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視牛為神聖,所以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這些「神牛」在悠閒地遊蕩,車輛行人只能躲著。不過據《金融時報》中文網2月6日報導稱,在印度現總理莫迪領導的人民黨政治腹地印度中央邦農村地區,流浪的牛群已經成為一種威脅:它們糟蹋莊稼,還給牛奶產業造成了嚴重的壓力。
中央邦的農民們向《金融時報》記者抱怨說,流浪的牛群經常糟蹋田地,把一切都毀掉了。而農民頂多只能把牛趕跑,不敢傷害它們。過不多久它們還會回來,繼續大肆「破壞」。
白色的瘤牛,印度牛中的「婆羅門」
從傳統上來說,只有印度土生土長的瘤牛(Zebu)才具有神聖性,它們一般為白色,肩頸初有高聳的肉峰。瘤牛被印度教徒稱為「婆羅門牛」。壯年時幹活,產奶,年老退休了也不會被宰殺。沒有供養能力的農民會把它們放到街上去吃百家飯。而水牛,黃牛等「首陀羅牛」就沒有這麼幸運,年老體衰之後免不了要被「食肉寢皮」,印度的水牛肉甚至還是重要大宗出口貨物,僅2017年上半年,印度就出口了608,750噸水牛肉。
但在2004年,由人民黨控制的中央邦政府下令,禁止屠宰任何種類的牛,這也就意味著以前在淘汰後會被屠宰的水牛,黃牛,黑白花奶牛等等,也都能享受「婆羅門」待遇了。
印度街上的三頭牛:只有最遠處的白牛才完全符合「神牛」的特徵,近處的兩頭牛明顯是與黃牛混血過的,不夠「神聖」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它們的日子就好過,無力「贍養」老牛的農民只能趁著黑夜偷偷把牛遺棄掉,在街上「討生活」的牛數量大增,很多牛餓的瘦骨嶙峋,難免出現糟蹋農民莊稼的事情。為了安置這些牛,當地政府開設了「牛養老院」,農民可以支付500盧比(約49元人民幣)讓自己的老牛安養晚年。但是也有很多農民出不起這筆「巨款」,只能選擇將牛遺棄。
瘦得皮包骨頭的印度瘤牛(資料圖)
已經在中央邦成為現實的問題,將來很有可能擴散到印度的其他地區。2014年起執政的印度總理莫迪主張在全國範圍內強化對牛類屠宰和牛肉銷售的限制。去年(2017年)莫迪政府推出的新法令禁止在活畜市場上交易任何屠宰用的活牛。等於是切斷了牛類屠宰的中間環節。據法新社此前報導,印度北方邦和哈裡亞納邦已經出現了「神牛」盈街而無處安置的窘境,當地政府不得不考慮將監獄改為牛棚以安置流浪牛。
《金融時報》報導視頻截圖:「牛養老院」中的牛
農業專家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了他們的擔憂。印度盧迪亞納公立大學副校長南達認為,禁止屠宰牛的行為會提高養牛成本,造成牛奶產量下降。而在崇尚素食的印度,不算做「葷腥」的奶製品是獲得動物蛋白的重要途徑。隨著印度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對奶製品的需求還在不斷上升。(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