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粉絲文化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到湖南衛視在 2005 年推出的《超級女聲》這檔綜藝節目。可以說這檔綜藝節目創造了我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偶像,為我國的綜藝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通過這檔綜藝節目和它的粉絲的研究,這種中國比較小眾的團體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當中。對於學術界而言,抽象的粉絲崇拜現象在中國也有了具象的案例,值得研究。
2009 年,我國出版了第一本較為全面研究粉絲文化的專著。它便是陶東風創作的《粉絲文化讀本》,這本著作介紹了國外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粉絲文化現象還有身份認同等一系列觀點,為我國之後粉絲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嬙於 2010 年發表了專著《粉絲力量大》,這本著作以粉絲力量的興起為開頭,分析了當前依託新媒體的形式下,粉絲現象能夠產生巨大效應的原因,全書還穿插介紹了「粉絲經濟」和「新興粉絲」等相關專有名詞,多角度地展示了粉絲文化的發展道路,最終論述了「粉絲的力量有多大」這一核心觀點,這是我國第一部討論粉絲文化的著作。 在這兩本代表著作的基礎上,國內學者也開始涉獵粉絲文化的研究,其重點還體現在傳播學、消費主義、心理學和社會學四個方面。
(一)傳播學
傳播學研究一般站在粉絲現象與新媒體技術發展的角度去觀察。學者孫斌論述了依託於新媒體技術發展之下,粉絲文化與新型媒體技術之間的相互影響。他提出在當前的信息爆炸環境下,媒體應當有著自己的職業操守,擔負起向社會傳播正能量的責任。而另一方面,公眾也應該從我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與媒體之間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
黃婷婷在 2016 年發表的《微博視域下的粉絲文化傳播》一書中整合了粉絲與偶像在微博互動中的一些特點。例如微博作為一個手機 APP,它具有使用便捷的特性。偶像可以利用這個社交平臺分享他的日常生活,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來,會使粉絲有一種自己在參與偶像生活的既視感,在偶像褪去舞臺光環的背後,發掘自家偶像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二)消費主義
2015 年,在《社會化網絡時代的粉絲經濟模式》一文中,蔡騏提出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粉絲這類特殊的群體不應該僅僅作為文化現象的討論範疇,而是更應該看重他們對於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媒體受眾應該將消費能力和創造力結合起來,打造出一條文化消費產業鏈。
李增雲選取了中國第一家專業性粉絲網站——「粉絲網」,以其為例將符號消費理論作為重點,從粉絲消費的成因開始論述,系統全面的挖掘了粉絲消費的意義以及它所存在的問題。但是由於他的研究沒有放在新媒體技術這個大的背景下,所以並不能成為現在新興的粉絲消費行為的參考依據,因此我們不做過多贅述。
(三)心理學
我國的心理學界主要探討了被心理機制所支配而產生的粉絲行為。許加彪和王潤溪選取了曾經紅極一時的鹿晗粉絲作為典型案例,探索了在新媒體發展的洪流下,粉絲群體的特點、他們與偶像的互動模式還有他們對於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認同。《新媒體時代粉絲群體認同的生成機制研究》中提到,粉絲髮出的客觀行為是極其具有儀式感的。他們藉助網際網路這個紐帶,自發地聚集到一起,在粉絲群體中找到屬於自我的認同感。此外還有線下的一些類似於後援會、偶像生日會等活動,都是粉絲對自身的角色認同所表現出來的儀式感行為。
(四)社會學
我們在虛擬世界的社交中,總是會創造一個理想化的自己或者多多少少帶有包裝的社交虛擬形象。這種行為在粉絲群體中得到放大,通過與群體中的他人構建欣賞的連接關係,與其他粉絲產生共鳴,在虛擬世界中體驗不同的生活。《網絡迷群自我認同研究》一文中,將網絡迷群自我認同的實現途徑總結為:在自我肯定中實現自我認同、在與他人互動中實現認同、在群體互動中實現群體認同。粉絲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群體,粉絲通過參與其中的社會活動,而滿足自己的歸屬感,並進一步構建自己的群體認同。
養成類節目的研究現狀
2015 年之前,公眾接受娛樂信息的主要來源還是擁有更多資源的電視媒體。而在這之後,網際網路媒體平臺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人們從固定時段死死守著電視的被動接收模式變成了可在網絡平臺隨意點播、主動選擇的模式,網絡自製綜藝節目開始走進公眾視線。
「養成系偶像」這個設定在國內最早的推出者是孫雨田。通俗來講,「養成系偶像」就是其所在公司從推出某個偶像開始,就將該偶像的成長過程展示在公眾眼前,粉絲可以從造星的最開始進行參與,分享偶像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養成系偶像最大的特點就在於粉絲可以在他的身上獲得參與感,滿足粉絲陪伴偶像成長的心理訴求。
目前我國研究網絡選秀綜藝節目的重點,主要著眼於對偶像養成類選秀綜藝節目的特色與發展策略方面,探究綜藝節目中粉絲群體的心理活動以及其社會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從而多角度地為選秀網絡綜藝節目將來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提出參考建議和發展思路。其研究成果大多建立在西方等其他國家相關研究的學術基礎上以期刊的形式發表交流,而具有獨立創新思維的學術著作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