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

2020-12-03 前瞻網

我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表示,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成為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這兩款滅活疫苗分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發而成。

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

中國目前已經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4月12日,國家藥監局批准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申請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實驗,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滅活疫苗開展臨床實驗,這是連續兩天對滅活疫苗進行審批,開展臨床實驗。

科興中維新冠疫苗兩期臨床需3個月

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尹衛東4月13日,國家藥監局批准了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研究。「一期臨床研究將由江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實施。此後還會進行二期臨床研究。兩期臨床研究大約需要3個月時間。」志願者招募亦在進行中。尹衛東介紹:「一期臨床研究將招募100名左右的志願者。」

北京全鏈條服務新冠疫苗研發

4月14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在會上介紹,為保障科興中維、國藥中生等優勢團隊開展新冠疫苗研發,北京市科委牽頭成立了疫苗研發工作專班,對北京科研機構、企業參與的重點項目,從協調資源、立項支持、對接審批、國際合作等方面,提供上門服務、專人服務、全時服務。

新冠肺炎患者血漿療法有指南了

近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專家小組編寫了一本針對如何利用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液的血漿提升醫療機構的救治能力的指南,並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上。據悉,此指南中概述的方案包括合格血漿捐獻者的標準、醫院如何動員捐獻者並與地方和國家血液中心合作、預篩選捐獻者的方法以及該療法的風險和潛在益處。

夏天快來了,新冠病毒的傳播會減弱嗎?

為了探究SARS-CoV2的季節性和免疫力,UCL的一個研究小組基於2006年至2011年流感觀察組(the Flu Watch cohort)的歷史數據,分析發現英國三種常見的、與輕微的SARS-CoV-2感染病例有相似症狀的冠狀病毒(HCoV-NL63, HCoV-OC43, 和HCoV-229E)的感染水平似乎遵循了季節性模式,在冬季出現高峰,與流感同時出現。

糖原或能阻控新冠肺炎致命「風暴」

4月14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找到調控細胞因子(炎性因子)風暴新方法的研究論文。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經常觀察到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生,目前控制手段有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免疫細胞的糖原代謝通路可控制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

首個新冠病毒唾液檢測產品獲得 FDA 批准

當地時間 4 月 13 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批准了首個 COVID-19 唾液檢測。和鼻咽拭子檢測相比,唾液檢測更加簡便,有助於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加快檢測速度,並解決全球範圍內取樣拭子的短缺問題。該唾液檢測由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旗下的 RUCDR Infinite Biologics 研發,建立在現有檢測中使用的 TaqPath SARS-CoV-2 檢測技術的基礎上,鑑定病毒 RNA。在提交給 FDA 的實驗結果中,羅格斯大學團隊對比了 60 名患者的唾液檢測和拭子檢測,兩種方式得到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渥太華大學生物學教授夏旭華(Xuhua Xia)團隊提出,流浪狗可能是當前人類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頭。這一研究結果剛剛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 SARS-CoV-2 的起源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假設,」 夏旭華說,「SARS-CoV-2 的祖先,及其近親——蝙蝠身上攜帶的冠狀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動物的腸道,並在犬科動物身上發生了快速變異進化,然後首次感染了人類。這一結果也意味著,在與 SARS-CoV-2 的鬥爭中,對流浪狗體內的新冠病毒進行檢測,也是極其重要的。」

新冠肺炎可能會在今年冬季暴發,到2024年仍有暴發的風險,長期監控很有必要

2020年4月14日,哈佛大學Stephen M. Kissler等人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SARS-CoV-2冬季暴發可能在最初最嚴重的大流行波之後發生。在沒有其他幹預措施的情況下,成功實現社會疏離的關鍵指標是是否超過了重症監護能力。為避免這種情況,到2022年可能需要長期或間歇性的社會疏遠措施。

蝙蝠是人類病毒的主要來源,但齧齒動物老鼠等也需要考慮

2020年4月13日,英國研究人員在國際醫學頂刊《PNAS》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Viral zoonotic risk is homogenous among taxonomic orders of mammalian and avian reservoir hosts」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和齧齒動物體內的病毒數量與種群中物種數量成正比,齧齒動物是物種最多的哺乳動物,因而其身上攜帶的人畜共患病毒也最多。同時,Nature 對於該研究進行了重點介紹。

華西醫院領銜:新冠肺炎救治四川經驗或為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找到出路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起,聯合成都市臨床公衛中心、廣安市人民醫院、甘孜州人民醫院等四川省參與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總共21家醫院以及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臨床研究中心組成了重症新冠肺炎隊列研究組(StUd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fec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SUNRISE)對81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進行隨訪和分析,研究顯示,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缺乏有效治療藥物的情況下,四川省的救治經驗提示,早期識別並及時給予合理的呼吸支持方式使得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能維持在較低水平。在重症COVID-19病程早期,密切監測與傳統氧療是應該優考慮的救治措施。

賽諾菲聯手葛蘭素史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

賽諾菲(Sanofi)與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聯合宣布,將利用雙方的創新技術來共同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含佐劑疫苗,以幫助應對持續的大流行。

針對重症患者,阿斯利康BTK抑制劑進入臨床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啟動一項隨機,多中心,全球性的臨床試驗,以評估其抗癌療法Calquence(acalabrutinib)在治療感染新冠病毒,並出現過度免疫應答(細胞因子風暴)的重症患者中的治療潛力。

強生COVID-19疫苗有望明年第一季度獲得緊急使用授權

強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在其第一季度業績報告中指出,目前該公司正在努力推進其主要的COVID-19候選疫苗的開發工作,並取得積極的進展。如果一切順利,該疫苗預計將於明年第一季度獲得美國FDA的緊急使用授權。

JAMA綜述:治療新冠病毒,近10款老藥新用和3種輔助療法的最新證據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最新發表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團隊的綜述,總結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潛在治療靶點,以及氯喹、瑞德西韋、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等主要在研藥物和臨床現有支持性治療的最新證據。綜述認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療法是瑞德西韋,但仍有待隨機試驗的檢驗。輔助治療中,抗細胞因子或免疫調節劑,以及康復者血漿療法的作用值得關注,但不推薦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閆燕等揭示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患者中腸道菌群的改變

2020年4月8日,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閆燕博士及所在的Curtis Huttenhower教授團隊在Cell Host & Microbe 雜誌發表題為 Structure of the mucosal and stool microbiome in Lynch syndrome 的文章,利用多組學聯合分析手段,系統地解析了與Lynch症候群發生相關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和功能特徵的變化。

星際來客「奧陌陌」身世大公開

4月13日,《自然—天文》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後張韻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顆叫做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恆星的潮汐作用撕碎並甩出的碎片,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徵。

NSR綜述:多級孔道介孔二氧化鈦的合成與能源催化應用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了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和李偉研究員團隊撰寫的綜述文章:「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Mesoporous TiO2 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該綜述詳細介紹了各種不同形貌的多級孔道介孔TiO2的合成方法,重點關注合成過程的機理和影響可控合成的關鍵因素。隨後總結了這類材料在能源和環境方面的應用,並展望了該領域的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為介孔TiO2材料的發展提供了借鑑思路。

武漢大學雷愛文/陳宜鴻《自然》子刊:無需氧化劑,電化學助力氧化羰基化

最近,武漢大學的雷愛文教授與陳宜鴻(Yi-Hung Chen)教授合作,設計了電化學輔助下Pd催化的氧化氨基羰基化反應。該方法無需外源氧化劑,在1標準大氣壓的CO氛圍下,室溫條件便可實現一系列末端炔烴與胺類底物的高效偶聯。相關工作發表在《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atalysis上。

多年磨一劍,張學/荊志成發現新的肺動脈高壓致病基因,對於治療有重大意義

2020年4月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張學及荊志成共同通訊在JAMA Cardiology(IF=11.87) 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Rare PTGIS Variants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Pulmonary Vascular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中國2個轉診肺動脈高壓中心招募了230名IPAH患者,這些患者沒有BMPR2變體,並與968名健康對照參與者進行了比較。收集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的數據,並分析了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的數據。該研究發現,從2個獨立的IPAH人群中鑑定了前列環素合酶(PTGIS)基因中3個罕見的功能喪失變異(佔比6.1%)。前列環素合酶(PTGIS)的遺傳變異使肺血管對伊洛前列素刺激產生反應。這些發現表明,前列環素合酶(PTGIS)變異可能與IPAH的發病有關。

華科黃波團隊揭示糖原代謝調控炎性巨噬細胞形成

4月14日,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黃波教授課題組題為:Glycogen metabolism regulates macrophage-mediated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炎性巨噬細胞糖原代謝處於活躍狀態,一方面利用糖原代謝維持巨噬細胞的存活,同時利用該代謝中間產物UDPG作為核心信號分子調控巨噬細胞炎性激活。

CRISPR-Cas實驗的設計與分析工具

2020年4月13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的John G. Doench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題為:Design and analysis of CRISPR–Cas experiments 的綜述。文章根據CRISPR-Cas實驗的不同,將軟體工具分為1sgRNA的設計與選擇,2CRISPR編輯和敲除實驗的結果分析以及3混合遺傳篩選數據的大規模分析三大類並加以總結,作者希望此文能為CRISPR-Cas系統的應用者在選擇評估相關軟體工具時提供合理的指導。

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模式及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4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與江賜忠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Chromatin architecture reorganization in murin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的研究成果。他們採用了經過優化的少量細胞全基因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sisHi-C),對小鼠SCNT胚胎發育過程進行連續採樣,並詳細描繪了SCNT植入前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

江鵬組揭示腫瘤細胞感知和調控天冬醯胺代謝的機制和功能

2020年4月9日,江鵬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p53-mediated control of aspartate-asparagine homeostasis dictates LKB1 activity and modulates cell survival的研究論文。在本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p53的缺失上調了天冬醯胺合成酶(ASNS)的表達,從而影響到小鼠血清中天冬醯胺的水平,以及腫瘤細胞內外環境中天冬醯胺和天冬氨酸的平衡狀態。

馮越團隊揭示MavC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4日,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生命學院馮越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and inhibition of transglutaminase-induced ubiquitin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MavC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嗜肺軍團菌MavC催化的新型泛素化反應及其抑制的分子機制。這是繼2018年馮越研究組在Nature報導SidE家族蛋白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反應的分子機理【3】之後,其團隊在病原介導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領域取得的另一成果。

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揭示馬鈴薯廣譜抗病基因的作用機制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疫病團隊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 manipulation of chloroplast function triggers a light-dependent immune recognition 的研究論文(direct submission),破解了馬鈴薯廣譜抗病基因Rpi-vnt1.1的識別分子機制。

西南大學羅克明研究組揭示楊樹miR319與赤黴素協同調控表皮毛形成的機制

近日,New Phytologist 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克明教授課題組題為The miR319a/TCP module and DELLA protein regulate synergistically trichome initiation and improve insect defenses in Populus tomentosa 的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楊樹中miR319a響應蟲害和紫外線脅迫,進一步通過生化及遺傳學等方法,揭示了miR319a與赤黴素GA信號通路中關鍵因子DELLA蛋白協同調控表皮毛形成的分子機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發現生長素的「高速擴散通道」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Johannes Liesche 教授團隊在Current Biology 發表了一篇題為Directionality of Plasmodesmata-Mediated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Leaves Supports Auxin Channeling的論文,該研究發現在庇蔭反應中,葉內一些特定的細胞會形成高效的細胞耦聯以便信號分子從葉尖迅速移動到葉柄。

迄今最大規模阿爾茨海默病蛋白組學數據!《自然-醫學》發表重要研究結果

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上線一篇有關阿爾茨海默病(AD)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展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AD蛋白質組學研究,以確定在這種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質和生物學過程。這份研究數據,將為AD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開發靶點,也為及早發現AD提供檢測和診斷可用的生物標記物。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溼地甲烷排放量將從 50% 增加至 80%

近日,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Advances 發表論文,計算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氣候變暖情況下的變化。這項新的研究將地球五個氣候帶中的溼地劃分為了五種不同類型,研究發現每個區域的甲烷排放量都會受到氣溫升高的影響並發生不同變化;到2100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將從50% 增加到80% ,這又將加劇全球氣溫上升,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Micro-C揭示高解析度染色質三維結構圖譜

近日,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們發展了一種新的染色質構象捕捉技術,名為Micro-C。Micro-C可以達到單個核小體長度(~200bp)左右的解析度,因此可以觀察到許多更為精細的染色質結構。

養成一個新習慣,只需要這個大腦區域興奮0.5秒

最近,達特茅斯學院的一項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的研究揭露出,背外側紋狀體的活躍程度如何控制人們的習慣形成。研究者利用閃爍的彩色燈光,控制小鼠背外側紋狀體的神經活動。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只讓背外側紋狀體細胞興奮了0.5秒,大鼠就能更活躍和習慣性地在迷宮中奔跑。這時,大鼠的習慣已經形成,一旦它跑到十字迷宮的中心,就會立即轉向獎勵所在的方向,而不會再在中心停下來四處張望了。

科學家新發現6種冠狀病毒

近日,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公園和自然保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緬甸自由放養的蝙蝠中有了新收穫,他們首次新發現了6種冠狀病毒。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PLOS ONE 雜誌上。

每天多吃一匙鹽,就會降低你的免疫力

最近,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又帶來了另一個壞消息:除了心血管疾病的隱患,吃鹽過多還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測試結果顯示,在額外攝入鹽分一星期後,志願者血液中的粒細胞(即中性白細胞)免疫能力降低。

控制血糖的腸道微生物

腸道菌群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的維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能影響人類代謝紊亂的發展,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Krisko等人(2020)在《細胞代謝》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僅通過肝糖異生作用調節葡萄糖穩態,而不是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通過產熱脂肪組織調節。

Nature Astronomy:新星發出的光主要來自於物質衝擊

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新星表面物質的熱核爆炸是其發光的能量來源。但是 4 月 13 日,來自 17 個國家的 40 家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 Nature Astronomy 發表論文,提出新星發出的光主要來自於物質衝擊。

環狀RNA的全新應用:通過miRNA的海綿作用來治療心臟病

2020年4月14日,Molecular Therapy 上線了一篇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最新研究論文:Engineered circular RNA sponges act as miRNA inhibitors to attenuate pressure overload induced cardiac hypertrophy (工程化環狀RNA通過海綿作用抑制miRNA來減輕壓力超負荷引起的心肌肥大)。該研究設計了一種靶向miRNA的circRNA海綿(circmiR),並通過體外和體內實驗證實,能夠有效抑制miRNA活性,並減輕心臟病小鼠模型的疾病進展。表明工程化circRNA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作為未來的治療心臟疾病的方法。

免疫細胞療法的藍圖

2020年4月2日,Cell特刊發表了題為 The Emerging Landscape of Immune Cell Therapies 的觀點文章。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癌症治療中心的Crystal Mackall教授團隊在文中分別總結了免疫細胞療法在癌症,傳染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並且展望細胞免疫療法的未來發展藍圖。

火影響了植物的進化,植物也影響了火的行為——植物可燃性的進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來自紐西蘭林肯大學、奧克蘭大學和奧克蘭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在Nature Plants 發表了題為「Shoot flammability of vascular plants is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 and related to habitat fire-proneness and growth form」的論文。該研究首次通過測量大量陸地植物樣本的可燃性,通過遺傳進化分析對植物可燃性的進化模式進行了探討。該研究發現植物的可燃性與其親緣關係、所處的火環境及植物的生長型顯著相關。

這本有機化學前沿期刊出了「中國特刊」

最近,德國默克集團(Merck KGaA)旗下綜述性學術期刊Aldrichimica Acta推出「中國特刊」,邀請中國的四位知名化學研究者基於當今有機合成化學炙手可熱的研究內容撰寫深度綜述。

北大支援武大,清華支援華科:湖北高校就業幫扶行動啟動

教育部網站 4 月 15 日消息,為做好「穩就業」工作,切實幫扶湖北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創業,教育部 4 月 8 日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都已確定幫扶對象,48 對高校已全部完成對接工作,正在共商制訂幫扶協議。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將在充分協商基礎上,明確幫扶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建立起「六共」幫扶機制,包括共享就業崗位信息,共同開拓就業渠道,共同加強就業指導,共用優質教學資源,共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共同提高就業管理水平。

2020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國家分數線公布

4 月 14 日,教育部公布《2020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國家分數線),並印發通知,就做好 2020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進行部署。

重磅:「『雙一流」建設大學百強榜(2020)正式發布!

4月13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雙一流』建設大學百強榜(2020)」(下稱「『雙一流』大學榜」),以人才培養指數、科學研究指數、社會服務指數和綜合聲譽指數四個一級指標構建綜合指數,對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軍事院校,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實行「一個校名、兩地辦學」,分別進行評價)進行評價,同時推出「人才培養TOP100」、「科學研究TOP100」、「社會服務TOP100」和「綜合聲譽」等四個子榜單。

電流驅動下磁霍普夫子的三維自旋動力學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的劉藝舟博士後、韓秀峰研究員與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臧佳棟教授和侯文濤博士合作,研究了阻挫磁體中霍普夫子的三維自旋動力學性質。

清華創業團隊發布 3D 視覺技術白皮書,萬字長文詳述ToF

現行專業級或消費級的 3D 相機所採用的三角法(Triangulation)和飛時法(Time-of-Flight,ToF),現因蘋果公司最新版 iPad Pro 的出現--搭載了 d-ToF 技術的深度相機--已然為 3D 視覺在消費場景的應用推動了新的機會。為了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 ToF 技術,清華創業團隊光鑑科技根據行業現狀、學術界的最新成果,編寫了此版《ToF 深度相機技術白皮書》。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原位探測基於金納米結構晶相的光催化活性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胡曉明講座教授(納米材料)張華團隊(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報導了利用原位SERS追蹤吸附在4H和fcc 金納米結構上的對硝基苯硫酚 (pNTP),在表面等離激元驅動產生的熱電子誘導下發生光催化反應,生成p,p』-二琉基偶氮苯 (DMAB) 的研究。

納秒雷射內的團簇庫倫爆炸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孔維課題組根據實驗現象提出了對於納秒雷射場下庫倫爆炸的新的機理解釋,即在納秒雷射場下,高電荷離子並不直接由被加速的內電離的電子碰撞產生,而是於團簇爆炸前離開團簇的單電荷離子或是中性原子而產生。原因是團簇自身的高電核所產生的庫倫勢可以比離開的原子自身的庫倫勢更高,從而把電子從離開的原子中拉回。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基建攻克首個難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階段的防微振基礎換填混凝土澆築工作已全部完成,標誌著HEPS項目的基建建設已經攻克第一個難關。HEPS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確定建設的十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建成後將成為中國擁有的第一臺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

最強大超新星現身

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Edo Berger說:「直到現在,我們還不清楚這種強大的爆炸是否是可能的。」他和同事使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發現了名為SN2016aps的超新星。SN2016aps不僅是發現的最強大的超新星,而且是人們發現的最長的超新星。Berger說:「我們在3年多前發現了它,但我們仍在觀察中,通常我們只能追蹤一個超新星大約幾個月。」

40種語言、9項推理任務,谷歌發布新的NLP基準測試XTREME

近日,谷歌聯合CMU、DeepMind推出的《XTREME:評估跨語言泛化的大規模、多語言、多任務基準》(XTREME: A Massively Multilingual Multi-task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Cross-lingual Generalization)極大的鼓勵了多語言研究。這篇研究涵蓋了40種類型多樣的語言(涵蓋12種語系),還包括9項需要共同對不同級別的句法或語義進行推理的任務。

山西省科學技術獎開始提名

山西日報新媒體綜合報導:近日,從省科技廳傳來消息,2020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獎提名範圍包括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科技創新特殊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獎和科學技術合作獎共7類獎項。被提名的個人應當熱愛科學事業,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學風正派;外國籍人選應當長期對華友好。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湖北高校就業幫扶行動啟動,星際...
    我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表示,我國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成為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中國率先開啟新冠疫苗二期臨床研究中國目前已經有3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實驗,其中陳薇院士團隊的腺病毒載體疫苗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已於3月底完成了一期臨床實驗,並於4月9日開始招募二期臨床實驗志願者,這是全球首個啟動二期臨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種。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出現致病性突變,雙語環境改變大腦發育,高校可退...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4月7日的《mBio》雜誌上。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研究人員稱康復患者可能再次感染COVID-19牛津大學教授Sarah Gilbert表示,如果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將來很可能會再次被感染。這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但往後存在可能。目前還不清楚感染誘導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但這位教授推測至少要好幾年。
  • 學術頭條:中國又一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石榴促進棕色和米色脂肪...
    偽裝潛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像「披著羊皮的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日報導,英美科學家攜手製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並進入人體細胞。
  • 學術頭條:韓國首次成功為新冠患者移植雙肺,銀河系發現旋轉最快的...
    新冠患者中出現腦損傷的病例越來越多 專家:或導致另一種流行病當地時間7月8日發表在《大腦》(Brain)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描述了43例出現腦損傷的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研究人員警告說,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腦損傷或將形成一波浪潮,或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進一步複雜化。
  • 學術頭條:美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初步結果,喝酒臉紅的人易患胃癌,中國...
    美國率先披露新冠疫苗臨床初步結果:效果令人振奮,最快年末投入使用當地時間 5 月 18 日,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Moderna 率先發布了其新冠疫苗 mRNA-1273 的首批臨床 I 期數據:8 名受試者接受了 mRNA-1273 低/中劑量(25µg/100µg)注射後,產生了病毒中和抗體,其水平與康復患者相似。
  • 學術頭條:2020高考明日啟幕,WHO稱有效新冠疫苗或年底出現,「天玥...
    世界衛生組織:有效新冠疫苗可能會在年底出現7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雖然有效新冠疫苗的交付目前暫無確切時間表,但到今年年底可能會有候選疫苗顯示出對新冠病毒有效,關鍵問題是疫苗產能能否跟上需求Moderna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推遲由Moderna研發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宣布推遲進行。該三期臨床試驗原計劃在7月9日開始,招募3萬人參加。Moderna原先的目標是在感恩節(11月26日)前交付試驗關鍵數據。目前Moderna正在對臨床試驗計劃進行修改,新的開始時間仍未公布。
  • 我國率先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疫苗臨床前都要經歷啥?
    5月6日,我國科學家率先在世界頂尖刊物《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研究表明,我國研製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並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的直接攻擊。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來,各國都在積極地研製新冠疫苗,據不完全統計,僅我國正在進行疫苗研製的單位就不下100家。
  • ...中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開始動物試驗、最快4月進入臨床
    周一(2月1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傳出最新消息,鍾南山領銜新論文稱,新冠肺炎病毒不排除「超級傳播者」,個別潛伏期超三周。與此同時,據媒體報導,中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開始動物試驗,最快4月進入臨床。此外,據央視新聞報導,海南10家實驗室可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2天內可實現全省疑似病例動態「清零」。
  • 中國團隊《Science》發文,首次公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選擇CN2毒株製備疫苗,開發了一種純化的滅活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並進行了中試生產。該疫苗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均可誘導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產生。這些抗體能有效地中和所選的其他10株(CN1、CN3-CN5和OS1-OS6)具有代表性的新冠病毒毒株,表明它們對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都可能有潛在的中和能力。
  • 我國科研團隊在《科學》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記者董瑞豐)新冠病毒疫苗的首個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近日公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相關研究文章已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此次公布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的疫苗由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有關科研機構開發,4月13日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一二期合併的臨床試驗許可,是首批獲得臨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之一。公布的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均可誘導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產生,這些抗體能有效中和多株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冠病毒毒株。
  • 學術頭條:4名輝瑞疫苗志願者出現面癱,天問一號春節將被火星捕獲...
    《柳葉刀》發表英國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8日刊登了一款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顯示這款由牛津大學科研人員領銜研發的疫苗AZD1222中期分析結果顯示,受試者先後接種兩劑標準劑量的這款疫苗後,對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性可達62%;而如果接種一劑低劑量疫苗後再接種一劑標準劑量這款疫苗,有效性能達到90%。疫苗有效性的分析基於在英國和巴西參加臨床試驗並接受兩劑疫苗接種的11636名志願者的相關數據。
  • 學術頭條:英國新冠變種已現身另5個國家,留學生學成回國佔比達八成...
    新冠疫苗不宜與HPV疫苗同時接種 不建議孕婦接種2020年12月21日獲悉,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介紹,滅活疫苗對於大多數其他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是新冠疫苗研發時間比較短,在沒有國家規定的指南和方案之前,不建議同時接種HPV疫苗(宮頸癌疫苗)和新冠疫苗。同時由於沒有相關的臨床試驗數據,孕婦也不建議接種新冠疫苗。
  • 學術頭條:俄羅斯批准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弦論三先驅獲2020年狄拉克...
    8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該國衛生部已首次對本國研製的一款新冠疫苗給予國家註冊。《科學》網站報導稱,這也是全世界經批准的首支新冠疫苗。該疫苗的大型三期臨床試驗尚未開始,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列出的兩項早期試驗中,有76名志願者接種了該疫苗,但這些試驗或其他臨床前研究的結果尚未公布。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 學術頭條:中關村發布「星谷」項目,科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強生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暫停 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美國當地時間10月12日,強生公司的新冠疫苗臨床三期試驗由於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而被迫暫停。據悉,強生公司該試驗於9月23日開始,並計劃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招收6萬名受試者,是美國第四個開始進行大規模試驗的新冠疫苗。
  • 學術頭條: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日本首獲...
    美國新冠疫苗接種出錯,或導致六分之一輝瑞疫苗被浪費  輝瑞疫苗本周在美國開始派發,但由於標籤標註不清,醫務人員無法確定注射方式,或有多達六分之一的疫苗被廢棄。  巴西將使用中國新冠疫苗,將於明年2月中旬投入使用  巴西衛生部長周三表示,由阿斯利康和中國科興生物生產的兩款新冠疫苗,可能將於明年2月中旬在巴西投入使用,不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的時間將取決於監管機構的批准。
  • 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受試者最多打3針,臨床前研究用時98天
    4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目前已有三個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其中,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4月12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開展臨床試驗。同日,該疫苗Ⅰ期臨床試驗在河南順利啟動。
  • 學術頭條: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供氧不足促進腫瘤轉移...
    reaction),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 III 期臨床試驗被叫停。該疫苗被稱為 AZD1222,是一種腺病毒疫苗,其 III 期臨床試驗於 8 月 31 日啟動,計劃在全球多個國家推進,其中美國已設立了十多個試驗點。
  • 學術頭條:3周大嬰兒感染新冠9天康復,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
    近期,美國多個傳染學專家警告稱,根據模型及此前包括1918年大流感等疫情的經驗,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了第二波,可能會比第一波更加致命。研究首次證明:男性新冠患者狀況更嚴重 死亡率可達女性患者2.5倍直到最近,《公共衛生前沿》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才首次研究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別差異。
  • 學術頭條:第一種可無限回收塑料問世,FDA暫停新冠康復期血漿療法...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臨床主任克利福德·萊恩表示,FDA仍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通過這一緊急批准。血漿療法,是使用由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的血漿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許多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漿中含有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這類血漿被認為是潛在的廉價且可廣泛使用的新冠肺炎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