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做純種貓繁育小20年的經驗來看,應該是不會的。原因是推力以停,現在等待的是最初的引進成本逐漸灘低,直到大家所希望的,和它(價格)回歸到一個繁育者,貓舍,貓場實際付出精力+財力贏得的收益。

嘗試解釋一下看法
舉例說,我渠道的下屬,分頭14年開始組織進口最近一波引進的時候,目的只是開始給中國的市場,集中引進3-4(布偶,金漸層為主,其次無毛及捲毛)個新的品種。實際上布偶也是動用之前十幾年資源,花了1年才轟起來的。當然啟動雖然需要一些人,但是能火起來確實是市場需求,大家的喜歡和布偶這個品種應得的(就像加菲、漸層、波斯、折耳這些06批開始引進的一樣)。
現在據我所知10年以上的團隊,系統性引布偶的動作都停止了,也就是沒有一個單位一年500-1500萬的引進了,所以等待的就是慢慢的最初投入成本的下降,也是貓品質和繁育者被市場和客戶篩選的過程,也是學習和進步,嘗試和退出的過程。
簡單說,布偶是個很好的品種,就像美國短毛(2002年-2004年引進,當時價格維持中貿25000,小貓8000),蘭英短(同期輔助引進品種)加菲(2004年開始),銀漸層英短(2006年開始)等品種一樣的。都是很好的品種,但是暫時價格會較高,原因就是成本還沒下來,沒有人願意比低賣,但是壓力會慢慢上來,逐步回繁育及服務成本。

一個貓種最貴的時候,是剛剛引進中國的時候,尤其有跟風炒作的情況。
2013年以前的真正面對愛寵人群的老從業者應該都知道布偶一直都有,但是不溫不火。2013年因為網絡發展起來,而網友感興趣的可能更多是新奇,因此驅動了布偶、無毛、克尼斯、德文、斷腿等幾個新奇貓種。其中布偶還是比較美的,符合一些零售審美。(在我們做進口的看,是因為有保佑量)
第一批進口的種貓,價格結構一般是2.5萬-10萬,品質較好的看著沒毛病的4-5萬以上。原因是,真正要做的,都希望要好的,而好的在國外也很少,也很貴,進口篩選成本還是很高的。基本上引進商利潤不管賣多少萬,利潤都是5000-10000。
進口浪潮到2016年退潮,兩個主要驅動者退出,他們後進的200多家也推出,原因基本飽和了,這就進入到逐步降低的過程。第一波繁育,4.5萬的後代,最好的其實也可以賣到3-4萬價格一隻,給下家,如此一波波逐步灘低。
其實不僅布偶如此,美短、藍英短、加菲、漸層英短都是這個過程。美短舉例2004年北京李燕引進200多隻種貓,平均成本20000起,因此種貓銷售成本2.5萬左右。後代當時全國市場都是8000+。這個價格由大戶支撐了2-3年,之後崩盤。

20年來,我看到的最像美短的就是布偶,原因銀虎斑繁育是比較穩定的,其實重點色繁育也是比較穩定的,區別是布偶打理更見水平也更麻煩。美短是實體接觸更可愛,布偶則是網絡照片更漂亮。(這個見仁見智,最好兩個品種都養過幾年就可能有相同體驗)。
另外布偶貓的基因非常不可控,品相好的布偶也很少見,即使是賽級貓的後代也有繁育風險,所以真正用心的繁育人會一代代地嘗試改良血線,讓遺傳更加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