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帕戈斯漂浮記

2020-11-27 澎湃新聞
與加拉帕戈斯的相遇是個隨機事件。某天打開微信,看到一潛水公號的文章標題裡有「哥斯拉」三個字,心想哥斯拉跟潛水有半毛錢關係啊,就點進去看了看。裡面講了一種能在海中生活和覓食的大型蜥蜴。全世界有這種技能的蜥蜴只有這一種,所以民間就有傳言說這傢伙是哥斯拉的原型。它們生活在太平洋上一個叫加拉帕戈斯的群島上,是那裡的特有物種之一。

文章最後當然是安利大家去潛水的,因為這地方是世界上幾大潛水終極目的地之一。我既沒有對潛水特別熱愛,也不是哥斯拉的粉,只是由此記住了加拉帕戈斯這個名字。Ga-lá-pa-gos,四個元音,s音結尾,重音在第二個元音上,你念一下,有沒有感覺到很性感。

寫在前面

決定要一個人去之後,我在網上找了一家做志願者項目也做旅遊計劃的公司,叫lead-adventure,通過幾十封的郵件往來把整個行程確定了下來。加拉帕戈斯(以下簡稱G島)位於太平洋東部,靠近南美洲大陸,被赤道橫穿,隸屬厄瓜多,是傳說中啟發達爾文寫出進化論的地方。這是我去之前知道的關於它的所有信息。

先介紹一下關於我選的這個半志願者半旅遊的兩周旅行計劃。找到那家公司之後,在網上可以看到他們有不同的套餐,我選的是all-in-one,也就是既可以旅遊也可以做志願者的項目,為期兩周。另有一周和三周的。如果是純志願者項目,還有一個月甚至更久的周期可以選擇,價格也便宜很多。

選定計劃後,會有專人郵件聯繫,進一步確定詳細的行程。整個過程還是蠻靈活的,住宿方面有青年旅社和正常酒店兩種可以選(即使是青年旅社也是有自己單獨房間的),最後他們會把每一天的計劃都列出來:第幾天到第幾天在哪個島,玩什麼,住哪裡,如果不滿意可以適當調整。

搞定這個之後,你到了島上去只用擔心每天吃什麼了,因為從住的地方到玩的地方他們都會安排人來接送,每天參加的遊玩項目由哪個具體的旅行社來承擔也都定好了,中途有問題也隨時可以跟負責人聯繫。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島上是沒有所謂「自駕遊」一說的,因為整個群島都屬於國家公園,所以在島上的所有遊玩項目都屬於國家承包的,都是由他們專業的導遊來帶著大家進行「跟團遊」的。導遊穿著國家公園的制服。不管是哪個旅行社,找的都是為國家公園工作的專業導遊,所以不用擔心「黑導遊」的存在。

這個「跟團遊」跟國內的定義也不一樣,你可以每天在不同的團裡認識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一個團也就維持半天或者一天,第二天就換別的團了,所以也沒有社交壓力。

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學點西班牙語!我去之前幼稚地誤以為南美人民,特別是旅遊勝地的人都會說英語,結果並不是!即使在首都問路的時候對方也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我在街上還看到了華爾街英語的牌子,然後在公園裡碰到一個大叔掏出他的英語課本跟我說他正在學英語。感覺他們的英語普及率並不高……所以最好掌握一點基本的西語,像「你好」,「謝謝」,「多少錢」之類的。

最後說說航班,中國到G島基本上是先飛美國(我是從上海飛到日本轉機再到美國亞特蘭大),再飛到厄瓜多首都基多,最後再飛往G島。整個航程加起來大概需要20多個小時……往返機票大概1.2萬人民幣的樣子。嗯,聽上去有點辛苦,但是到了島上就樂不思蜀了。

志願者日

旅行中最特別的一天是去山裡當志願者,也是唯一一天住在遠離海邊的森林裡。工作的地方叫Jatun Sacha,是位於聖克裡斯託巴爾島林地中的一個營地,工作主要內容是保護當地的原生植物,平時的環保工作和日常維護就靠兩個營地負責人,以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志願者。

主要活動區域是一個廚房兼食堂,裡面有個自製的桌球桌,不遠處兩棟房子算是志願者住的地方,一棟磚房一棟木屋,我被分到了木屋。放好東西後走到廚房集合,這裡已經坐好了一群志願者,都是2、30歲的西方面孔。與以往接觸的歐美人不一樣,他們看到我後完全沒有任何寒暄,直接問how old are you。我說26,他們就微笑了一下。之後我才知道,每來一個新人,他們都會這樣問,像是一種入會儀式。

牆上全是之前的志願者留下的標記,格式一般是國家+名字/年齡+日期。本文均為 何姝 圖


牆上畫的是聖克裡斯託巴爾島的地圖,右下角方框裡是整個G島的地圖


木屋的一樓,算是個木製工作坊


我的房間


給這句話點讚


科普教室,講島上植被在不同海拔地區的分布,很漂亮的infographic


注意這裡的finch beak,是啟發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主要線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BBC的紀錄片,有講到這些鳥喙是如何啟發達爾文的


從未覺得吊床這麼好睡過

營地負責人Caesar是個當地小夥子,給我看了幾張營地的介紹手冊,然後講解今天要做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有一種外來的叫mora的藍莓樹(後來我查了一下覺得這是一種桑葚),數量太多以至於跟本地植物搶營養搶贏了,導致本地植物的衰退。我們今天的工作內容就是,上午種下幾種本地植物的種子,下午砍藍莓樹。種樹之前要先把泥土分裝進手套大小的黑色塑膠袋裡,再統一運到一塊挖出來的淺坑中。放好土,把種子埋進塑膠袋裡的泥土裡,就該澆水了,於是有人志願去接水。剩下的十來個人圍著剛種下去的種子站成一圈。這個時候,假設有鏡頭從上空掠過,就會看到一群年輕男女圍著一地的黑色塑膠袋站成一個圓圈,目光呆滯,也不說話……


裝土的地方,我們把它叫作garden


一上午的工作成果

下午砍樹的裝備是塑膠靴加粗布手套,工具是開山砍刀。這個東西在我印象裡就是幫派小朋友拿著互砍的,沒想到有一天會被自己拿來砍樹。砍了一會,發現訣竅是找好角度,運用上肢力量用力一刀下去,順利的話一秒解決一棵。砍樹的間歇,在地上發現了一種跟檸檬差不多大的黃色果實,撿了一個完整的剝開一看,裡面竟然是少女般的粉紅色,無數顆種子包裹在其中,果肉鮮嫩嬌豔,擺明一副「來吃我啊」的樣子。

通常來說長得好看的東西都有毒,但是這種被誘惑的感覺也很爽啊……先吃了再說。結果,竟然,香甜得讓人想哭,簡直重新定義了什麼是「好吃的水果」。後來我問Caesar這個叫啥,他在我手機上打出了名字:Guaba。

幾乎是把眼前所有藍莓樹都砍光後,大家被告知要砍大樹。藍莓樹是灌木,基本可以算草,而這裡說的大樹,是活了幾十年的那種。接下來我充分給各位同伴展現了東亞病夫的身體素質——我砍斷一顆樹的時間,別人已經砍三棵樹了。就像大多數重複性的體力活都自帶冥想功能一樣,砍的過程本身帶來了精神上的寧靜,但這項活動又有殺生的性質,總的感覺還挺奇怪的。

最後大家一起站在砍倒的樹根上,圍觀兩個營地負責人把砍下的枝條和木樁集中到一起,澆上汽油點火燒掉。旁邊的女孩說我來的是個好日子,平時的工作量沒這麼多。


休息的時候,大家默默地把machete擺成了這樣


澆油,點火


觀看燃燒過程也自帶宗教儀式感


第二天早上來看,已經全是灰

晚上吃完飯大概6點多,跟我同住木屋的女孩告訴我廁所裡沒燈,天黑後就完全看不見了,要是洗澡就趁現在。我給了她幾個地上撿來的果子,我以為是Guaba,結果她剝開皮後發現是檸檬,卻也一臉淡定的吃完了。我又問她,你們晚上都幹什麼,她說大家會去廚房看書,a lot of reading,有時候也打桌球。順帶一提,這裡是沒有手機信號的。我說我太累了要先回去打個盹兒,晚點再去找你們。結果一覺從晚上7點多睡到了早上7點。中途在11點的時候醒了一次,清醒了5秒就決定繼續倒頭睡。這樣好的睡眠,似乎從來沒有過。

第二天上午本來還要幹活兒的,恰好碰到幾個志願者要離開,就說一起去高地的火山口徒步,然後再回鎮上。這是幾個德國人,已經在這裡待了2、3個月,接下來要去其他幾個島玩一圈再回家。後來在其他島上也總是碰到他們。不止是他們,這裡因為地方小,看不少人都覺面熟。


火山口的湖,走完一圈大概20分鐘

聖克裡斯託巴爾島就數這個火山最有名了,在飛機上都能看到火山口中心的湖。但要說在加拉帕戈斯看火山,大家都會去另一個島,也是整個加拉帕戈斯最大的島,伊莎貝拉島。這個島雖然面積最大,但是由於大部分都是火山,所以常住人口只有2200。

下圖中最大的這個海馬形狀的島就是伊莎貝拉島了,明顯可見5坐大火山。聖克裡斯託巴爾島在地圖最右邊,正中間那個是聖·克魯茲,群島中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島。來加拉帕戈斯旅遊的人主要就在這三個島之間來回。除這三個島有人常住外,還有下方的弗雷裡安納島,上面只有180個人,這次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去。

谷歌地圖上的顯示

基多

除了在志願者工作站這個地方需要跟人打交道之外,還有就是厄瓜多首都基多了。在島上的其他時間就是每天開心地看動物。

基多是我此次旅行停留的第一站,平均海拔20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第二高的首都,第一是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基多的老城區是當地的旅遊勝地,其風格和地位之於基多,就好比前法租界之於上海,東西二城的胡同巷子之於北京。這裡保留著大量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是一個集賣場、商鋪、教堂、居民區為一體的老社區,生活氣息濃厚。


獨立廣場,背後山坡上密密麻麻的小房子特別像主題公園遊戲裡的背景牆

小商小販,穿制服的女中學生,全套白色西裝的老紳士,擦皮鞋的,賣鵪鶉蛋的,手舉著一灘冰淇淋的大媽,要求跟賣藝樂隊合照的一家子,對我的手機外接廣角鏡頭表示濃厚興趣的一堆警察,還有各種熱情指路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這裡稀有的亞洲面孔,我覺得所有人都在對我微笑。記得在芝加哥地鐵通道裡看過一個公益廣告,說刻意避免眼神接觸的人通常都有自閉傾向。我平時的常態就是這樣。從冷漠的魔都一下子來到這種陽光明媚的地方,見到大家都對我笑,一股幸福感湧過全身,於是也對著每個路人回以微笑,有時候走在沒有人的地方,發現自己還在笑,然後又被這個行為給逗樂了。一種終於充上電的感覺。



基多街景

從老城區出來,按照旅館老闆推薦的路線,打車去到旁邊山上坐纜車,一路上到4000米。在這裡可以看到整個基多城,和遠遠的三座覆蓋著白雪的火山。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那是火山,以為只是普通的雪山,心想這種眺望遠山的感覺真妙啊,因為它的出現完全在意料之外——畢竟熱帶跟雪山這兩個概念,在感官上沒什麼相關性,何況這裡還地處赤道,所以在這裡看到雪山,有一種目睹神跡的感覺。後來想想,這地方就是南美的拉薩嘛……但知道那是火山之後,感覺又不一樣了。


顏色美,草的質感也棒,想一路滾下去

用晚餐的餐廳叫Vista Hermosa,似乎是城裡排名第一的餐廳,坐落在山坡上,有整面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大半個城市。太陽在差不多7點的時候開始落山,伴隨著天色迅速地變暗,由黃昏的暖色過度成乾淨透徹的藍色,而整個城市的燈光開始一一點亮。天際邊密密麻麻的車流燈光有節奏地忽閃忽暗,像流動的音樂從虛空中流淌出來。此刻籠罩都市的黑色幕布,淹沒了遠處的火山,淹沒了樓下狗的叫聲、老城區裡教堂的燈光,和白天的熱氣。一切都美得讓人想要隱藏掉自己的存在。

登陸G島

第二天清早6點不到就起床出發去機場,在路上看到了非常美麗的天象——一股如彩虹般七彩的光芒投影在雲朵上,而在這下面是一座火山。往兩邊看出去,直到目光的邊緣,第二座、第三座火山也出現在視野中。

我問司機雲上面的光是什麼現象,司機說了一堆西班牙語,我只聽懂一句「厄瓜多有18座火山」。這個事實深深震懾到了我,也是這個瞬間,我突然像睡醒了一樣,領悟到這個城市與火山之間的密切關係。想像一下,你走在上班的路上,抬頭就看到遠處的火山,再回頭,又看到另一座。晚上回家,你抱著小孩坐在窗口指著它們,一一道出這些火山的名字。這種被巨大「生物」包圍的感覺太美妙,連大腦都酥麻了。

基多的機場名字挺酷,叫蘇克雷元帥國際機場,名字來自於南美洲一個獨立運動英雄。從機場飛往G島的旅客要走一個專門通道,由兩個人來開箱檢查,主要是不讓旅客攜帶任何水果蔬菜之類的有機物上島,因為這會影響G島脆弱的生態系統。值得一提的是,這條航線的景色太好看了,所以快落地的時候飛機專門繞了一個大圈,這讓坐在飛機兩側的旅客都有機會俯視整個聖克裡斯託巴爾——G群島中最主要的三個島嶼之一,我這次行程登陸的第一個島。


這裡可以看到一座火山口上盛著碧綠的湖水,跟其他志願者一起徒步到達的火山湖,就是它了

初體驗

聖克裡斯託巴爾島用它熱烈的氣溫迎接了我,跟在大陸完全不一樣,感覺如同蒸桑拿。取完行李,我跟著接我的小哥Junior去酒店放了東西,換了短袖短褲就去吃午飯。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我的眼裡和腦中只有兩個字,就是海獅、海獅、海獅。

我們選的餐廳靠海,二樓有一排面朝大海的陽臺座位,整個餐廳就我們兩個顧客。剛坐下,我的餘光就被下面廣場上一坨一坨在動的東西吸引了。我問junior那是海豹麼,他說是海獅。我迅速搜索大腦裡上一次看到海獅的情景——是在加州的一號公路上,也是密密麻麻地躺了一片,開車路過的人都下車來看。

可是眼前的這個景象跟加州的不一樣,眼前這一幕實在是……太日常了吧?!因為太日常,而顯得很不真實。那個廣場挺小,中間有San Cristobal的字樣,旁邊是港口辦事處,後面是市政府大樓。總的來說就是普通。然而在這麼一個普通的廣場上,躺著幾十隻懶洋洋的海獅,而附近的人寥寥無幾。excuse me?如果這樣一群海獅是躺在中國,哦不,就說除去加州之外的美國吧,那一定是眾人圍觀啊。可眼前這個地方,僅有的幾個路人也都當海獅們不存在似的,看都不看一眼。這種震驚幾乎伴隨了我好幾天,畢竟這是海獅,不是狗啊。但是吧,後來發現它們在性格上還挺像狗的,不僅超級愛玩,用後腳(如果可以說是腳的話)撓脖子瘙癢的動作跟狗一模一樣,而且隨意走動,數量驚人。

我趕緊扒拉完了飯跑到廣場去近距離觀察它們,人家也把我當不存在,該幹嘛幹嘛。憋著一股「好想摸啊」的心情,我問了旁邊一個白人大媽,得到的答案是——當然不能摸了,還要保持兩米的距離。她說這話的時候,我心想自己剛剛才從它們中間躡手躡腳走過,也就一米不到吧,也沒啥嘛。大媽好像看懂我在想什麼似的,緊接著就說她昨天被一隻海獅追著跑。好吧我記住了,不摸就是了。

下午的時候,我問Junior,你從小就在這兒,長這麼大有沒有摸過海獅啊?他說沒有,「如果人摸了小海獅,它身上有了人類的氣味後海獅媽媽就不認它了,這樣它是無法自己存活下來的。成年雄性海獅更不能摸了,因為它們攻擊性很強,島上就有人被海獅咬過。」聽到這樣的解釋,我才想我幸好沒摸,不然不是間接導致小海獅的死亡,就是自己有被咬的風險。

在後來的幾天裡,我漸漸感受到了在「能不能摸」這個問題背後的東西。細想一下就知道,「摸」這個動作並不那麼單純美好。人類會想要去摸一個動物,要麼是覺得它可愛,要麼是因為「以前沒有摸過」而產生的好奇。很顯然,這種情況下的人類自認是高等物種,被摸的動物對我們來說更像是寵物,不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being。但在加拉帕戈斯這個「人類地球上最後一塊沒有被破壞的淨土」上,人跟動物的關係並不是佔有與被佔有,而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和平相處——大家只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而已。

這種原始、自然的關係,對於習慣了當代生活的我們來說太不「正常」了。我們習慣的是被粉飾的人與狗的堅固友情、被熱捧的人與貓的情感寄託、人與做為食物的動物的供養關係,還有動物園裡的觀看行為。而眼前這片群島的日常則是人在走著,海獅和巨蜥這些「不常見」的動物在一旁悠閒地趴著曬太陽。我突然意識到,我面對的是另一種自我,體會到幾個世紀前我的祖輩們也許都沒有體會過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廣場旁邊的沙灘


啊……這個微笑由我來守護吧……


下午徒步時經過的達爾文雕像,這裡據說是他第一次登陸G島的地點


被畫成「達爾文」的路標


Junior和他的好基友


晚上出來散步,活捉一隻在港務辦事處門口chill的海獅

海底世界

來到加拉帕戈斯可以不潛水(因為這裡的洋流情況對潛水技術有一定要求),但一定要浮潛。由於G島在地球生態環境中的特殊地位,很多在別處需要潛水才能看到的海洋生物,在這裡浮潛,有時候甚至只是站在岸上觀察海面就能看到,比如海龜、蝠鱝、甚至鯊魚。在不同島的不同地方,看到的物種也會不太一樣。

這之後幾乎每天我都在浮潛,有時候一天三次,從來沒有感覺到興趣減退,因為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大多數浮潛地點都是在島嶼旁邊,而其中有些小島是可以登錄上岸走一圈的,在那上面往往能看到不少海鬣蜥和海鳥家族。每次登陸小島前導遊都告誡遊客,上去後不能帶走任何東西,石頭、貝殼都不行,也不能在上面吃東西,總之不留下任何人類的痕跡,也不改變任何東西的位置。看到路邊有垃圾,導遊也會走過去撿起來,等回去後再分類丟掉。這一點還挺不符合南美人隨意懶散的人設的,可見當地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在碼頭旁邊看到一隻海鬣蜥。「這片海都是我的。」

第一次登陸的小島在聖克裡斯託巴爾島附近,走了不久就偶遇一隻藍腳鰹鳥在向另一隻求偶,絲毫不在意我們從旁邊走過。藍腳鰹鳥的英文是blue-footed booby,這裡的booby是西班牙語裡的silly的意思,並不是那啥哦。仔細看它們的面部表情,的確感覺傻傻的,像那種會不小心打翻油漆桶的油漆工。在求偶的鰹鳥附近幾米處,一隻鳥媽媽蹲在地上一動不動。導遊叫我們小心繞過去,因為她身下還有一隻寶寶!走過她身邊的時候我才看到,寶寶全身白色,閉著眼睛側趴在地上,感覺已經熱到生無可戀,而媽媽則一本正經地看著我們。


藍腳鰹鳥

鰹鳥家族不遠處有兩隻成年雄性海鬣蜥,身長均超過一米,它們大多數時候趴在石頭上看海曬太陽,偶爾動一下。過了一小會兒,兩隻中的一隻突然向人群走了過來,走路姿態霸氣凌人,雖然矮,但自帶王者光環,君臨天下的樣子讓人想跪(舔)。


你是王,都聽你的


從神壇上走下來了……

後來我在伊莎貝爾島的一個小島上,目睹了幾十隻扎堆兒趴在地上的小海鬣蜥寶寶,在它們旁邊是一條有海水流過的水道,導遊說這裡常有鯊魚棲息。



full of babies!

在河道旁等了大概5分鐘不到,我們就看到一隻一米多長的鯊魚悠閒地跟在一隻海龜後面,場面非常有愛,絲毫不會讓人聯繫到鯊魚捕食者的身份。這個島的名字叫Los Tintoreras,意思是殺手鯊(Killer Shark),不過我們看到的鯊魚是白鰭鯊(Whitetip Shark),一般也就不到2米。


兩位很悠閒。一張坐在船上近距離看到的藍鰹鳥,地點是Los Tintoreras

另一個近距離看到鯊魚的地方是在Santa Cruz,一個人煙稀少、需要坐船才能抵達的沙灘,這裡的海裡遊著一條半米長的黑鰭鯊(Blacktip Shark)寶寶。在這之前我簡直不敢相信鯊魚會遊到離沙灘只有幾米的地方,在導遊說這是鯊魚之前,我還以為,嗯,只是一條大魚,從我身邊一米的地方遊過。也是在這裡,看到了一隻鰩魚,這傢伙一開始沒有發現我在跟蹤它,遊到離沙灘只有1米,眼看著就要上岸了(?),突然看到在身後的我,掉頭就溜。

Santa Cruz上另一個看鯊魚的地方是人群密集的碼頭。得知這個信息也是偶然,那時已經是整個行程的倒數第二天,我跟一個剛認識的加州來的姑娘在一家餐館吃完飯,餐廳老闆娘說你們明天就走了,碼頭旁的baby shark看過了麼。我們倆一臉懵逼,想說碼頭就能看到鯊魚寶寶?因為按照這邊的慣例,不管在哪個島上,碼頭都是整個小鎮裡最熱鬧的地方,餐館和商店都集中在這附近,而這裡居然有鯊魚?我們散步過去,果然看到了鵜鶘與十幾隻小鯊魚一起遊玩的場面,已經每天都會被震驚到的我,看到這一幕也覺得太厲害……

之後幾天的浮潛裡,看到最多的生物除了魚就是海龜,有的直徑一米左右,小的也有半米多。通常來說,你只要不在海裡瞎折騰,它們就會無視你。我有一次就浮在他們正上方兩、三米處看他們慢悠悠地吃海藻。還有一次,一起浮潛的一對情侶下水後就輕車熟路地往巖石下面鑽,後來他們說是在找鯊魚。找,找鯊魚……那……我也來找找看吧。但很快我就發現我潛不下去,只能用手抓著巖石往下鑽,鯊魚是沒看到,起來的時候頭還被石頭撞了。不過,之後在別處的幾次浮潛中倒是看到好幾條鯊魚從眼前遊過,我也從一開始的略害怕到後面敢一個人追著鯊魚遊了。

那次浮潛中,也是因為沒辦法自己潛下去,被同行的人硬拽到海底看到一隻海馬。在水下看到海獅的機會並不多,因為它們在陸地上雖然行動笨拙,在海中可是遊泳好手,而且在水下靠太近也有可能被攻擊,所以在浮潛的時候也要保持距離。為數不多的在水下看到的幾次中,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隻小海獅追在一隻海鬣蜥身後,跟著遊了好幾米,最後還去咬人家尾巴!當然是鬧著玩兒的咬,海鬣蜥也頭也不回地遊開了,但是海獅貪玩犯賤的樣子跟岸上的懶散呆萌完全不是一個畫風啊……


坐船看到的壯麗景象


唯一一種生活在赤道地區的企鵝,旁邊還是藍鰹鳥


這個地方的地形很特殊,熔巖在這裡凝結後經過海水的衝刷形成了拱橋,上面有巨型仙人掌


鵜鶘

翻越火山

伊莎貝拉島上最大的火山Sierra Negra是加拉帕戈斯群島最活躍的火山之一,在2005年的時候還噴發過一次。到達火山口需要從一個牧場往山頂徒步8公裡。這段路程大概花了1個多小時,當我們到達山頂看到火山口那一剎那,有種打開異世界的魔幻感。

「黑色的地獄入口」——當時心裡想到的詞是這個。這座有50多萬年歷史的火山,口中盛著的黑色熔巖有9公裡寬,像是宇宙深處的巫師熬的一鍋時間的湯。黑色平面上清晰可見熔巖「河流」隆起的痕跡,腦補一下當時噴發的場景,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如今她的四周已經滿是新綠了。我們沿著火山口邊上的徒步路線,經過她,往靠近太平洋的更深處走去。


 這……是傳說中的龍脈吧……一條熔巖河流


中國人一定會給右上角那個口子取名「南天門」

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一片望不到頭的山地,除了黑色幾乎沒有別的顏色。如果說之前平坦、開闊的火山口是地獄入口,那現在踩在腳下的這個地方只能用「煉獄」來形容了。仿佛看到十幾年前的災難在自己腳下奔騰,扼殺了所有活物後又凝結成雕像。是個適合冥想的好地方,感受流動的時間和時間的流動,感受它從無常變成無常。

伸手靠近地面上兩個直徑不到1米的洞,還能感受到明顯的地熱

接下來的景致讓人很難不產生一種「外星感」。一波一波的熔巖波(lava wave),一個挨著一個的小型火山口,腦子裡不自覺地就冒出來「冰島」或者「火星」這些概念。而走上山頂向遠處眺望,又會看到黑色土地中間一片一片綠得發光的綠地,像是進入了侏羅紀公園。



再來兩張地貌

除了爬火山,還有一種從地下打開火山的方式,就是去lava tunnel,所謂的熔巖管。伊莎貝拉島上有大大小小十幾個(還是幾十個?不記得了)熔巖管,這是地表下熔巖流動形成的天然通道,在火山噴發時,熔巖會從這個通道裡噴出,熔巖流動停止並冷卻後,就留下了長而類似洞穴的通道。

雖然整個G島都屬於國家公園,但是這些熔巖管卻都是私人領地,它們在這裡變成國家公元前就被私人佔有了。而管理這裡的人似乎都不怎麼上心,四周冷冷清清,去了兩個熔巖管,都只有我一個人。


對於防空洞很多的重慶人來說,這種景象似乎並不陌生……

巨龜

加拉帕戈斯有個別名叫龜島,因為這裡曾經生活著很多加拉帕戈斯象龜(Galapagos Tortoise),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也是G島獨有的品種。

為什麼說曾經呢,因為在16世紀的時候這裡大概有25萬隻象龜,而到了1970年代只剩下3000隻了。在這300多年中,不斷有各種船隻航行至此,有的是海盜,有的是殖民者,有的是貿易船隻。不管來此是什麼目的,水手們把巨龜們搜集到一起抬上船。因為巨龜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存活一年,成了船員們理想的食物儲備......於是這些壽命超過人類的巨大生物們就這樣被人給吃到快斷子絕孫了。

此外,其他外來物種的入侵也是導致巨龜們迅速走向瀕危的重要原因。一個著名的故事是,一隻叫喬治的巨龜,是加拉帕戈斯巨龜的其中一個亞種的最後一隻雄性巨龜,它曾經兩次與其他亞種的雌龜交配並成功產下兩窩蛋,但都沒能成功孵化。於是在2012年,隨著喬治的死亡,這個物種在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孤獨的喬治,也由此成為了龜島上一個憂傷的傳奇。

終於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意識到該把這種當地特有物種保護起來,於是在San Critobal和Santa Cruz上都成立了巨龜保護中心,參觀的時候可以看到巨龜們被一一編號,按照不同年齡圈養在不同的區域中,等他們成年後再放回到自然棲息地。而在伊莎貝拉島上,除了保護中心外,還有整個群島唯一的一片自然棲息地,當然也是一塊受保護的地區,因為像狗、山羊、老鼠、螞蟻這樣的生物都會對巨龜的生存造成威脅。

伊莎貝拉島上的巨龜保護中心,不同年齡的巨龜們被分類養育在不同區域中


保護中心裡的巨龜殼,大到人可以鑽進去


雄龜體型較大,雌龜較小,背上的殼也比較扁平,利於交配


在去保護中心的路上,一個巨龜走到公路上來了,當地人下車去跟它合了個影


這隻年過半百

沒完

有一天,在聖克裡斯託巴爾島的沙灘上一個人看日落,突然有個黑人少年走過來問Do you speak Chinese?我說Yeah Why,他又說You wanna meet my Chinese teacher?我說好啊,於是就這樣,我認識了當地學校裡一個教中文的女孩。

她獨自一人要在島上生活10個月,當志願者,教當地人中文。除夕那晚,我們去島上最好的露天酒吧裡喝酒,本來想說要是有煙花的話買點來放,就當兩個異鄉人一起過春節了。煙花沒有找到,但在海邊看到有人放求生信號燈,一團紅色的火光衝上夜空又立馬消失了。那個瞬間,有一些未說出口的話也消失了。那時是在島上的第三天。當最後一天時,加州女孩問我想家麼,我說不,她說even food?我說完全不。我原來以為我會想念一些人,結果也沒有。這種感覺太好了。我想我有一天會回來的。


伊莎貝拉島上的某天日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走進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奇遇記(1)
    當《物種起源》成為了十九世紀最驚世駭俗的著作,有一個名字在書中被屢屢提及,它就是—加拉帕戈斯。人們說,加拉帕戈斯是「達爾文和上帝分手的地方」,初聽覺得浪漫,仔細一品,卻覺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左:環球旅行kol達爾文的遊記—《小獵犬號航海記》。達爾文走過的島嶼是Chatham I,CharlesI,James I,Albemarle I,以及Narborough I,如果用現在的地名,則是,聖瑪利亞島,聖克裡斯託巴爾島,伊莎貝拉島,費爾南迪納,聖地牙哥島。此次我有三個島嶼跟達爾文重合。
  • ...進化論靈感之源:加拉帕戈斯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海洋動物|巨龜|...
    加拉帕戈斯群島是許多不同生態系統和動物物種的家園,比如加拉帕戈斯海豹和不會飛的鸕鷀,它們都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獨有的動物。為了了解這種獨特性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從生物學之外的角度探究這些島嶼的地質歷史。
  •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加拉帕戈斯象龜
    也只有一些相對與世隔離的海島給這些巨龜提供了一個暫時安全的避風港,加拉帕戈斯群島即是其中之一。加拉帕戈斯群島位於南美洲西海岸的973公裡處,是屬於厄瓜多的一部分。加拉帕戈斯群島總面積7880平方公裡,包括19個主要島嶼和小島以及諸多珊瑚礁。其中,最大的島嶼是伊莎貝拉島,佔整個加拉帕戈斯陸地面積的3/4。
  • 來自改變世界之島的巨型陸龜,加拉帕戈斯象龜科普
    兩隻傳奇象龜引見明天異人給大年夜大年夜家科普一下加拉帕戈斯象龜這類巨型陸龜,它們產自加拉帕戈斯群島這個奇異的處所,達爾文在這裡發清楚瞭然足以改動世界的驚人發現,異人是在很久之前看的,具體內容曾記不清了,概略可見《人與天然》改動世界之島:巨龜之島
  •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秘密
    每個島上的同類之間有明顯的差異,這就是加拉帕戈斯的魅力隨著群島,海盜的發現,捕鯨船和殖民者出現在島上,人類像燈籠一樣出現在群島的歷史上。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改變了群島,的自然生態,但一個人的出現卻讓加拉帕戈斯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生命的整體認識。
  • 加拉帕戈斯象龜(Galapacos tortoise)
    成體體長:背甲60-150釐米加拉帕戈斯象龜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加拉帕戈斯群島中不同島上的生態環境有明顯的差異,故不同亞種的象龜形態都不同。在溼潤的高地島,象龜更大,有半球形的殼和短脖子,在乾燥的低地島,象龜更小,有馬鞍形的殼和長脖子。這啟發出達爾文對「進化論」的思考。16世紀加拉帕戈斯象龜的數量大約有25萬隻,1970年代只剩下3000隻,主要原因是人的捕獵以獲取肉和油,棲息地被農業生產佔用和物種入侵,如羊和豬。
  • 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神奇生物
    每當提到生物多樣性,加拉帕戈斯群島都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厄瓜多海岸外的這個人煙稀少的群島是生物演化的最好門戶之一,這裡有著地球上最獨特的野生動物。超過 1000 種野生物種是在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從巨型烏龜到藍腳鴨,這些物種都激發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他 1835 年隨著貝格爾號環行時也曾到過加拉帕戈斯群島,而這裡也被稱作「達爾文與上帝分手的地方」。由於加拉帕戈斯群島與南美大陸相對隔絕,沒有受到其影響,所以這裡能體驗到獨特的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和獨有的食物鏈,而這些都已經發展了數千年。
  • 對加拉帕戈斯群島海獅你了解多少?加拉帕戈斯群島海獅知識大全
    加拉帕戈斯群島海獅,拉丁學名是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鰭足亞目、海獅科、海狗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Galápagos Fur Seal,命名人為Heller,命名時間在1904年。它是同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
  • 物種百科:加拉帕戈斯企鵝
    加拉帕戈斯企鵝,又稱科隆企鵝、加島環企鵝,企鵝目企鵝科環企鵝屬。一種分布於南美洲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企鵝,是分布最北端的企鵝,也是唯一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還是體型最小的企鵝之一加拉帕戈斯企鵝是真正的熱帶企鵝
  • 加拉帕戈斯群島:奇異的動物世界
    「漂」過來的巨型陸龜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巨型陸龜,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最著名的生物之一,同時也是現有陸龜中最大的一種,可重達400千克,它們粗壯的大腿堪比大象,支撐著碩大無朋的龜背,還時不時發出巨大的喘息聲,讓人不寒而慄。生物學家對比南美洲陸龜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巨型陸龜的基因組後表示,它們的基因十分相像,這證明它們可能屬於同個物種。
  • 與加拉帕戈斯企鵝一起遊泳的秘密
    但是我們與加拉帕戈斯企鵝一起遊泳的非凡體驗非常特別,因為這種體驗極為罕見。多麼稀有?我們的國際探險指南克裡斯蒂娜·裡瓦德內拉( Cristina Rivadeneira)說,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工作19年之前,她從未見過類似的東西。
  • 【咖啡產地】鮮為人知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咖啡
    厄瓜多是位於南美洲的一個國家,咖啡豆分為加拉帕戈斯(Galapagos)和希甘特(Gigante)兩個品種,都有顆粒大、份量重的特點。加拉帕戈斯(Galapagos)是西班牙語發音,我們中文譯為科隆島。
  • 旅遊業影響加拉帕戈斯群島生態系統
    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等機構12日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致倦庫蚊的外來蚊子正隨飛機或遊船等交通工具來到加拉帕戈斯群島,並在當地繁衍。這種蚊子是瘧疾、禽痘、西尼羅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載體,進入加拉帕戈斯群島後會對當地生物造成致命危害。  致倦庫蚊曾在19世紀被帶入夏威夷群島,導致當地42種管舌雀目前只剩19種。
  • 每天認識一種龜:加拉帕戈斯象龜
    加拉帕戈斯象龜兩性異形,最明顯的雌雄兩性在外殼馬背型的種群中,雄龜有更多的角度和更高的前開口,讓其背負著一個更加極端的外觀。所有亞種的雄龜一般有較長的尾巴,殼尾的凹增厚邊較短,以便交配。由於加拉帕戈斯群島中不同島上的生態環境有明顯的差異,故不同亞種的象龜形態都不同,表現出不同類型的甲殼的形狀。
  • 唯一生活在赤道上的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
    但是在南極以外的地區也有企鵝,比如非洲和美洲大陸的南部海岸線上,甚至有一種企鵝生活在赤道附近,這就是加拉帕戈斯企鵝。 加拉帕戈斯企鵝它們是唯一生活在赤道地區的企鵝。所有企鵝中它分布在最北端——厄瓜多西970公裡太平洋海域、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
  •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龜-加拉帕戈斯象龜
    成年加拉帕戈斯象龜身長1.5米,平均體重達到175千克,最高紀錄為400千克。與人類做參照就知道加拉帕戈斯象龜有多麼大加拉帕戈斯象龜分布於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島的9個小島上。原有15個亞種(現部分亞種已經獨立為種),現在僅10個亞種還有野外存活的個體。
  • 科學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新品種陸龜
    目前在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陸龜是加拉帕戈斯象龜(Chelonoidis nigra),僅分布於加拉帕戈斯群島的9個小島上。
  • 加拉帕戈斯群島:查爾斯達爾文基金會-鯊魚研究項目
    基金會下設有「查爾斯達爾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Station)」,也就是所有前往加拉帕戈斯旅行的朋友們必打卡的點,去看一眼著名的已絕種的巨龜「孤獨的喬治」。前言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鯊魚對當地經濟至關重要。 海洋旅遊業創收高度依賴觀賞鯊魚相關的活動,為當地37%的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 據估計,一條活鯊每年平均為當地經濟帶來360,105美元的價值。
  • 科普一下,了解加拉帕戈斯企鵝的請舉手
    加拉帕戈斯企鵝,拉丁文學名是Spheniscus mendicul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企鵝目、企鵝科的一種動物。其是溫帶企鵝家族中最小的一種,直立時的高度僅僅為50釐米,鰭腳長約10釐米,體重2~2.5公斤。
  • CNT國際|加拉帕戈斯群島:跨越赤道的博物之旅
    加拉帕戈斯群島隸屬於厄瓜多,距離南美大陸1000多公裡,由13座大島和上百個島礁組成。這片跨越赤道的島嶼被稱為「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是首批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12個地點之一。乘坐遊輪觀光,是遊覽加拉帕戈斯眾多島嶼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