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育才家園 ,作者惜朝
育才家園
育才家園專注於4~18歲兒童及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是老師、父母、學生的好夥伴!
作者:惜朝
來源:育才家園(ID:edu683)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規律。
小時候,父母偏愛我們,恨不得替我們抵擋一切風雨。
可長大後,我們責怪父母,把我們養成溫室裡的花。
溫室裡的幼苗,無法長成參天樹,庭院裡的幼馬,無法練成千裡馬。
直到等我們成為父母后,才明白嬌慣孩子,就是在毀掉孩子。
1
每個孩子都是母親十月懷胎孕育而出,也都寄託著父親此生最大的期望。
父母將孩子視作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所以,我們常常會做這樣的事情:
孩子摔倒碰到了,父母首先怪地、怪桌子、怪各種物品。
「寶寶不哭,都怪這個臺階太突出,絆倒了我們,我們狠狠踩它兩下!」
孩子犯錯了,父母第一時間給他想理由、找藉口。
「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了,孩子昨晚沒寫完,睡晚了今天才起不來,不是孩子的錯。」
如果不是孩子的錯,那麼就是父母的錯了。
父母給孩子的生命,不是生下來不教不養就是對的,也不是小心翼翼把他抱在懷裡就是對的。
而是要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學習各種本領,讓他擁有能夠獨立生存和發展能力。
你不讓孩子摔一摔,他就不知道什麼是疼痛,更不知道摔倒後要自己爬起來。
以至於多年以後,他深受現實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回家繼續啃老。
你不讓孩子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會一錯再錯,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大錯。
別等他以後犯罪了,坐牢了,你才後悔莫及,怪自己當初沒有好好教養。
教育孩子,溺愛是一大禁忌。
人生的許多路只能孩子一個人走,父母過分的溺愛會讓孩子失去學習和提升的最好機會。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於,教育孩子,讓他更好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庭有好幾個孩子,前幾個都是女兒,最後一個終於盼到了兒子。
父母有時候過於的把這個兒子寵上天。
稍微吃點苦,比如多寫幾道題,多背幾篇課文,多寫幾篇習作,他就大喊「受不了」,父母也心疼不已。
「太辛苦了吧」、「他還小做不了這麼多啊」、「他還是個孩子啊」......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我有一個同學,其實很多年沒聯繫了,突然找我借錢。
印象中他爺爺奶奶很寵他,那時候他父母在外面工作,爺爺奶奶就天天接送,書包由奶奶背,而他就趴在爺爺背上不願走路。
家裡的兩個姐姐也很護著他,每次他鬧出事都靠姐姐向別人道歉求情。
聽他說,他現在沒有正經的工作,每個月靠姐姐接濟,缺錢了就向別人借,也不多,才一千塊。
為什麼會有「二世祖」、「敗家子」這樣的稱呼?想必一定有父母過度溺愛,不捨得讓孩子吃苦,才釀造了悲劇的原因吧。
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不吃苦的教育都是有害的。
所謂「吃苦」,不是故意折騰孩子,而是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和動力,鍛鍊他與世界抗衡的能力與意志。
3
前幾天看了一部叫做《辛巴奇遇記》的紀錄片,記錄了一個父親帶著兒子辛巴登上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經歷。
在拍攝過程中,辛巴要爬雪山,要渡過激流,其中不乏危險和挑戰,但辛巴都很樂於嘗試。
有一次登雪山,爬到海拔四五千米的時候,坡很陡,天很冷,下雨又大霧,辛巴一邊哭一邊走,甚至說想放棄,但他還是堅持爬到了頂峰。
這麼勇敢的孩子,離不開父親對他從小的教育。
辛巴父親曾帶著兒子去過南北極,遊歷過30餘國,領略過無數風光。
在這種童年經歷下,辛巴的體育能力很強,生命力也很強,對於每一次困難與挑戰,其實他都做好了準備。
一個孩子的生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不斷訓練和培養出來的。
總是被寵愛和嬌慣的孩子,他的身體得不到鍛鍊,他的意志在一天天鬆懈。久而久之,他就有可能頹廢下去。
父母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過得很舒服,前半生偷的懶,後半生拼命還,這個道理誰都懂。
有時候,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才是真正的愛護與負責。
就像日本著名桌球運動員福原愛,她4歲開始練球,母親每天風雨不改地陪伴。
後來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專業更系統的訓練,福原愛媽媽狠心將女兒送來中國,讓她在異國他鄉中快速成長。
可以說,沒有福原愛媽媽當初的狠心,就沒有福原愛今天的成就。
越是疼愛孩子,就越要好好地鍛鍊磨礪孩子,吃點苦受點罪沒什麼,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
4
所有父母都要記住一點:孩子是你的孩子,但又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生。總有一天,他要離開我們的保護,獨自外出闖蕩。
我們能護得了他一時,但護不了他一生。好好教育,勝過一切寵溺、嬌慣和放縱。
中國有一句老話: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能夠多經歷一點事情,多吃一些苦痛,多遭遇一些挫折,是好事。
讓孩子感受到人間的疾苦,他會更勇敢地面對著未知的「危機重重」的人生。
所謂「危」,是風險,所謂「機」,是機遇。
只有那些自小獨立、不怕吃苦、自信勇敢的孩子,才能化「危」為「機」,逆襲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問題,不要把問題當作阻礙,而是當成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
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只有雙方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
THE END
作者:惜朝,來源:育才家園(ID: edu683),專注於4~18歲兒童及青少年的科學教育,是老師、父母、學生的好夥伴。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原標題:《「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何從小如此嬌慣我」,望每位家長深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