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程
杭州灣新區報導組 孫逸鍇
雖然天氣炎熱,但是在位於庵東鎮新建村的雨軒果蔬農莊裡,仍然是一幅熱鬧景象。不久前,杭州灣新區首屆葡萄節舉辦,農莊迎來了更多的遊客。在這裡,遊客們不僅可以採摘、品嘗香甜的瓜果,還能體驗特色文化項目。
雨軒果蔬農莊負責人鍾信軍告訴記者,自己對於農莊的發展一直有著獨特理解與設想,從2009年農莊建立以來,他設想中的農莊也在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
如今的雨軒農莊佔地310畝,是一座集生產、休閒、觀光、科教等多重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150畝的採摘體驗園中,瓜果蔬菜種類多樣,葡萄、草莓、甜瓜、西瓜、番茄、火龍果和各類當季果蔬,讓遊客在每個季節來園區都有不同的體驗。農耕體驗活動區內,鹽文化體驗、原始生活體驗等活動豐富多彩,更是吸引了不少遊客的到來。
追逐農業夢,探索之路很艱難
談到創辦農莊的初衷,鍾信軍說起當年的故事仍然內心激動。2009年,37歲的鐘信軍在參加了當地一次年輕黨員創業培訓後,看著村裡的許多荒地不禁陷入了思考。在耕地資源緊張的慈谿,荒地是被人忽視的寶啊!在培訓中專家提出共同致富、資源有效利用等理念,鍾信軍想到了整合村裡的大片荒地,開辦一個農場。「我之前是承包小工程的,但是一直以來都有做農業的夢想,考慮成熟後便踏上了打造農莊之路。」鍾信軍說。
一開始,農莊的發展方向是純種植農作物。鍾信軍嘗試著種植了各類瓜果蔬菜,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我們庵東鎮是沿海小鎮,土壤偏鹽鹼化,所以沒有經過改良轉換的土壤種植出來的果實口感不好。」鍾信軍說。
在遇到這一問題後,他投入大棚建設資金200萬元、基礎設施及土地改良資金800萬元。在一次次的改良後,農場內的土壤逐漸適合農作物生長,並且長勢喜人。「當時對於農作物的種植一竅不通,在村裡請了不少種植好手來幫忙,還從寧波請來了專家團隊對這裡的鹽鹼地進行改良。」鍾信軍說。
隨著在農莊上的投入越來越大,鍾信軍的妻子把心中的擔憂說了出來:「開始幾年裡只有投入,作為家人雖然很信任他,但總擔心投入這麼多錢,能否賺回來。」面對家人的擔憂,鍾信軍把農莊設想與接下來的每一步發展和盤託出,看著他胸有成竹的模樣,家人們的擔憂情緒有所消散。
疫情礪鬥志,積極求變渡難關
「經過兩年的改良後,農莊的瓜果質量讓遊客們很滿意,緊接著我就對農莊的未來發展開始布局。」鍾信軍說。2008年初,奔著往一二三產綜合協調發展的方向,他在農莊內開辦了一家田園餐廳,開辦後生意火爆。因為休閒旅遊產業鏈的延長,餐廳吸引了更多遊客的到來,還因此帶動了周邊的鄉村旅遊。
之後幾年,嘗到甜頭的鐘信軍繼續把農莊的綜合化發展擺在了首位。他從北京請來了相關團隊,將農莊與庵東特色的鹽文化結合起來,同時結合河姆渡文化,把雨軒果蔬農莊打造成以「石器時代」為主題的農莊。
從2018年設計動工到2020年建設完工,幾年時間裡鍾信軍一心撲在主題建設上。但就在即將對外開放時,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農莊的發展陷入了停滯。「本來打算年初正式對外開放體驗活動,被疫情影響後便擱置了。」鍾信軍說,疫情發生後,他響應政府號召,停止了農莊的對外開放。
關閉農莊後,園區內的蔬菜水果依舊生長旺盛,遊客無法來到農莊內採摘,怎樣把當季果蔬售賣到居民的手中成了難題。「針對這個問題,建立微信群,將附近的居民們拉到群裡,公布每天採摘的新鮮果蔬數量和種類,有需要的居民在群裡預約,第二天由我們派人送到居民家中。」鍾信軍說。
「送菜上門」減少了農莊的損失,也讓村民們得到了便利。一舉兩得的同時,鍾信軍還將農莊裡種植的新鮮草莓送到防疫工作人員的手中。「看著村裡的防疫工作人員每天那麼辛苦,贈送點水果給他們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鍾信軍告訴記者,看著防疫工作人員能夠吃上自己種出來的草莓,他心裡也甜滋滋的。
特色鹽文化,吸引遊客來體驗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鍾信軍響應政府的號召重新開放農莊。不出所料,特色鹽文化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塊招牌。木板曬鹽、地膜毯製鹽,讓遊客充分體驗作為鹽民的新奇感受;鹽倉、鹽文化長廊等建築讓遊客置身微鹹的海風之中,感受鹽文化的底蘊。僅試營業期間,每月有3000餘人前來觀光體驗。
「現在有不少團客來到農莊體驗,來自上海、寧波等地的旅遊團隊很多,在農莊開展團建的企業也不少。」鍾信軍說。近幾年,他還開設了電子商城及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推廣農莊。
今年5月,庵東鎮成立了鄉村旅遊協會,憑藉多年的經營經驗與開闊思路,鍾信軍擔任協會會長。「現在各級政府很重視鄉村旅遊,我們作為其中的主體更應該團結在一起,我也會用自己這些年來積累的經驗和其他農莊積極交流,為庵東的鄉村旅遊事業作出貢獻。」鍾信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