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放生,本來是大功德,
但因為多數人卻貪慕福德,
所以也就沒有了功德可言。
什麼是貪慕福德呢?
許多人學放生,就是為了貪求善業回報。
比如財回報,比如壽回報,福回報等等。
放生後,貪求自己會發財,自己能延壽。
只要有這種念想的人,雖然他去放生了,
但已經毫無功德可言。
可能你放生會因此發些財,因此得健康。
但是財盡壽終之後,依舊難逃六道輪迴。
因為你將放生的功德,轉為福德來享用。
等你福德享用完了,也就被打回了原形。
古時有一位梁武帝,信奉佛法,一日聽聞西域達摩來訪,自然十分高興,剛一見面,梁武帝就有點自誇的說道:
「大師,我在國內建造了很多的寺廟,印送抄寫了很多佛經,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供養了眾多僧尼,請問大師,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達摩祖師只回答了四個字:
「無有功德。」
梁武帝聽後,非常不悅,便直問道:
「明明功德巍巍,大師為何說沒有功德呢?」
達摩祖師解釋說道:
「陛下所做的這些功德,雖然看似巨大,卻都是有漏的,因此所獲得的福報也是有漏的,不是究竟的,這只是人天小果而已,沒有實體的功德,只是一種空相而已。」
梁武帝有些不明白,於是繼續追問說:
「那什麼樣的功德才是究竟的呢?」
達摩祖師開示說:
「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所謂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達摩大師的意思,就是不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所以才說沒有功德。
如果執著與所作功德,那便是無有功德。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道德經》云:
「上德無為,無以為也!」
《金剛經》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 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如何做到無所住而放生呢?
一切法無我。
不要有自我之執見。
只有忘我之私心,只有無我之私慾,
才能與道合真,與佛合一。
才能真正的功德無量!
放生注意事項:
人工養殖的不宜放生。
受不了野外生存環境,猶如殺生。
外來物不宜放生,
破壞當地食物鏈,猶如殺生。
兇禽猛獸毒蛇餓狼不宜放生,
放虎歸山,遺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