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後,氣溫逐漸回升,部分釣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疫情的影響,勸各位釣友還是響應國家號召,自覺、老實的呆在家中。具體實踐不得,但問題還是要研究的,早春鯽魚活性漸漸恢復,攝食慾望高漲。問題的核心是與冬季相比,釣鯽魚不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釣到大鯽魚。本文探討的重點便是早春如何專釣大鯽魚。
早春水情、魚情的基本情況
自然水域的水情、魚情是垂釣技巧、方案選擇的基礎、前提,兩者的基本態勢直接決定垂釣的難易程度,那麼水情、魚情在早春又有哪些變化呢?具體如下。
倒春寒現象突出、水溫易波動:早春素有倒春寒的說法,意思是說早春的氣溫不穩定,易波動。比如連續多日的高氣溫,可能突然就會降溫,就像筆者碼字的今日竟然下起了雪,卻不知立春已有十幾天了。鯽魚與其他魚種相比,如常見的鯉魚、鰱鱅等,屬於耐低溫能力較強的,水溫回升後,活性提升最快,覓食積極性最高。值得注意的是,鯽魚耐低溫不假,但它怕水溫劇烈的波動。鯽魚屬於變溫動物,通過體液調節體溫變化,隨水溫升降而變化,在整個調節的過程中,會調動鯽魚身體器官的配合,消耗大量能力,有強烈的不適感。因此,在有「倒春寒」的早春對鯽魚會有明顯影響,下文將提及。
鯽魚攝食慾望提高:立春之後,釣友能明顯感到陽光輻射的變化,天空也變得明亮。而在水體等人眼無法識別的微生物也「死灰復燃」,煥發生機。鯽魚在冬季攝食量有限,並且為維持必要的新陳代謝、生理功能消耗了大量的儲存能量,此時飢腸轆轆。另外鯽魚在仲春、春末水溫較高的時候,會選擇交配、產仔。各種原因作用,鯽魚感知水溫回升後,會瘋狂覓食,不會猶豫的。
早春如果巧妙的釣大鯽魚
上文提到的早春食物逐漸豐富,以及水溫波動等問題,都會對大小鯽魚的分布、食性等方面產生影響。那麼如何在早春巧釣大鯽魚呢?
首先是鯽魚的餌料。前文提到早春的倒春寒現象突出,個別情況下水溫與冬季無異,整體水溫大約類似初冬。低水溫下的環境下,腥味餌料在水體凸出,而小鯽魚對氣味,特別是腥味濃烈的餌料更感興趣,大鯽魚因自身生長的變化,對腥味敏感度下降不少。垂釣鯽魚豐富的釣友有體會,冬季用鮮腥味的紅蟲釣的鯽魚數量多,但個頭小;而一股淡淡土腥味的蚯蚓釣的鯽魚個頭肥大。前文提到,隨著鯽魚的生長,嗅覺、味覺、攝食器官的完善、成熟,對刺激性強氣味不再偏愛,而穀物類的氣味的敏感度不斷增強,所以如果用商品餌料了適當添加香味餌,乃至果酸。
其次是大鯽魚的棲息水域。其實也就是釣點的選擇,上文提到倒春寒的兩個影響,水溫降低對鯽魚攝食餌料偏好的影響,一個則是對鯽魚棲息水域的影響。與小鯽魚相比,大鯽魚各項器官成熟、完善,對低溫的忍耐力更大些。早春的低水溫,與冬季的低水溫相比,略高一些,恰好作為一個篩選、過濾的界限。選擇連續多日的低溫環境或者在降溫的前一天都會不錯的魚口,此時建議釣深水。據研究,水下3米的位置,大致可作為水溫波動與穩定的分界線,在水深足夠的水域,優先選擇3米以下、水底環境複雜的水域。如果垂釣深度有限,則可考慮在水草處、北風向陽的水域。當然連續多日的高氣溫更佳,特別是氣溫在15℃以上時,此時鯽魚開始遊弋,特別是小鯽魚開始向岸邊水草處聚集,而大鯽魚也會在水草處徘徊,一般在離岸邊距離較遠的水草位置打窩最好。
最後是垂釣時間。早春釣大鯽魚有兩個較好的時間段。第一個是清晨,天微微亮的時候,此時周圍安靜無聲,大鯽魚有趨光的特點,會趁機遊到岸邊覓食,有經驗的釣友起個大早,就是為了這個短暫的好魚情,通常會在太陽將要出來的時候,大鯽魚又遊向了遠水。另一個時間段北方多在9點半以後,水溫逐漸回升,鯽魚的活性提高,此時一般會有好魚情,再結合前文選點、用餌的技巧,釣到大鯽魚的概率明顯增大。
寫在後面
早春垂釣大鯽魚,對早春特有的水情、魚情要有準確的判斷,特別是「倒春寒」這一現象造成的水溫波動,值得留意。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小鯽魚與大鯽魚產生了分化,同時整體水溫的回升,又對小鯽魚、大鯽魚原本在低水溫環境下不明顯的區別,得到放大,餌料選擇也恰好利用了這點。不難看出,從眾多小鯽魚中釣到大鯽魚,都是對水情、魚情恰到好處的利用,不只是釣大鯽魚,其他目標魚也是如此,釣魚本身就是一門科學。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