在文字表達中,也就是哪些詞語的形容可以讓圖畫中的關鍵人物更加具體和生動。比如「滿滿的」「高興地」「彎著腰」這些詞語用在圖畫中的關鍵人物「奶奶」身上,代表了學生抓住了圖畫中的細節和重點。從看圖寫話過渡到小作文的時候,我們練習的也是這種細節描述、詳略得當的表達。抓住了重點,就不會出現語言文字沒有邏輯,主次顛倒的現象了。
家長輔導小學生寫看圖寫話,真的是需要耐心和時間。要去找到孩子在表達能力上的閃光點,同時準確地幫助孩子去運用表達能力,把優秀的學習能力用到對的學習環節中,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如果家長朋友們在輔導低年級學生,在看圖寫話中還遇到了其他難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