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王明陽:給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生命的淨土

2020-12-05 聚光燈娃娃

《天道》這部電視劇是根據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來,王志文在裡面飾演一號男主,一位深不可測,又對紅塵俗世極其不屑的「鬼才」丁元英。

很多人覺得《天道》裡面個個是「高人」,他們「高」的境界不同,深度不同,人生追求的終極目的也不同。

丁元英是「高人」,他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無我」狀態,欲求達到天人合一,卻又站在佛門的邊緣,邁不進又退不離。

芮小丹是「高人」,她來去自如,行止由心,像一陣清風,沐浴了別人又不貪不戀的果敢放下。

肖亞文是「高人」,她懂得識人便是為生命打開了一扇窗,知緣,惜緣,卻又不故意攀緣。

……

這些人物裡,「高人」無處不在,他們都是精神境界的強者,是社會的積極能量,但在劇中唯有兩人是以一種「反叛」的「高人」存在,一個是王明陽,一個是沈楠。

今天,我們只談王明陽,一位高智商犯罪,又極度追求精神世界,讓那顆一直無處安放的靈魂,在芮小丹的幫助下最終得以尋到了一塊生命的淨土,靈魂的歸宿。

那無處安放的靈魂

劇中這樣介紹王明陽:王明陽38歲,美術學院本科學歷,未婚,黑惡集團軍師,此人精通法律和社會學,沉著、殘忍,心理素質穩定,智商過人,曾親自策劃、指揮過12起惡性大案,內部人稱「冷麵諸葛」。

當王明陽被抓後審理時,卻一直沉默不語,任誰都無法撬開他的口,因為他的自視清高,覺得沒有人有資格與他對話,誰都無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且認為說什麼都是多餘。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導下,三天以後和王明陽進行了一場長達八小時的「靈魂」對話,終於撬開了王明陽那「高傲」的嘴。

「靈魂歸宿感。」丁元英解釋說:「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幫他找塊乾淨的地方歸宿靈魂,他需要的不是懺悔,而是一個可以懺悔的理由。」

王明陽一直以「強者」、「修養」、「生存藝術」自居,但芮小丹卻犀利地指出,說他只是一種「懦弱的生存哲學」因為強盜的本質是沒有能力與自信與真正的強者去公平競爭,只能從別人手中去破格獲取,即在別人本身擁有的基礎上去用「搶」的方式,希望達到一種與別人相當的財富或地位。

王明陽在與芮小丹激烈的探討中,從《聖經》裡的神學觀點、救主文化、社會價值談到人性難以步入的窄門,終於觸碰到了他內心最敏感,最柔軟的地方,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為他自己所犯下的所有過錯贖罪,卻依舊還是不願出賣同謀。

「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門。耶穌為拯救世人甘願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獄,是靈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緣於神的『約』,緣於神的應許。但進不得窄門也同樣緣於『約』,緣於神的應許。窄門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價值。」

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出賣」等同於「背叛」,他可以以死謝罪,找到自己的靈魂歸宿,卻不願「背叛」他的道義,讓自己在出賣別人時也看不起自己,他搖擺在「江湖義氣」與「人性尊嚴」之間。

可是,正如芮小丹後來指出:「拿根稻草當柱子去支撐靈魂,至少讓我覺得你對你的學識和智商不夠尊重。」

此刻的王明陽,徹底崩蹋了,他的強以支撐他尊嚴與孤傲的東西瓦解了,芮小丹把它的靈魂深處扒得乾乾淨淨,他那無處安放的靈魂終於得以解脫,找到了生命真正意義上的歸宿。

芮小丹說:「還人性一個清白,還社會一個公理,你的靈魂就得救了。」

生命的淨土

何為淨土?淨土是佛教術語,指清淨、莊嚴、無汙染之地。

這個清淨和無汙染不但包括周圍的環境,還包括了精神和心靈的潔淨。

生命的最高價值便是追求一種生命的高度,這種高度定會上升到靈魂,上升到精神所追求的無限價值上去。

如何追求靈魂的高度,生命中的淨土?這也就離不開上面所說的進「窄門」。

想要去淨土之地,進窄門,必是先修心, 修妄心,修真心,修出離之心,實則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正其身必先立其形」意即修身養性,從本我出發,從內涵、學識、見解、精氣神裡不斷修煉出一種高尚無我的境界。

只有在尋找生命淨土的過程裡,才能淨身、淨言、淨心、淨性、淨家、從而達到淨國之路。

王明陽以為自己對生命的參透與誤解,實則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對一直所追求的靈魂境界未找到可安放的歸處,他渴望得到精神的振救,讓自己的人格與精神都站著,但是卻又因為所為與所願相悖,以一種自我的方式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是,這一切卻在與芮小丹的這一番辯論裡擊垮了,把以前他以為的「高度」擊得粉碎。

他知道自己是將死之人,又哪裡有資格去獲得這種靈魂的淨土,可芮小丹卻幫他找好了,靈魂的淨土不在一生的長度裡,不在啟程裡,也不在無常裡,而在一呼一吸,起心動念之間,哪怕一小時,一分鐘都可以清洗自己的靈魂,生命在於覺醒,而非「我執」。

淨土在哪裡,原來我們一生尋找的生命淨土,一直在我們心裡。

王明陽茫然地問:「天國在哪兒?」芮小丹莊重地說:「天國在你心裡。」

對生命的探索——「向死而生」

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在提出「向死而生」這個概念的時候,並非指要先行去死亡,而是在「死」的過程中去體會「亡」的結果,重「死」而知「生」的可貴,在「向死」中才能有強烈的「生」的存在感,也正如《孫子·九地》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同樣的道理。

人唯有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才能對生命有所敬畏,才能在「生命的倒計時」裡覺醒,才能迸發出生命的光彩,活出生命的高度與無限的可能。

「向死而生」便是不再執著於人類肉體的快感與自我滿足,更多的是尋求更高維度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從而到達精神與靈魂的淨土。

我們總是被生命的表像所迷惑,生出妄心、痴心、貪心、色心,於是在這種執迷不悟和迷幻當中走向了一條墮入地獄的不歸路,正如《天道》裡芮小丹對王明陽所說:

「文明對於不能以人字來界定的人無能為力,我除了鄙視和震驚,不會再有第三種反應。人的法則是,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這不是衛道士的說教,這是人性。」

王明陽終是在芮小丹的點撥之下,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尋得了一方安放靈魂的淨土,雖未無法洗清他所有的罪孽,但至少在生命的盡頭,他的精神是站著的,靈魂有了依附,他終為自己找到了一處生命的淨土。

完成整個生命的探索就是從生到死,從存在到消亡,從追求肉身的外在滿足到靈魂解脫的內在升華,就是「向死而生」。

我們終其一生得以追求的生命真理,得以尋找的靈魂淨土,無處安放的人生歲月,終將會在頓悟中,在覺醒中,在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中得以超脫與安放,那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

原來,淨土就在我們的心裡。

-END-

我是「聚光燈娃娃」,感激你欣賞我的文章,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相關焦點

  • 無處安放的靈魂(詩歌)
    但我知道的是,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享受來自地鐵的文化大餐我不知道這是地鐵裡的第一位詩人還是地鐵裡最後的一位是詩人每天,我都可以品嘗到詩歌的盛宴每天享受著,我想知道嘈雜的地鐵裡無處安放的靈魂你完成了一首又一首的巨作我想,今夜我想狂野一回向你學習,想你狂野,還有追求自我拋開所有的內心深處的思考今夜,我將不再想念著,包括和你的一切我想,把所有都交給詩歌在詩意中尋找你走過的蹤跡
  • 無處安放的靈魂,每每於夜半之時,放聲悲慟
    我們都是來路不明的過客被沒有靈魂的東西追著變成靈魂無處安放的人菩薩不來撫慰上帝不來招安孤魂野鬼四處遊蕩在忘川河邊踟躕孑立不敢過河也不敢喝那碗孟婆湯曾經的憂傷要麼是腳下的黃土要麼是山中的草木要麼是空中的雲天上的星水裡的月亮風聲鶴唳夜梟長嘯蝙蝠群起無處安放的靈魂
  • 人生最大的痛:心無處安放,靈魂在飄零
    然而,人生路上的坎坷艱難也好,荊棘穿身也罷,最多能夠傷害的和留給我們的,都是我們的皮肉之苦。生活的苦,生活的痛,雖然苦,雖然痛,但依然不能打倒一個為了生存也好,為了生活也罷的堅強的我們。其實,一個人真正的痛來自於心的無處安放和靈魂的飄零。
  • 今夜的你,無處安放的靈魂該向何處?
    我聽到了一個瀕臨崩潰的靈魂在吶喊,彼岸的你是否也曾遇到過類似的煩惱?生活的壓力,家裡的催促,不理解,不在同一個層面的溝通等等,使你和家人的溝通不歡而散,黑夜來臨是遍體鱗傷的裸露,白天還可以在人前偽裝,當黑夜來臨,你也在期待著家人朋友的理解,有一方淨土可以傾訴,在這個焦躁的年級,實力的而不夠,過高的期望值,生活的無奈,讓我們時常很輕易地忘卻知足常樂,但這正是年輕人最寶貴的財富。
  • 試圖走捷徑的人生,靈魂註定無處安放(建議看看)
    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後,鄧梅也開始不上班了。每天和她男人一樣去打麻將,去卡拉OK,似乎對於無能為力的生活徹底放縱了。生活裡她總是抱怨自己沒有一個上進的老公,這樣的家庭沒有辦法改變。每天除了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卻沒有嘗試過自己去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 願有一方庭院,遠離塵囂,讓無處安放的靈魂,有個詩意的棲居
    願有一方庭院,遠離塵囂, 讓無處安放的靈魂, 有個詩意的棲居。院子裡,或養花草,或種瓜果, 再放一張桌子,幾把椅子, 讀書,烹茶,會友, 或什麼都不幹, 發發呆,打打盹,也很好。舉頭即見明月,低頭便聞花香, 靜聽小蟲低語,輕攬清風入懷。 一方庭院裡, 所有浮華,都變清歡。院子, 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方靈秀天地。
  • 天才總是孤獨的,奇幻星空下藏著畫家梵谷,無處安放的靈魂
    青年梵谷對生活充滿了熱情,曾懷揣著一顆虔誠和慈愛之心作了無薪教士。在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中,梵谷寫到:「人來到世上,不僅僅是為了享受快樂,甚至也不能僅僅停留於誠實。人來到世上應該為人類做些大事,應當爭取崇高克服粗俗,這種粗俗,阻撓著每個人的生存。"梵谷悲憫著眾生,卻沒有得到命運的垂青。在博裡納日,他儘其所有接濟窮人,幫助礦難中的傷者和病人。
  • 淨土?馬桶 箭牌衛浴推出禪意新品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卷一五尋覓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是現代人在居住與心理上的雙重渴求。現代中國,寸土寸金,對於自己的家,人們的表達上的排序往往是:狗窩——窩——安樂窩——家——公寓——洋房——豪宅……在這種語言上的排序中,濃濃的「物質」氣味就已經呼之欲出。物慾已經登堂入室,靈魂又在何處安放。
  • 白若溪《無處安放》高清視頻觀看 2016好聲音5在線試聽
    白裙、白帽,身高180的氧氣女孩白若溪安靜地完成了一曲《無處安放》。她的演唱立刻贏得了汪峰老師的讚賞:「你怎麼會選這首歌?你怎麼那麼會選歌呢?」,又反覆說到:「有一些話要跟你說」,一臉的躍躍欲試。
  • 如何看待老人無處安放的愛?
    再把老丈人的這種業餘愛好找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比如老丈人閒不住,總愛侍弄菜園,就給他找人在給他租賃、開闢一個新的院子,甚至是焊接一個種菜用的高架棚子,在裡面放上各種可以種菜的管道,方便施肥澆水,又不佔地方。老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大多數都是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的人生信條,但是放在不同的地方作用就不同,作為男主一定要懂得合理安置老人無處安放的愛。
  • 身高成了亮點,滿屏都是無處安放的大長腿啊!
    身高成了亮點,滿屏都是無處安放的大長腿啊!提起籃球運動員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是不陌生的吧,尤其是比較喜歡這方面話題的人,可能對籃球運動員的關注就更多了。所以,關於NBA和CBA這裡的籃球賽事,很多人自然人也是都有關注,而一些籃球運動員,自然也就是很多人會注意到的了,尤其是身高比較有優勢的人。
  • 蜘蛛咒月:古代家法中的天道與人性
    ■ 劉雲生 所謂天道,就是天地人自然之道。這是中國古代家法的最高價值皈依和靈魂棲息地。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子息艱難,52歲才養了一個兒子,他外出做官,就委託弟弟幫忙管教。在家書中,他特別要求兒子不能殘害小動物,而應當「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 鄭板橋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殘虐有生命的動物,長大後也決不會善待有生命的同類。
  • 精彩》封面&海報大片公開 金髮帥哥無處安放的大長腿
    精彩》封面&海報大片公開 金髮帥哥無處安放的大長腿 2021-01-14 14:07:54 來源:微博 1254次閱讀 今日,陳立農與《OK!
  • 棉被冬衣無處安放,「收納神器」 壓縮袋來了!既節約空間還防潮
    棉被冬衣無處安放,「收納神器」 壓縮袋來了!既節約空間還防潮又到了換季期!秋冬季的毛衣、大衣那麼佔地,舊衣服沒收拾好,這還有一大波新裝正在趕來的路上呢!大件兒的棉服、棉被……無處安放,柜子裡放幾樣就滿了,這時候,你需要有個壓縮神器,把這些大傢伙們都壓縮起來!
  • 如何尋找小提琴琴碼安放的最佳位置
    是努力尋找安放琴碼的最佳位置。下面那就告訴大家如何尋找琴碼安放的最佳位置  因為,琴碼的作用太重要了,無論怎樣強調都不會過分。許多從事專業演奏職業的有識之士,不惜以重金購買高級的進口琴碼,原因就在於此。令人嘆息的是,有幸獲得盡如人意好琴碼的機會簡直微乎其微,找到一個完美無瑕的琴碼其難度絕不亞於提琴。
  • 宣化上人:聽聞他的名號生到天道後,再也不會墮三惡道!
    恭錄自 法界佛教總會 出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或有因此生於天上」:前邊所講的是有心、有願,要往生淨土的修行人,他就能夠仗著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力,往生到淨土。這一段文說的是,如果沒有發願想要去淨土的修行人呢?
  • 無處安放的憐憫之心——被乞丐嫌棄
    圖片來自網絡那日在公司團隊聚會後,朋友因為離家不遠,所以步行回家,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偶爾的步行都是奢侈,在朋友享受於夜晚的微風帶來的清涼之時,天橋邊有一個乞丐還沒有回家,雖然夜深了,但來來往往的人還是不少的。
  • 一人,一狗,易安放的靈魂
    我做過很多錯的事,有人說本性難移,有人說無意為之。總在逃避,來面對做的錯事。沒有盡力保護好它,也沒有制止惡人,被人問起我總習慣搪塞。圍觀者也是幫兇,我也是殺害它的兇手。此刻不是在喪,只是又一個來安放我愧疚靈魂的偽匣。我的失敗案例,想告訴現在養狗,或者準備養狗的朋友,你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嗎。
  • 孫祥嬌妻曬照放飛自我 有趣的靈魂颯爽自嗨(組圖)
    上海熱線體育頻道訊 近日,孫祥嬌妻在其社媒曬照放飛自我,有趣靈魂無處安放自嗨配文:「有趣的靈魂 無處安放的自嗨。這,到底是一個人嗎?」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
  • 心靜,靈魂得以安放!(深度好文)
    此偈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此偈是說: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你的眼睛就是空靈的,你的心也是清靜的。菩提樹、明鏡臺以及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虛幻的,一切皆空,何談塵埃之有?它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功名利祿皆雲煙,生老病死皆無常。如果你的眼睛是空靈的,就永遠不會沾惹上塵埃芥蒂;如果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就不會被身外之物所累。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