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料的文史
對很多人來說,蛇這種又軟又冰的爬行動物著實讓人害怕。不過害怕之餘,人們好像還離不了它——在整個西方的《聖經》文化中,要提人類的誕生和原罪,就必須要提到那隻誘惑的蛇;在中國,白蛇傳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古老中國的怪味養生中,也得有個滋補蛇酒。
人和蛇的關係,在整個世界都值得一提。這一期,料爺就和您聊中外蛇文化。
在遠古時代,人們見面常常會問上一句話:「無它乎?」按照《說文解字》的理解,這個「它」要解釋為「蛇」,讀音為「tuō」。意思就是問問對方沒有遭受蛇咬的危險吧!可見古代社會中,人和蛇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弱小的人類面對蛇的時候,一開始是非常渺小的,於是「蛇圖騰」的誕生,就是表現了這種崇拜,這在「三苗」「百越」等古代部落都存在。甚至還有一些氏族部落,乾脆就用「蛇氏」或「響尾蛇氏」來命名。
漢代石刻中的人身蛇尾像
當然,中國人也不僅僅是畏懼蛇,到了漢代,我們已經能夠很智慧的馴化蛇了。漢代百戲中,出現了「弄蛇」的節目,也就是最早的蛇戲。從此,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各朝代的蛇戲都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比如在東漢張衡的《西京賦》中就有描寫:「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水人,就是對馴蛇人的稱呼。在南朝人任昉的《述異記》一書中,還有一條關於「蛇市」的記載,說道:「揚州有蛇市,市人鬻珠玉而雜貨蛟布。」可見這個時候因為戲蛇的成熟,已經出現了專門表演的市場。到了唐代,裴鉶《傳奇鄧甲》一文中記錄了一種民間方士的法術叫做「禁天地蛇術」,茅山道士們可用這種周瑜來召喚和控制蛇,讓蛇聽從自己的指揮,甚至玄乎其玄到「堆之壇上,高丈餘,不知幾萬條耳」。有人在當時的商鋪專門豢養蛇,然後拿到市街上表演,極為受歡迎,收穫了大把銀子。
漢代石刻中的戲蛇場景
如果說漢代人弄蛇,主要是為了娛樂,那後來,逐漸開始衍化為一種更功力和市儈的行為。到了清代,戲蛇的人開始大把大把出現,也記錄了很多關於蛇的趣聞,比如《蛇譜》裡提到有種喚人蛇能聽懂人話,還能說人話,甚至還會唱歌。一些人開始豢養蛇成為了寵物。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蛇人》裡也專門寫道了職業馴蛇人的故事。在《百戲竹枝詞》裡,記載了一種蛇舞,看上去是表演,實則為了「賣藥」。還有專門的一些捕蛇表演,其實目的在於「行乞」。
《聊齋志異》中描寫道士養蛇的場景
西方人繪畫中的中國補蛇人,用於賣藥和行乞。
人與蛇的曖昧關係,不止存在於中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非常流行。這個曖昧的小動物,讓全世界人都有著十足的興趣。
要說愛戲蛇的,一定要提東南亞地區的緬甸。在首都仰光,只要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大街上一定能看到有趣的「蛇技表演」。舞臺很簡單,鋪一塊布就搞定,觀眾就站在四周圍觀。戲蛇人拿著幾條六七尺長的眼鏡蛇開始表演,伴著音樂和當地姑娘們的盛裝歌舞表演,兇猛的蛇也變得柔和起來。他們不咬人,甚至還能和這些姑娘們來個親吻。觀看的人無不被這種緊張刺激卻又神奇的人蛇表演所吸引,演出常常受到熱烈歡迎。
泰國也有類似的戲蛇表演
在印度的德裡地區,專門有一所「玩蛇大學」,可以說裡面教授的都是一些關於蛇的知識和小技巧。比如製造玩蛇的樂器、演奏一些玩蛇的音樂,教你怎麼樣可以激怒蛇然後讓它聽你話的玩蛇舞蹈,教你怎麼和蛇交朋友。其中最好玩的一個知識,是教授學員怎麼能夠讓蛇快速熟睡,而且還是非常兇猛的蛇類,簡直就是對毒蛇進行了催眠!玩蛇的過程中,最基礎的一項知識,是學會和蛇同眠,意思就是馴服蛇之前,要先成為它們的朋友。畢竟在虔誠的印度教徒眼中,蛇並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玩蛇大學的校長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他的玩蛇經驗非常豐富,於是成立了這所特殊的人蛇交流學校。
印度玩蛇大學學員演奏玩蛇樂器
在非洲的奈及利亞專門有種「蛇賽」。這是一場以蛇為運動員的爬行比賽,近百條蛇窸窣向前的場景非常震撼,最後奪冠的是一條時速達到每分鐘二百八十三米的大蟒蛇。在坦尚尼亞地區的蘇庫馬族人中,也有很多專門從事戲蛇的民間藝人,被稱作是「伍椰椰」。他們都是經歷過專門訓練的,有辯蛇、捕蛇的經驗,還會養蛇、給蛇拔牙、配製蛇咬病的藥物等。這些藝人們通過專業學習,出師後就可以去進行專門的表演,而且每個人還會有一個自己的名字,這個名字常常都用一種毒蛇命名。
其實直到現在,戲蛇也是很多國家馬戲團中的經典表演項目。人和蛇的關係,一直到現在都很微妙。從前我們怕蛇,但也一樣馴蛇。如今我們依然怕蛇,不過現代人尋求刺激的心理,讓我們依然願意對玩蛇有興趣。所以在很多旅遊景點,能看到人蛇美輪美奐的表演,近距離和各種兇猛的蛇接觸也不會造成傷害。人們甚至還要把蛇的形象設計在各種首飾中,又美又颯,現代人的蛇圖騰又出現了。
歸根到底,蛇與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交流。在長久的相處中,蛇不斷的載魅又祛魅,已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動物或者玩物,而成為了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