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隱喻手法,將海豚擬人成擁有人類同樣面容語言,有情感智慧的美人魚,闡釋對自然生態的憂患與關懷。
1. 《海豚灣》與《美人魚》
每年9月1日,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都會開啟一年一度的「捕豚季」,每次捕獵季會持續到次年3月。
太地町的漁民們利用海豚對聲音的敏感,用高聲貝的噪音將海豚驅趕到一個三面封閉、水深較淺的海灣裡。
之後,海豚馴養師會到這裡來挑選中意的海豚,而被剩下沒被選中的那些海豚,無差別全部用尖銳的鐵矛刺死。
大大小小的海豚們在淺灣裡痛苦掙扎,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灣的海水。這些含汞量超標的海豚肉會被包裝成鯨魚肉高價出售,或是被免費發放給學校的孩子食用。
2009年,紀錄片《海豚灣》問世,將這個狹小海灣裡發生的血腥的屠殺揭露給了世人。
而2016年周星馳那部票房超過30億的影片《美人魚》,靈感也來源於此。
《海豚灣》裡的太地町海灣
《美人魚》裡的海豚灣
運用隱喻手法,將海豚擬人成擁有人類同樣面容語言,有情感智慧的美人魚,激發人類的同理心,用喜劇外殼包裹悲劇內核,闡釋背後對自然和生態的憂患與關懷,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解。
於是,海豚灣裡的美人魚珊珊對男主劉軒說:
「如果地球上連一滴乾淨的水、一口乾淨的空氣都沒有,那掙再多的錢也只是死路一條……」
看完本片實在覺得,人活到周星馳這個歲數,還能保持如此的滿腔熱忱和一顆童心,願意用童話故事裡更常見的宏大主題拍真人電影,太難得。
拋開對於「周星馳喜劇」的過分期待,電影中表現的對生態環境的憂慮,人類對野生動物生存空間的入侵和虐殺,在當下疫情大背景下,也很值得再次買票重看。
2. 人與自然的宏大主題
其實周星馳將電影的寓言已經闡釋得足夠直白了。
《美人魚》一開頭,就是被汙染髮綠的水域,連片高聳的煙囪排放著煙霧,成片被砍伐的森林,肆意排洩的汙水,垃圾漂浮的黑色海水,原油洩露後渾身油汙的水鳥,被虐殺的海豚鮮血染紅了整片海域……
如果對比電影《美人魚》裡的破船淺灣和紀錄片《海豚灣》裡屠殺海豚的淺灣,就會發現二者形態十分相似。不同的只是,《海豚灣》裡的海豚不會說話,無法像人魚一樣表達同族喪生的痛苦,也無法引發人類的情感共鳴。
電影《美人魚》裡躲到破船淺灣艱難求生的美人魚,本質上就是周星馳將太地町裡的海豚擬人化。
海豚是一種擁有高智慧、個性友善、無法圈養繁殖也不宜食用(汞超標)的野生物種。聽覺是海豚的主要感官,他們憑藉聲音與彼此交流,獲取信息。
因為對聲音的敏感,高聲貝的噪音對它們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水族館裡的掌聲與歡呼也是如此)。電影裡的美人魚有著跟人類一樣的面龐,卻同時具備海豚一樣的習性。
為了在海豚灣填海做房地產開發,地產大亨劉軒在海裡放置高聲貝的噪音驅趕海豚。在聲吶驅趕之下,遍體鱗傷的美人魚們躲到了一個如太地町一樣三面封閉的淺灣裡。為拯救同族尋求復仇,他們派美人魚珊珊施展美人計接近劉軒,阻止填海計劃。
這個故事背後的隱喻是:如果海豚有著跟人類一樣的面容,會表達情感,擁有跟人類一樣的智慧,人類或許能推己及人一些?
甚至電影裡雜糅的不少經典笑料片段,譬如羅志祥飾演的八哥混進珊珊和劉軒約會的餐廳,卻被生生砍斷了五條觸手,背後隱藏的其實也是同樣的疑問。
3. 喜劇背後的悲劇
觀影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想起宮崎駿的動漫,比如《懸崖上的金魚姬》、《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
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都是宮崎駿老爺子熱衷的主題:控訴人類對自然的入侵,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倦,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宮崎駿動畫裡永恆不變的主題。
相似主題之下,周星馳的《美人魚》並沒有得到觀眾同等的認可——票房喜人但毀譽參半,豆瓣評分也僅6.7。
雖然周星馳並沒有把電影背後隱藏的真實海豚灣悲劇掀開在世人面前,電影最後依然大團圓結局,但過程中觀感上遭遇的不適,必然會導致觀眾接受無能。
除了電影開篇,全片過程中多次大膽穿插海洋生物生存危機紀錄片和新聞短片。這些真實的血腥場景,帶給觀眾的感官刺激是震撼且憤怒的。
在紀錄片《海豚灣》裡,主演裡克·奧巴瑞是風靡美國的海豚表演節目《Flipper》的主創。當水族館和海豚表演在全世界遍地開花的時候,《Flipper》節目裡與他朝夕相處的海豚凱西選擇自殺,在他懷裡沉默地死去。他說:
「海豚的微笑,是自然界最大的騙局,這微笑讓你誤以為它們一直都很快樂。」
虛幻喜劇大片《美人魚》的背後,是現實悲劇紀錄片《海豚灣》。人魚一族天真無知,人類一族實槍核彈,一旦真實交鋒,結局必然是如同《海豚灣》一般鮮血淋漓。
但在《美人魚》裡,重傷的劉軒抱著遍體鱗傷的珊珊回歸海洋,甚至後來劉軒還退隱江湖,跟珊珊相守在了一起——人類與自然就如此突兀地和解了。
這是周星馳童心裡的美好願望,就像《懸崖上的金魚姬》裡的少年宗介一樣。即便劉軒不是個五歲的孩子,成人的現實世界也不可能那麼圓滿美好。
美人魚是童話的產物,電影也選擇了一個童話故事的結局。這也是周星馳對觀眾的一點善意和不忍心。
4. 毀譽參半的票房黑馬
雖然斬獲了超過30億真金白銀的超高票房,但觀眾對於《美人魚》的吐槽也是真切實在的。
頂著「喜劇之王」的皇冠,周星馳多年來默默背負著光環給自己帶來的重量。即便他本性並不搞笑,甚至還有些內向和憂鬱。
周星馳的觀眾對於周式無釐頭喜劇的需求太熱切,以至於無論他拍什麼,觀眾期待的都還是《大話西遊》、《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
在周星馳以往的作品裡,更多的是用小人物的心酸戲謔,最終自我勵志自我實現來引起大眾的共鳴。當他拋開玩世不恭的表象,將立意陡然上升到大眾並不熟悉的環保領域,上升到人與自然的高度,要讓同一批觀眾接受良好自然會更困難一些。
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對自然空間的徵服速度越來越快,其他物種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狹窄。海豚灣裡被虐殺的海豚們用默默帶給人類水俁病的方式表達抗議,跟如今我們面臨的疫情,其實是同一種來自大自然的警告。
畢竟,「如果地球上連一滴乾淨的水、一口乾淨的空氣都沒有,那掙再多的錢也只是死路一條……」
周星馳對世界的認知在不斷成長,作品也一直在努力轉型,但他的觀眾卻將他定格了上世紀90年代的美好回憶裡。
當電影填不滿觀眾對於周式喜劇的期待,甚至還隱隱透露出周星馳本性裡對人性和現實的憂慮的時候,觀眾掀桌子也是正常。
2016年開年,在媒體追問下,周星馳只憋出了一句:「《美人魚》就是一部超級大片。」
至於到底有多大?「就看到時你的屏幕有多大啦!」
如果以背後深刻的主題——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對異類的悲憫之心來看,說屏幕多大都不及這部片主題大,是完全合理的。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