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女性化妝及發展歷程

2021-01-16 路之意

化妝,作為中國女性日常生活習俗,有著久遠的歷史,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內涵,它的盛衰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更替、風尚之變遷。

追溯歷史,徜徉其間,在捧撫山項洞人的礫石串飾之時,你能感到蠻荒時代雄渾屮的一股文明清風』駐足歷代色彩紛呈、工藝精絕的化妝用品之前,你不能不由衷讚嘆先人的智慧。你會從歷代后妃、命婦的服飾制度上看到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也能從漢唐以來「啼妝」、「愁眉」的流行中體味出「陰陽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的封建社會意識。

在古代女性的梳妝中,面容的化妝至關重要。

古人之所以妝點臉面並予以特別注重,因為它處於人體的最上端,作為軀體最重要的部分頭部——引人注目。李笠翁說得明白:

「面為一身之主相人必先相面,人盡知之」。

而且對面部的妝飾不像對肢體的裝飾那樣時會帶來行動和生產勞動(包括家務勞動)中的某種不方便感,或者被衣物所遮蔽。還有,面部的裸露範圍大,五官各具特色,堪供多種妝飾。然而,更重要的則是因為面部是人類情感表現的集中所在,一顰一笑,一嗔怒,無不顯示心靈意念。在情感交流和異性吸引過程中,面部往往成為雙方注目的重點。

另一方面,隨著古代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的轉化,人的審美意識的還在慢慢發展,關於人類自身美的觀念也還步形成並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對於能夠集中顯示一個人精神風採的面部容貌的美自然更為注重了。在情感交流和性選擇的過程中,容貌的美醜好惡在決定成敗得失方面往往起著重要作用,甚至成為關鍵因素。這種情形在男性(特別是富有和擁有權勢者)選擇女性時表露得更明顯。《左傳》有雲: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由於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和社會地位的低下,古代女性相對於男子來說,更多地是作為性對象被加以選擇。在這種狀況下,女子的容顏之美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古人對於女子容貌的美感是令人驚訝的。大約二千七百多年前,人們在描述衛莊公的夫人莊姜時,這樣與道: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手如白茅嫩芽般纖細尖嫩,肌膚像凝脂樣白潤,雪頸柔長如蝤蠐,牙齒瑩潔整齊似瓠籽,額角方正,蛾眉細彎,笑靨生姿,美目盈盈,眼波流轉。毋庸置疑,這裡所描寫的女性的美貌反映出極高的審美格調。

類似的對女性容貌的讚頌,還可以從《詩經》《楚辭》以及漢代的樂府詩歌等詩文中領略得到,有的儘管未作容貌的直接描繪,如《詩經》中的「窈窕淑女」「靜女其姝」,屈原筆下的「女嬃、「宓妃」、「湘夫人」等,仍可以感受到詩句意蘊中對姣好容顏的譽美。至於宋玉賦中的巫山神女,漢樂府民歌《陌上桑》所述的羅浮等等,這些被古人由衷讚嘆的美貌女子,正是古人心目中美女的範本,是男性追求的目標。但天姿秀美如斯輩者究屬罕少。多數的女性只有通過人為的妝點修飾來增益風採,博取異性的好感。而她們自己也在妝點中獲得某種心理滿足。

鉛粉,是古代女性化妝妝的基本材料。

中國婦女化妝的習俗三代已興。鉛粉,是古代女性面部化妝的基本材料。「三代以鉛為粉」墨子認為「禹造粉」,晉人張華則說「紂燒鉛錫作粉」。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提到「鉛丹」和「粉錫」,都說明在商周前後已能製造鉛粉和紅黃色的鉛丹了。以考古資料來說,商代的墓葬中出土的就有鉛齒、鉛爵、鉛觚、鉛戈等器物,西周時製造的鉛戈含鉛量達97.5%,更見證早在商周已掌握了鉛的冶煉技術。

那時冶煉的鉛粉,何以見得就是古代女性的用品呢?

字文土及《妝檯記》寫道:

「舜加女人首飾釵,雜以牙球瑁為之。周文王……傅之鉛粉。」

宋人《事物紀原》亦說:

「周文王時,女人始傅鉛粉」

元人《郷嬛記》載:

「黃帝煉成金丹,鍊金之藥汞紅於赤霞,鉛白於素雪,宮人以汞點唇則唇朱,以鉛傅面則面白。」

這些說法都肯定先秦時代的婦女以鉛粉敷面。而且,《嬛嬛記》還點出那時女性妝點中使用硃砂。又唐李石《續博物志》載:

「三代以則唇朱,以鉛降,塗紫草胭脂,周以紅花為之。或日出於閼氏。」

1976年在河南安陽殿墟婦好墓出土商代武丁時期宮廷貴族婦女的生活用具中,除銅鏡、梳、耳勺、匕等以外,還出現了一套研磨硃砂用的玉石臼、杵以及調色盤樣的物品。臼為白色矽質大理巖質材,內壁呈朱紅色,晶瑩光澤,亮如鏡面,顯系常年累月使用所致。臼的孔周、口面和色盤上均粘有硃砂。這些足以說明我國女性化妝至晚在商代已出現。女性化妝術自其產生後,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完善過程。

一、先秦時期的女性化妝歷程

商、周時化妝似乎還僅限於宮廷婦女,主要是供君主享樂之需。據傳,周穆王

「築中天之臺,簡鄭衛之處子娥蠟庫曼者……粉白黛黑……以滿之」,

說的正是這種情形。春秋戰國之時,化妝已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開來。《戰國策》載張儀赴楚,與楚玊談話時言及

「鄭周之女粉自黛黑立於衢間,見者以為神。」

女子傅粉畫眉後神採煥發,立在大路上,被見者誤認為女神。同樣,《楚辭》中《離騷》《大招》等名篇,以及有名的文學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對女性的化妝都有涉及。加之,適應於妝面映容的需要發展了銅鏡,更促進面妝習俗的興盛。

二、兩漢時期的女性化妝歷程

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化妝習俗得到新的發展。

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婦女均較注重自身的容顏修飾。漢武帝的李夫人「鮮妝帕服」,樂府詩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記述民婦劉蘭芝: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姐含朱丹,纖紆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漢桓帝時大將車梁冀之妻孫壽更以擅長打扮聞名,其儀容妝飾新奇嫵媚,時人多仿效之。當時,已出現了不同的眉式妝樣,如八字眉、遠山眉、慵來妝等。

三、漢代的女性化妝歷程

漢代女性的面部化妝用品已較豐富,宮廷中開始使用貴重的螺子黛,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漆奩中,既有梳、篦、鑷、笄和銅鏡等梳妝用具,也有不少脂、粉、胭脂等面妝材料。時至魏晉南北朝,北方少數民族勢力擴張到中原,戰亂頻仍,由此帶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融會。另外,世風時尚亦經歷了一個由質樸酒脫到綺靡纖麗的轉化。我國女性的化妝技藝在此期間漸趨成熟,呈現多樣化的傾向。在原有的傅粉施朱黛眉的基礎上,出現了額黃、星靨、貼飾花鈿等妝飾方法。北朝民歌《木蘭詩》所說: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江洪的《味歌姬》詩句中

「薄鬢約微黃,輕紅澹鉛臉」

,庾信《鏡賦》

「靨上星稀,黃中月落」

等都可以印證。

脂粉香澤之類的化妝品的製作到魏晉時已臻成熟,工序繁複,產品質量很高,對此,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甚詳。由於脂粉買賣有利可圖,官府開始插手這一行業,出現官民爭利的現象。為此魏中書監劉放曾上奏朝廷稱:

「今官販粉賣胡粉,與百姓爭錐刀之末利,乞宜停之」

四、唐朝的女性化妝變化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一度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對外,繼漢魏以來交通西域的成就以外,廣交四方少數民族,大膽吸收外來思想文化成果,雜糅漢胡蠻夷風俗,形成勃勃生氣。由於統治階級倡導,世態風流少羈,女性在化妝方面追求時髦、祟尚新異之風盛行諸如穿胡服、戴胡帽,「女為胡婦學胡妝」),或者著戎裝、衣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一類的現象屢見不鮮。

經濟的富足和社會相對穩定使唐王朝的統治者志得意滿,沉溺於聲色犬馬,致倡歌舞娛樂。唐明皇常在勤政樓前舉行大會,動輒使教坊樂妓數百人獻演於前,他還時時與楊貴妃宴飲酒酣之際

「使妃子統『宮妓』百餘人,帝統小中貴百餘人,排兩陣於掖庭中,名為風流陣,相互攻鬥,以為笑樂。」

皇室如此此,官員、文士宴遊狎妓更是普遍。且貴族富戶很多私家蓄妓,每逢聚樂,則令陪酒諧談或歌舞助興,還不時要她們侍奉枕席。這些官家或私家的風塵女子進出行動自須濃妝淡抹,著意修飾。在這種風氣和背景下,女性妝飾的發展和變化都很迅速,一旦出現浙奇妝式,即群起仿效,蔚然成風。因此,唐代各時期都流行過「時世妝」。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寫到: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說的是天寶末年的時世妝,到貞元年間,時世妝就變成短眉寬衣了。及憲宗元和時,卻又興起胡人妝式來。

唐代婦女的面妝技藝在承襲前人的基礎上又有極大發展。單從眉式看,玄宗時已有十種之多,僖、昭之時,點唇的方法也有十六七種。且化妝的各種物品至唐也已完備(包括傅粉、染頰、眉黛、點唇、妝靨、額黃、點痣、貼花子)。各種不同的眉、唇式樣,配以高低偏正各型髻鬟,濃淡深淺諸般頰容,再加形形色色的妝靨、額黃和花子等,使其妝容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從面妝材料上看,唐代用以生產胭脂的除紅藍以外,叉有山花、石榴,品類增加。還出現了人工製作的煙墨一類的畫眉用品,改變了以往畫眉只用天然礦物或進材料的歷史。所有這一切證明唐代女性面妝技藝發展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唐宋間女性的形制沒有多大的變化

五代、北宋尚有唐代遺風,婦女眉式多樣,明陶宗儀《說郛》輯錄五代時宮人竇季明創「小山眉」畫法之說。《清異錄》則載:妓者瑩姐畫眉「日作一樣」,可見眉式之多。

唐代世風,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較深,禮教不盛,對婦女的拘束相對較少。宋代理學漸興,統治階級為維護其封建秩序宜揚「去人慾,存天理」對婦女的束縛日趨嚴厲,早在北宋政和年間,官員丁瓘就上書奏稱:

「衣服之禁尤不可緩。今閶閻之卑,娼妓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塗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訓。」

他要求嚴加限制,「令以儀起禮」,不許普通百姓和娼妓這些所謂「卑賤者」的服飾與尊貴者同榮並麗。統治者的這種態度對當時社會的衣飾妝制顯然起著消極的禁錮的作用。

六、宋代的審美觀念較之前代有了變化

凡繪畫詩文力求有「韻」,即用簡易平淡的形式表達綺麗豐腴的實質,從而造成一種回味無窮的效果。這種美學思想反映到女性的服飾容妝上,就發展為尚淡雅,非濃豔的傾向。宋人譏姿容不佳的妓女為「戟子花」。所謂「鼓子花」又名「米囊花」,也即以濃豔著稱的罌粟花。《山樵野語》載詞人張先晚年在杭州時「多為官妓作詞,而不及龍靚」,後者便獻詩道:

「天興群材十樣花,獨分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又王元之被謫齊安郡,見當地「民物荒涼、菅妓(按即官妓)有不佳者」,便作詩感嘆:

「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裡,鼓子花開亦喜歡。」

昔日在都城獵豔青樓,姿容稍遜的女子便不屑於顧,而今謫居山城,自無當目驕矜,面對容貌不佳的官妓也就滿足了。綜上所述,不難想見,在儀容妝飾方面,較之唐代女性的豪爽恣肆、多事濃豔,宋代女性更多地傾向淡雅幽柔之美了。

明清封建末世,對女性的禮教約束更其嚴苛,統治階級竭力提倡「節婦烈女」,宣揚女貞女德,要求女性

「外檢束內靜修」,「行步穩重低首向前」「服飾光鮮,質樸自妍」。

女性舉手投足諸多禁錮,另一方面又承宋元以來崇尚女性小腳之美的劣風,摧殘女性。在此種社會背景下,女性的面飾容妝技藝想要有超越前代的大發展顯然不可能(更何況化妝形制至唐代已基本完備),故而只能在前人的腳印中趨步了。

總結:化妝是一種自我美化的藝術,女性愛美的天性在這裡得到合適的表露。敷粉抹胭、畫眉貼銦、妝靨點唇,涫白柔潤的肌膚,青春姣好的容顏,她們在這裡發現、發展自身的美。化妝是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粉之白、熊之黑、胭之紅、金的輝映、珠的圓潤、玉的輕鳴匯成穠麗、素淡、典雅、靈秀等等多姿多彩的風格。化妝是一曲跳蕩著青春音符的輝煌的生命樂章,它正透過歷史重帷四處迴蕩,清音縷縷,無盡無休…

相關焦點

  •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淺談中國古代妝容的發展歷程
    化妝刷化妝的起源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術,誕生了一種化妝技術叫做「文身」,即用利器將身上劃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再將紅白等顏色塗在傷口處,久而久之身上就形成了帶有顏色的圖案。原始部落文身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從此進入了世襲制朝代,顏面修飾術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象徵,女性化妝技術就此開始發展起來。
  • 長見識|追溯中國女性化妝史,對於美的追求從未停歇
    殷商時期銅鏡的發明恰恰就是為了方便化妝,這加速了化妝習俗的盛行,胭脂也隨之出現。但當時化妝還只局限於宮廷婦女,直到春秋戰國之際,化妝才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風格比較素雅,所以這個時代也被稱為"素妝時代"。秦漢時期(前221年220年)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有了不少提升,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婦女,都會注重自身的容顏儀表。
  • 從裹小腳的出現、發展來看,古代女性貞潔觀的變遷
    這就要從纏足的起源,以及纏足所代表的古代女性的貞潔觀說起。古代女子纏足的起源《宋史·五行志》中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據研究,纏足這種風俗最早發源於北宋後期,興起則是在南宋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可以發現,纏足最早還是源自宋朝的官僚貴族等上層階級。但是也不能完全就此肯定,關於纏足究竟起源於什麼朝代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還有認為起源於隋朝,不過更傾向於宋朝時期。
  • 今天帶大家走近化妝的歷史
    化妝歷史我國化妝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公元前221年)中國婦女的化妝習俗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就已經興起,而我國古代婦女化妝的主要原料是鉛粉。殷商時期,因配合化妝而發明了銅鏡,更加促使化妝習俗的盛行。
  • 她——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女性形象
    過去十多年裡,諸如《明清閨閣繪畫研究》《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這些書相繼出版,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但是假若將議題進一步朝更加寬廣的領域延伸,則必然會牽涉到目前還難以回答的迫切問題。比如,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女性繪畫或者說女性題材藝術的創作者主要是男性還是女性?這些作品是在什麼情境中創作的?這些作品假定的接受對象是誰?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金文、籀文、篆文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金文、籀文、篆文,金文是鑄刻在銅器上的銘文。據地下考古資料證明,我國在夏代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製造在商代達到高峰,到戰國末期才被鐵的冶煉和鐵器的製造所取代。
  • 瓷白勻淨 巧笑嫣然 古代仕女化妝用的那些「瓶瓶罐罐」
    化妝是女性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不論東西方,化妝不僅是女人的天性,還是禮儀的一種體現,是對他人表示禮貌和尊重。        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形象地描寫了秦宮仕女們重梳妝的盛景。
  • 男士可以學化妝、紋繡、美甲美睫嗎?發展前景如何?
    大家好,小編最近看到一個朋友的留言,問男人們能不能學會化妝、美容和美甲,其實男性在這個工作領域的發展前景還是好的。通常小編的信息大多是給女孩的,今天,讓我們為男性分析一下。首先,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不同的審美觀念影響著化妝師、美甲師的重要細節和創造力。
  • 賺錢最多又適合女性發展的10種職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地位也逐漸提升,再也不是古時候的男權時代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早已一去不復返。如今,女性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越來越大,也是職場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那麼,哪些職業相對女性來說更適合呢?
  • 細說中國大陸遊戲產業的發展歷程
    今天呢,小黑為大家帶來一期關於國產遊戲起源和發展的回顧。作為一名中國玩家,在飽受各種國外遊戲的文化輸出之後,都盼望著有自己國家的遊戲產業做大做強,將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中國遊戲產業在這短短2,30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爆發高潮和低谷,在那段最為黑暗的時期甚至全年都見不到一款高質量的國產遊戲。
  •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沒有女廁所?那么女性去哪裡上廁所呢?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廁所的建設以及規劃還是非常有講究的,廁所建的位置如何避開水源汙染,如何避免茅坑散發的臭味進入到生活區等等這些,古人都考慮到了。墨子就有書記載,說士兵在守城時,在城牆上面,沒有50步的距離就會建一個廁所。
  • 25張俄羅斯女性化妝前後對比照,「大媽」和嬌娃只差一個化妝
    瓦迪姆·安德烈耶夫(Vadim Andreev)是一位奇蹟般的化妝師,受到了許多俄羅斯女性客戶的信賴,其中包括Instagram超模娜塔莎·科羅萊娃(Natasha Koroleva)等。安德列夫(Andreev)喜歡在社交媒體上上傳自己的「作品」,並用對比照的形式展現客戶化妝前後的變化,他稱之為「灰姑娘效應」。
  • 2018年中國十大化妝學校排行榜
    第二名:香港蒙妮坦大連美容美髮學院蒙妮坦集團由被譽為「美容教母」之稱的鄭明明女士於1966年創立,在60年代的中國,美容美髮化妝行業剛剛起步,蒙妮坦學院的建立,開創了中國美容美髮化妝教育的先河,填補了美容美髮化妝教育的空白,眾多中國知名化妝師、髮型師均畢業於蒙妮坦,現已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為行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奉獻。
  • 化妝品是現代女孩子必備,氣質的體現,古代女子用什麼化妝品呢?
    古代女子已用什麼化妝品呢?現在化妝品已成為女孩子的日常必備,而且化妝已經衍生為一種禮節。在去重大正式場合的時候,化妝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能提高自己的氣質。化妝不僅僅是女孩子的一種小技能,同時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那麼,我們不禁疑惑,古人要化妝嗎?他們用什麼化妝品化妝呢?
  • 根據出土的古代女性用品,能夠了解到一些,古代女性的生活
    相對男性而言,女性的生活更加的精緻,而且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古代的女性,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或許可以從古代出土的古代女性文物中,了解到古代女性的生活。考古專家們一直都沒有停止,對古代歷史人物的了解,不過在古代,女性的地位都是比較低的,那麼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否也很低劣呢?從出土的一些女性相關的文物,來看一下,他們的日常生活大概是什麼樣子?有這樣一個鳳冠,據說是誥命夫人用的飾品,這種飾品大概在唐宋明清,被女性使用,不過都是一些高官富人,能夠帶的起的。
  • 古代日本有些女性將牙齒染黑,將眉毛剃掉,為何如此特殊的裝扮?
    黑齒,除眉,還要在額頭兩處點上「殿上眉」,古代日本女性這樣的妝容說實在的,很難與中國人的「審美」的美扯上關係,但實際上,日本古代女子這樣的妝容,有一部分就是來自於中華的化妝文化。日本古代女子,只要是化上了「黑齒」,那麼其實就可以叫做「婦女妝」,這和伊斯蘭教的婦女帶上頭巾是一個道理。
  • 中國黃金市場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黃金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短短20年內完成了從跟隨者到超越者的角色轉換,世界黃金協會一直非常重視中國黃金市場。」世界黃金協會中國董事總經理王立新在2020中國國際貴金屬產業大會上致辭時作上述表示。當今的黃金市場可分為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性市場,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物。
  • 從中國古代的「蛇圖騰」談起,追溯「白蛇傳」故事的形成和發展
    導語:中華文明擁有五千年歷史,長久以來,在勞動人民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民間文學和文化,其中以「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最為經典,這四個傳說被譽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百年來持續在民間傳播,經久不衰。
  • 國內人造草坪行業的發展歷程
    因為我們所上的學校有的操場就會用到這個人造草坪,小區綠化會用到人造草坪,看電視足球賽中外運動員奔跑的場地也都是人造草坪造鋪裝的,那麼近期國內人造草坪行業發展的情形又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看以下介紹。   就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從國外引進人造草坪用於鋪設運動的場地,開啟了運動人造草坪在國內的推廣使用歷程。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且不談是否奢侈,從飲食的角度,確實促進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