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鳥類種類繁多,最吸引人的鳥類之一是大型水鳥——澳大利亞鵜鶘。澳大利亞鵜鶘分布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許多內陸和沿海水域,但它們會避開,主要位於大陸中心非常乾燥的沙漠地區。鵜鶘也棲息在印度尼西亞,有時在紐西蘭和一些靠近澳大利亞的太平洋島嶼上。澳大利亞鵜鶘是世界上發現的8種鵜鶘中最大的一種。
澳大利亞鵜鶘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濱鳥,身長1.6 - 1.9米,體重4 - 6.8公斤,有些體型較大的鵜鶘體重高達8.2公斤。澳大利亞鵜鶘的翼展非常大,能達到2.5 - 3.4米。雌性比雄性略小。它們的羽毛是白色的,大部分的翅膀羽毛是黑色的,尾巴上有黑色的斑點。澳大利亞鵜鶘的臉是白色的,後腦勺和部分頸部是灰色的。眼睛是棕色和黃色的。它們的腿和腳是藍灰色的,有4個有蹼的腳趾。
澳大利亞鵜鶘的嘴很大,呈淺粉色。它們巨大的喙是世界上鳥類中最大的,長49釐米,能容納9 - 13升的水。巨型喙的頂端有一個小鉤子,裡面有鋸齒狀的鉤子用來抓滑溜溜的魚。下頜骨由兩根細而弱的關節骨組成,關節骨上掛著小袋。很難想像像鵜鶘這麼大的鳥會飛行,但它們可以很容易地飛行,因為它們的骨架非常輕,只佔總體重的10%。澳大利亞鵜鶘是一種浮力很強的鳥類,不會沉到水裡。然而,鵜鶘的羽毛上沒有多少防水油,因此會變得又溼又冷。
澳大利亞鵜鶘喜歡淡水和鹽湖、河流、沼澤、瀉湖、海岸線和其它沒有太多水生植被的溼地生物。水是鵜鶘最重要的棲息地,只要有充足的魚類資源,它們可以生活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比如草原、森林、私人海灘。澳大利亞鵜鶘的主要食物是魚。然而,它們也會吃小海龜,蝌蚪,蝦和其它甲殼類動物。鵜鶘通過它們巨大的喙收集雨水來飲水。澳大利亞鵜鶘是群居生活的動物,它們會長途跋涉尋找合適的水源和繁殖地。澳大利亞鵜鶘在一起合作捕魚時,會把獵物趕到淺水區,在那裡它們可以用它們巨大的喙來吃晚餐。鵜鶘的喙和代在餵養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有助於在渾水中,準確的找到獵物的位置。
鵜鶘群非常大,有些數量超過1000隻。鵜鶘群回把魚趕到中心位置,然後把它們巨大的喙插入水中,把魚困在它們的口袋裡。當鵜鶘把喙頂在胸部時,水就被排乾了,剩下的就只有魚了。然後魚被控制住,這樣它們快速震動喉嚨與頭部,然後就可以很容易地吞下獵物,鵜鶘的袋子還可以當作網,用來捕捉人類投擲的食物。當鵜鶘起飛飛行時,它們掠過水麵,拍打著巨大的翅膀,飛向空中。鵜鶘不能持續地飛行,但能飛非常高的高度和非常遠的距離,漂浮在它們所依賴的空氣熱量上。它們可以在空中飛行超過24小時,飛行數百公裡。鵜鶘可以非常小的力量進行長距離飛行,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56公裡。當著鵜鶘陸時,它們從天空降落到水上的跑道上,在巨大的翅膀的幫助下滑翔停了下來。澳大利亞鵜鶘能在3000米的高空翱翔。和許多涉水鳥類一樣,鵜鶘在成群飛行時會形成「V」字形。
澳大利亞鵜鶘的叫聲是一種劇烈的隆隆聲或低沉的咆哮聲。鵜鶘的繁殖季節因季節而異。它們主要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晚春和冬季的熱帶地區繁殖。環境條件對繁殖很重要,尤其是降雨。鵜鶘在聚集地繁殖,它們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有些聚集地多達4萬隻鵜鶘,它們棲息在島上或與世隔絕的沙灘上。為了吸引雌性,雄性鵜鶘會進行複雜的舞蹈等求愛儀式。雄魚也會撿起小物件,比如棍子或乾魚,然後扔到空中,再抓一次,重複幾次。雄性和雌性都在表演「吹眼袋」,即一秒鐘拍幾下自己的嘴,讓眼袋像旗幟一樣在強風中飄動。鵜鶘的喙和眼袋在求愛過程中會發生明顯的顏色變化。袋的前半部變成明亮的橙紅色,而袋的皮膚在喉區變成金黃色。喙的頂部和底部的部分變成了藍色,從底部到頂端出現一條黑色的對角線。這種顏色的變化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通常會在孵化開始時消退。隨著數次的求愛,雄性會一個一個地撤退。最後,在陸地、水中或空中的追求之後,只剩下一隻雄性鵜鶘了。雌性鵜鶘會把雄性鵜鶘引到築巢地點。巢是淺窪地,裡面鋪有草、樹枝和羽毛。
雌鵜鶘會產下1 - 3個白色的蛋,大小為93 x 57毫米,在父母腳上孵育時,蛋會被弄髒和刮傷。雄性和雌性輪流孵蛋。在32 - 37天後,蛋孵化出來,鵜鶘幼鳥生下來時是赤裸和睜不開眼睛的。第一個孵化的幼仔總是比較大,由父母餵養的食物最多。較小的幼仔可能因此而餓死,甚至可能被較大的兄弟姐妹攻擊。鵜鶘幼鳥在最初的兩周內會被餵食回流液體,這些液體是通過將喙插入父母的食道獲得的,然後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它們會被餵食小魚,比如金魚、鯉魚和無脊椎動物。幼鳥在28天後離開巢穴,加入多達100隻幼鳥的聚集地,在那裡接受照顧,直到它們學會進食、飛翔和獨立。澳大利亞鵜鶘在2 - 3歲時繁殖。它們在野外的壽命在10到25年之間。澳大利亞鵜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鵜鶘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人類的魚鉤會撕破鵜鶘的袋子。釣魚線也是一個問題,因為鵜鶘可能會被廢棄的魚線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