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中國經濟周刊 >> 國內經濟 |
公司:首家民營財團中瑞財團破繭而出 2004年07月19日09:56:44 中國經濟周刊 劉春紅 |
6月16日,首家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在這一天正式掛牌運營,並籤下溫州泰順抽水蓄能電站、溫州鹿城環保汙水處理工程等4個投資合作項目。 中瑞財團的9家發起企業(股東)都是實力雄厚且在各自所屬行業領域處於龍頭地位的民營企業,分別是神力集團、奧康集團、法派集團、國光地產、泰力實業、星際實業、新雅投資、耀華電器和遠洋眼鏡。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認為,從已披露的資料判斷,剛剛誕生的中瑞財團,既不是財務公司—財務公司只為單一企業提供金融支持,也不同於國內泛濫的投資公司—大部分投資公司用別人的錢進行投資,而是具有私募性質的企業間融資平臺,一個較恰當的定義也許是「原始形態的投資銀行機構」。 產業升級之困 實際上,中瑞並不是以「財團」命名的第一家企業。早在1995年,溫州就註冊了一家名為「溫州財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投資公司,但有名無實。中瑞無論在規模,還是聯合方式上都稱得上首開先河。 中瑞的誕生是與近幾年溫州經濟發展走向困頓密不可分的。有數據顯示,儘管2003年溫州的GDP總量達到1220億元,增長14.8%,是溫州6年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增長速度一度落到了浙江省倒數第二的位置。更為尷尬的是,在有些專家學者看來,被奉為經典的「溫州模式」似乎走到了盡頭。 20年的高速發展使溫州積聚了龐大的民間資本,但同時也累積了深層矛盾。有著龐大的收益回流而資源卻匱乏的溫州,營商成本的上升成為必然。目前,溫州的房屋均價已達到7000元/平方米,計程車牌照費高達100萬元/輛,營運三輪車的牌照費也達到60萬元/輛。 營商成本的上升極大地抵消了溫州的低成本優勢,土地、電力等資源的短缺又制約了企業的本地擴張;絕大部分企業均為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研發和技術升級的成本和風險,整體的產業升級成為難以企及的目標。 中瑞財團的9家發起企業身處其中當然也深受其困。中瑞財團董事長、神力集團董事長的鄭勝濤說,溫州本地企業已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局面,在傳統產業、傳統經營模式當中,溫州人都做得非常棒,但現在優勢在迅速喪失。 在這種景況下,溫州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出路。中瑞財團就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我們試圖走出一條新的路來。」鄭勝濤說。 金融雄心 在一份關於「中瑞財團」從事領域的描述中,「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組中的併購和轉股改制」被列為重要部分,並且特別強調了「廣泛集聚和調動中國規模龐大的民間資本」。 中瑞財團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折射出了中國民間資本日益壯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估計,民營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目前約有8000億元民間資本,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民間資本高達25000億元。中瑞財團也明確表示,9家實業企業合組的中瑞財團可在短期內調動至少100億元資金。 「中瑞的未來是搭建一個龐大的金融平臺,金融是我們的一個目標。當然,這需要國家政策、法律的支持,也許要相當一段時間。」中瑞財團新聞發言人王振滔說。同時,從中瑞財團各位股東的表述中,也不難勾勒出中瑞的發展構思:通過打造一個透明的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組成的產業群,最終真正進入金融領域,完成企業王國的建造。 中瑞財團一定意義上是企業間相互融資的平臺,部分行使了金融機構的職能。但它所面臨的尷尬是:在現行體系下,它們沒有也無法向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任何一個法定監管機構進行金融業務準入申報,因而處於無人監管狀態。而且目前中國還沒有關於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規定。雖然已有諸多民營企業成為事實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時控制著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和上市公司,如最為公眾熟知的德隆集團,但不受限制的投資衝動很容易產生金融風險。德隆因融資衝動和投資衝動被隨意釋放而出現資金鍊條出現斷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談及德隆,中瑞財團顯得比較謹慎。「德隆的對外投資、資本運作都值得我們學習」,中瑞副董事長何建國說,「而德隆在短時間內發展得太快,風險太大,何況它是一家公司。金融將是我們主要的工具,我們可能會控制一些上市公司,也包括我們自己的企業上市。不過是以實業為主。」中瑞財團的出現顯示,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一種新的金融形式正在破殼而出。這種來自民間、生長在民營經濟異常肥沃土壤上的花朵,代表的究竟是怎樣一種繁殖能力和生長力量,他在中國金融改革進程中到底具有怎樣的開創意義,佔有怎樣的地位,現在人們還無法評價。但人們相信一點,中瑞財團的出現肯定不是偶然的,也絕對不僅僅是一次地方的實驗。因為,嗅覺敏銳的民資,事實上已經從今年來管理層在金融改革方面諸多意味深長的講話中,感覺到某種變革正在來臨。 制度創新 許多業界專家認為,作為經國家工商總局核准的、中國首家無地域限制、且正式以「財團」命名的股份公司,中瑞財團的成立是溫州民營企業在中國民營企業第三次創業階段創造出的又一新鮮事物。 制度創新是中國民營企業第三次創業浪潮的熱點。中瑞財團此次以均分股本的方式,實現9家股東的平等話語權;高薪外聘職業經理人楊新泉擔任財團總裁,以及組建強大的顧問團和投資專家組等多種行為,被業界看作是民營企業試圖破除原有民企弊端,推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開始向體制瓶頸、管理瓶頸、經營瓶頸突破的標誌性舉動。 作為中國首家民營財團,中瑞從誕生之初就表現出強烈的開拓意願。中瑞財團董事長鄭勝濤說:「我們希望通過財力和智慧的積聚,推動民營企業向更多的投資領域進軍。」中瑞財團現已籤約的4大投資項目,涉及基礎建設和金融領域。 有學者針對「中瑞現象」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民營財團的出現有助於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也有助於規範地下金融活動的同時,但還需要注意其可能會對金融安全帶來影響。業界專家指出,對於中瑞財團這樣的新生事物,政府需要加大對財團和其背後企業的雙重監控和管理,運用金融槓桿進行管理和調控,同時還需加大相關領域的立法工作。 當前,面對政策變數的風險、法律的空白和監管的缺位,雖然我們無法預見中瑞們的未來,但這一源自民間的新事物所顯示出來的強勁前衝力是巨大的。 |
【我要發表評論】 【財經論壇】【一劍封喉】【】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