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功德與福德,你選哪一個?

2021-01-08 鴻無道人

學人放生,本來是大功德,

但因為多數人卻貪慕福德,

所以也就沒有了功德可言。

什麼是貪慕福德呢?

許多人學放生,就是為了貪求善業回報。

比如財回報,比如壽回報,福回報等等。

放生後,貪求自己會發財,自己能延壽。

只要有這種念想的人,雖然他去放生了,

但已經毫無功德可言。

可能你放生會因此發些財,因此得健康。

但是財盡壽終之後,依舊難逃六道輪迴。

因為你將放生的功德,轉為福德來享用。

等你福德享用完了,也就被打回了原形。

古時有一位梁武帝,信奉佛法,一日聽聞西域達摩來訪,自然十分高興,剛一見面,梁武帝就有點自誇的說道:

「大師,我在國內建造了很多的寺廟,印送抄寫了很多佛經,同時在全國範圍內供養了眾多僧尼,請問大師,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達摩祖師只回答了四個字:

「無有功德。」

梁武帝聽後,非常不悅,便直問道:

「明明功德巍巍,大師為何說沒有功德呢?」

達摩祖師解釋說道:

「陛下所做的這些功德,雖然看似巨大,卻都是有漏的,因此所獲得的福報也是有漏的,不是究竟的,這只是人天小果而已,沒有實體的功德,只是一種空相而已。」

梁武帝有些不明白,於是繼續追問說:

「那什麼樣的功德才是究竟的呢?」

達摩祖師開示說:

「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所謂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達摩大師的意思,就是不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所以才說沒有功德。

如果執著與所作功德,那便是無有功德。

《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道德經》云:

「上德無為,無以為也!」

《金剛經》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 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如何做到無所住而放生呢?

一切法無我。

不要有自我之執見。

只有忘我之私心,只有無我之私慾,

才能與道合真,與佛合一。

才能真正的功德無量!

放生注意事項:

人工養殖的不宜放生。

受不了野外生存環境,猶如殺生。

外來物不宜放生,

破壞當地食物鏈,猶如殺生。

兇禽猛獸毒蛇餓狼不宜放生,

放虎歸山,遺害無窮。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其實祖師達摩沒有答錯,只是梁武帝或許並不知道,功德不等於福德,功德福德區別很大。「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
  • 從「水陸」中知福德與功德:南普陀寺水陸法會講座
    2016年11月15日,南普陀寺丙申年水陸法會進入第二天,禮請南普陀寺書記、閩南佛學院副教務長照願法師為眾善信作《福德與功德的差異法師慈悲開示說: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應人天福報,然人天福報有漏,不究竟,離相修福才叫功德。福由善生,行善即培福,但只有在行善過程中不執著,不著做好事的相,才有功德。我們做同一件事,發心不同,所以感召得果報也不一樣。因此,我們要用智慧行善,放下我執,自在隨緣。正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佛教語常念隨喜讚嘆有功德嗎,放生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卷六十一有曰,謂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在佛教文化中,隨喜是佛教語,無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人都會經常用到。佛家常念隨喜讚嘆,那麼念隨喜讚嘆有功德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答案當然是有功德,功德是沒有大小分別的。但是每個人的發心不一樣,會導致功德不能圓滿回到自己的身上。
  • 關於放生功德與感應
    二 發福魚躍龍門,古來形容狀元考學 ,故而,放生魚類能得學業順利,考中狀元的功德。鯉魚化龍,乃是仕途升官,放生魚類還能得升官之福。潛意識的夢境中,得魚為得財,故而,放生魚類,對於發財的催吉效果很好,常放魚類的道友,自己會有體會。放生鯰魚之類,對於理財存款很有幫助。三 修行放生此類生命,對於培補元氣,去除雜念妄想很有幫助。
  • 隨喜「共修放生」功德
    2019 年 2 月 23 日,「佛法妙音雲南會澤共修放生組」、「佛法妙音重慶天天共修放生組」、「佛法妙音天天共修放生群」、「佛法妙音內蒙古共修放生群」、「佛法妙音南京共修放生群」、「香港共修放生組」,六個共修放生群(組)代表「共修放生」全體人員攜法界眾生共修放生,總共放生了約174,459個物命,
  • 公園裡放生毒蛇:初心或好 方法不對
    放生在佛教觀念上來講,本來就是一種值得鼓勵的事,但是一切講求隨緣,無須強求-今天如果有人遇到了野生動物本來就在野地生活得很好,不小心被捉到了,你買下來放牠回去,這是一種功德。如果是為了放生而捕生放生,那這是殺生而不是放生。」正如法師說言,放生功德很大,但更需要注意的是方法上的問題。比如在旅遊景區或耕田中放生毒蛇就不是那麼合適,下面就為大家梳理出一些放生中所必須注意的事項。
  • 功德極大的放生之前,這7個關鍵問題你必須清楚!
    放生切忌放死,畢竟生命攸關。我們不妨從放生的意義、責任、內容、程序,以及對待不同的生物應注意什麼、來簡要地探討一下,最後再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實用的儀軌。開著卡車到養殖場捕撈或預訂的「驚擾眾生」行為,既不會對市場殺業有任何的減少或影響,也不能保障放生物在新的放生環境內不會被捕殺,只是徒增了社會人士的反感和信眾資金的浪費。如果放生環境不能讓被放生的生物得以生存,則無異與製造「萬人坑」,若為求數量功德而放生,這——能有功德可談嗎?什麼人見到大量翻白的這些放生物的照片,都會感慨:「罪過啊,罪過!」
  • 寂靜法師:花3000元放生,如何得30萬的功德?
    讀完本文,你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放生? 傳統意義上講,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眾生,被擒、被抓、被關、被殺,命在垂危之際,我們發慈悲心買物救贖的一種行為!
  • 薈供:遣除無邊業障,增上無量功德
    2清淨業障密乘中,未過夜的罪業稱為違誓,立即念修百字明懺悔可以清淨;未過一個月的罪業稱為失誓,懺悔七次可以清淨;未過一年的罪業稱為越誓,想要清淨需用金銀作薈供、布施兒女及一切財產等作懺悔才可以恢復。可見薈供也是清淨戒律、淨除罪障的最勝方便。
  • 放生到底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你知道嗎?
    不少朋友為了能夠得到福報、廣結善緣、減少冤親債主的危害,會選擇進行放生活動,但是到底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放生方法呢?首先要明確一點,放生是好事,既然要做,就要做對了,一定要讓放生的小生命能夠儘快地存活下去。
  • 2018香港放生活動特別公告
    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凡在薩嘎達瓦月期間所造之善業、惡業,其功德或惡業皆會輾轉呈倍數增長,故薩嘎達瓦月亦稱為善惡業緣增盛月。因此,在最殊勝的薩嘎達瓦這一天(西曆五月廿九日星期二),本中心將在香港舉辦放生活動,以令眾生得到生命不恐懼的佈施而得到健康、長壽,廣增我們自身福德修行之資糧。希望各師兄法友踴躍參與。吉祥如意!
  • 夢參老和尚:念佛誦經後,這樣回向,功德才大,因果絲毫不差
    佛氏門中好修福,一分布施萬分收,當然對於學佛人來講,布施是為了上求覺悟之道,下度一切眾生,不是為了修福德這個目的,更重要的是要修功德。功德與福德還是有所區別的。很多學佛的同修,誤以為福德就是功德,其實福德跟功德只是在相上非常相似,功德是從清淨心中生起的。當一個人做善事的過程中,內心是清淨的,就是功德,不清淨只能得到福德。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福德只能在三界、六道享福;而功德則可以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
  • 【歡迎轉發】放生簡單儀軌!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皆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願以我今天所作放生及其他所有善業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共同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放生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 放生有什麼講究 放生的講究你了解多少?
    放生有什麼講究 放生的講究你了解多少?時間:2021-01-06 20:5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放生有什麼講究 放生的講究你了解多少? 放生有什麼講究 辣媽女性網為你介紹放生有什麼講究,下面為詳細的介紹。 1、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
  • 漲知識:佛經具有哪八種功德,你知道嗎?
    漲知識:佛經具有哪八種功德,你知道嗎?皆仁法師咱們今天要分享的經典是《佛說海八德經》。我們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曾經強調「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也就是說,如果遇到法義艱深難懂的地方,那就用譬喻來做說明。沒有什麼是譬喻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用兩個。
  • 放生23萬個生命的巨大功德 : 曼谷、香港、內地14城共修
    在將央上師的慈悲攝持下,『地藏行願 • 放生』全國14個城市在當地同時組織了大放生,每一位參加放生共修的師兄不管在哪個城市參加,都可以得到14個城市放生物命233242位,善款66885.2元的全部放生功德,隨喜讚嘆大家!尤其猛烈隨喜新加入的泰國和香港的師兄們!
  • 放生有什麼講究?放生注意什麼?
    3、放生的過程,念一下佛號與三皈依,算是讓它們與佛門結個善緣。這個善緣,就很可能成為它們未來信佛的種子。4、在自然界,弱肉強食,有時非常殘忍,所以,不要把羊放生到狼群裡,也不要把狼放生到羊群裡。我們不要把會吃魚的龜放到魚群裡,也不要把會被龜吃的魚放生到龜群裡。否則,您將看到的不會是被放生動物重獲自由的歡樂,而是被搶食掉的悲慘。那樣,就完全失去放生的意義了。
  • 佛教:佛前供花,功德與意義
    供花的功德大小在於發心,有一個小故事,在藏經中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金黃色很莊嚴。他想戴頭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身體是無常的,不配戴這朵花。就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供花時候,他想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
  • 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陳星橋
    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是一個注重培養慈悲心、主張非暴力的宗教,佛門第一戒即為戒殺,佛經中講述佛陀及其弟子過去生中放生護生的故事極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量劫中同為六親眷屬,強調要普度眾生,極力宣揚戒殺茹素、放生護生。
  • 《慧燈之光》:關於放生
    作為佛教徒,我們經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夠如理如法,功德就要大打折扣。所以,了知如何如法地放生,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大乘菩薩所有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六種,這就是六度——六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