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禮儀思想和禮儀規範,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上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禮儀文化。在這些禮儀文化中,很多發展並形成了屬於我國獨有的特色習俗,比如婚慶習俗便是其中之一。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需要注意的事情非常多。婚禮當天所有的親朋還有都前來祝賀,但是很多地方還是有一些習俗就是新娘的家人是不能夠參加婚禮的。這對於新娘來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在婚禮結束之後,小兩口就算正式進入新生活了。但是這之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就是,新娘在結婚三天後要回娘家。為何結婚三天要「回門」,有什麼講究?可算開了眼
我國傳統結婚有很多的習俗和規矩,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結婚後要回門是大家都有的一種習俗。回門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民間婚俗,是指新婚夫婦成婚後首次回娘家,又稱歸寧。回門是漢族傳統的婚姻習俗。回門的時候新人要正式的參拜女方的父母,以示尊重,新娘也是第一次一「為人婦」的身份第一次回娘家
後世對回門的稱呼各不相同,宋朝時民間稱為拜門,清朝時有南北差異,南方稱為會親,北方稱為雙回門。各地回門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是選擇結婚後的三、六、九日,也有滿一個月再回門的。現在一般都定在結婚後的第三天,所以統稱為三朝回門。之所以「回門」一定要選在第三天,只因在古代的時候婚姻之事是經過「媒妁之餘,父母之命」,夫妻雙方在沒結婚之前根本就沒有見過面,就更別提知道對方的詳細地址了,所以才有女方帶自己的丈夫回娘家認門。
其實「回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古代時期,人們崇尚「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道理。也就是說,倘若女人出嫁了,就很難有機會繼續回娘家了。因此,「回門」無疑是給了女子一個名正言順的回家機會,回門不僅是對女方父母的一種撫慰,而且也是女兒向二老表達父母養育之恩的一個答謝機會。對於男方來說,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感激女方父母為自己生養教育出一個賢惠的媳婦。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人十幾歲就結婚,很多事都不太懂,大人們又不好明說什麼,所以就有了回門的習俗,女子回到娘家後,也可以趁機與娘家人親近親近。娘家的嫂子也會在這時候,詢問一下新媳婦的情況,有不懂的事情,娘家嫂子也會教授。古代的時候,女子嫁給別人家,就得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很是辛苦。父母心疼自己孩子的身體,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回娘家休息幾天,以免太過勞累。古代的時候,也沒有通訊工具,只能當面回來,父母女兒才能相互交流。古時的規矩是,新房不能空著,所以女孩子回門之後,男生晚上要回到新房裡住,這樣就讓兩個人分開了。
在古代,回門亦是十分莊重的,不僅需要準備回門禮、專用的回門裝,娘家還需要準備回門宴。而在「回門」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少講究的,比如說回門的裝扮,結婚以後回門的時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顏色要以喜慶為主,比如大紅色,但是考慮到實用性的問題,也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日常顏色的服裝,比如粉色或者紫色,但是一定不要選擇深色的衣服。
再比如說夫妻雙方在回門的時候,要備好必要的禮物,稱為回門禮,在數量上講究為雙數,寓意成雙成對,進女方家門的時候,有的地方要女方先進門,意為領著新郎回娘家,有的是男方先進門,意為男方來登門。還有不少地方的習俗是,回門必須是10點之前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向老人問好,新郎還應改口叫爸媽,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在全家就餐時,新娘要和新郎坐在一側,祝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三天回門的這種習俗已經漸漸的被埋沒了,根本就不是人人都可以實現的。比如有的女孩遠嫁他鄉,甚至是出國,根本就不可能在婚後三天回門,能記得打個電話問候父母就很不錯了。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很多東西也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只希望不管你身在何方,都要心繫家人。不知道,在你們那兒流傳著回門的習俗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