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在進行景觀植物的手繪中常用會畫到的樹木種類大致有喬木類、灌木類、修建類、棕櫚類、花地草地類的
在自然界中的樹木千姿百態,因此我們在學畫樹之前,首先應該學會觀察樹木的形態、特徵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了解樹木的外輪廓形狀,整株樹木的高寬比和幹冠比,樹冠的形狀,疏密和質感,掌握動態落葉樹的枝幹結構。
1、喬木類的表現
那麼畫樹有沒有順序呢?我覺得無論是先畫樹幹還是先畫樹葉都行,只要個人習慣順手就好。樹幹是構成整體樹木的框架,注重枝幹的分枝習性,要合理安排主幹與次幹的疏密布局安排。枝的分枝應講究粗枝的安排,細枝的疏密以及整體的均衡,另外樹枝不可畫得過多,那樣會使得畫面過多,那樣會使得畫面顯得非常瑣碎,不幹練。在刻畫較粗的樹幹時,應使用較粗的線條表現其質感和明暗。樹皮粗糙的線條要粗放、光滑的要細膩。樹幹表面的節結、裂紋也可用來表現樹幹的質感。另外還應考慮樹幹的受光情況,把握明暗分布規律,將樹幹背光的部分,大枝在主幹上產生的落影以及樹冠產生的光斑都表現出來。
喬木的明暗和體塊
樹的體積感就是由茂密的樹葉所形成的的。在光線的照射下,迎光的一面最亮,背光的一面則比較暗。裡層的樹枝,由於處於陰影之中所以最暗,畫樹時要時時刻刻把心中的樹擋住一個巨大的球體這個意識。自然界的樹木明暗要豐富的多,如實畫出來不僅費時而且脫離的設計手繪的本質,所以只應該概括為黑白灰三部分就可以,況且樹木只作為配景,明暗不適合變化的過多,不然喧賓奪主。
球形的明暗分析。
在我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個問題,臨摹畫的還可以,跟原畫差不多,但是畫照片或者寫生就是畫的不好,怎麼辦?這是因為別人的作品都是別人的提煉概括的,是別人的總結,並不是看到實物是什麼樣就畫什麼樣的,所以畫照片或實物的時候,要學會總結歸納,明白為什麼這麼畫,才能畫好更好的效果。
喬木的表現的重難點:
1、理清枝、幹、根各自的轉折關係。
2、畫枝幹時注意上下多曲折。
3、嫩葉、小樹用筆可快速靈活,老樹結構多,曲折線表現蒼老。
4、一棵樹應該有前後的左右的四面伸展枝丫,這樣的話只畫兩三枝也能夠表達出疏密感來。
5、遠景的樹在刻畫的時候一般採取概括的手法,表達出大的關係,萬萬不可畫的過於詳細,只體現出樹的基本輪廓就好,畫面時時刻刻要知道主次之分,上色時儘量選用偏灰的顏色。
6、前景的樹通常可以完善構圖
2、灌木的表現
灌木與喬木不同,植株相對較小,沒有明顯的主幹,單株的灌木畫法與喬木相同,知識沒有明顯的主幹灌木通常有以片值為主,注意疏密虛實的變化,進行分塊,抓大關係,切忌瑣碎。
喬木和灌木的區別:
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生獨立的主幹,樹幹和樹冠有明顯區分。與低矮的灌木相對應,通常見到的高大樹木都是喬木。
灌木是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幹、呈叢生狀態、成熟植株在3m以下(一般不會超過6米)的多年生木本植物。
3、修建類植物的表現
這類植物主要體現在造型的幾何化。在畫這類植物時要注意一下細節處理,用筆排線略有變化,避免過於呆板,把握基本幾何形找準明暗交界線即可。「近實遠虛」,就是說靠後的枝條可以適當虛化,分出受光背光面。畫樹葉,從背光部開始畫,先畫深後畫淺,然後是受光部。4.棕櫚科植物的表現
直立性棕櫚植物的葉片多聚生與莖頂,形成獨特的樹冠,一般每長出一片新葉子,就會有一片老葉子自然脫落或乾枯。
表現的要點:根據生長形態把基本的骨架勾畫出來,根據骨架的生長規律畫出植物葉片的詳細形態;在完成基本的骨架之後開始進行一些植物形態與細節的刻畫;注意樹冠與樹枝之間的比例關係。5.花草及地被的表現
表現時注意畫大的輪庫以及邊緣的處理,可落隱落現,邊緣處理不可呆板,若花草作為前景時則需要就其形態特徵進行深入刻畫,若作為遠景可以稍微帶過。
1)喬木的表現
1.根據喬木的生長習性,完成基本的形體刻畫
2.從亮面開始著色,由淺到深完成整體的色彩關係的鋪設
3.加強植物的色彩對比同時對於植物的枝幹,葉片進行深入刻畫,完整的畫面效果。
2)棕櫚科植物的表現
1.根據棕櫚科植物的生長習性,完成基本的形體刻畫
2.從亮色開始著色,由淺到深完成整體的色彩關係的鋪設,注意顏色不要畫過葉子邊界
3.加強植物的色彩對比同時對於棕櫚科植物的枝幹、葉片進行深入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