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弟子規》謹之五 老鄉們,看完這篇文章,估計你會發現以前你走路、站立都是錯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表哥,感謝大家的支持。
表哥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深深熱愛農村,渴望所有的農村老鄉都能家庭和睦、事業有成,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受人尊重,不再被人嘲諷。窮也好、富也好,理想不能少;苦也罷、累也罷,一身正氣莫放下。但是,這都需要從自我修身開始做起,正如《大學》所講:『欲齊其家,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最注重的是「禮」,我們只有自己把祖宗留下的智慧認真學習,「身修」才能「齊家」,家齊才能事業有成、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人人有「禮」,整個社會將是一片美好景象。我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怎樣站、怎樣才算是有站相有坐相呢?
我們來看看《弟子規》這幾句: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走路的時候不要慌張,要從容不迫地走,站立的時候不能歪歪扭扭,要站端正;作揖的時候,腰要彎成圓圈,叩拜的時候,要恭恭敬敬。進門的時候不要把腳踩在門檻上;不要一條腿著地斜靠在牆上;不要坐在那裡兩條腿叉開;不要站著或坐著時抖動大腿。
今天不同古代,「叩拜」與『作揖』現在基本是用不著的,但是,與尊長交談、行禮、問好的時候要心存敬意。我們不是講「人要注重內在,不要在乎外表嗎?」但是,一個人的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行動是相同的,內心慌亂才會走路慌張;心不敬才會站立不正。一個人內在的思想、性情則會通過行動不自然地址表現出來。所以,修身,需要由內向外,要真正做到內心恭敬、從容、豁達,如果只是做表面功夫,那叫演戲。
春秋時期,單襄公是相人高手,公元前574年,幾個小諸侯國會盟,單襄公看到晉厲公走路眼睛望遠不望近,走路心不在焉,腳抬得很高,就斷定他必有災禍,果然,他後來死於國內大夫發起的內亂。所以,人,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敬畏之心,謹言慎行,不可高傲無禮。接下來的四個「勿」,是聖賢對小輩嚴厲地告誡。
勿踐閾。古代門檻較高,主要是防水防老鼠等作用。今天,農村有些家庭也有門檻,這個門檻是絕對不可以踩的,這是不莊重的。
勿跛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顛著靠在牆上,是什麼一種畫面?就像現在這個時候,有些人會斜靠在牆上曬太陽,給人一種懶散、沒有上進心的感覺。假如是一個女性的話,是不是顯得輕浮無禮?所以,一個內心從容堅定,氣宇軒昂的人是不可能這樣站立的。
勿箕踞。古人坐是席地而坐,也就是跪坐,坐下像簸箕一樣岔開雙腿是非常沒禮貌的,尤其是女性。今天我們坐凳子、沙發也是一樣的,應合雙腿併攏,女性則側偏一點才好。現在許多人特別喜歡選擇安逸,著名的『葛優躺』代表了很多這樣的人,懶散隨意似坐非坐的樣子,又或者歪歪扭扭伸頭縮腦,這都是極不尊重別人的表現。
勿搖髀。不論是坐著還是站著,抖動大腿都是漫不經心的表現。我就見過這樣的一個老闆,不論是與客戶還是下屬交流的時候,癱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並抖動著大腿,傳達給別人一種吊兒郎當、不重視他人的感覺,極沒有禮貌。這樣的人事業能做好嗎?不言而喻。
各位朋友們,現在你是否發現以前你走路、站立都是錯的呢?關於生活中修身的細節,先賢還有那些教誨呢?請下次接著與表哥繼續討論《弟子規》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