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午,常州作家高建新和老伴一起,帶著6歲的孫子欣欣,回到常州家中,完成了他們有些無奈又充滿歡樂的「海南83日遊」。
之所以在海南呆那麼久,一方面是疫情所「困」——機票難買,曾經四次被推遲或取消航班;一方面也是「自主選擇」——小孫子的寒假連春假,時間充足,沒必要冒著風險匆匆趕回常州。
欣欣的態度,從開始時的無所謂,到後來的想家,再到如今的樂不思蜀。到家了,欣欣還在念叨:「原本這會兒該去海邊撿貝殼了。」
宅在家裡
祖孫開窗看海找樂子
1月20日晚,高建新一家到了位於海南西北部的臨高縣,距離瓊州海峽不遠。
1月25日,海南省宣布疫情一級響應,他們被告知賓館或民宿只出不進。好在他們家去年買了套海景房,與大海就隔了10多米遠。
不過,這套房基本是空的,只能連夜網購桌椅、書架、拖把等各類用品。
逛景也難以實現,因為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出入不便。
好在海景房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看海景。那些日子,祖孫倆每天「宅」在家中,趴在窗臺上看海。
看海、畫畫、玩樂高……一開始,欣欣的日子過得並不無聊,每天都樂呵呵的。
高建新不想讓孫子瞎玩,祖孫倆商量出一個作息時間:上午9點起床,讀10多分鐘英語,學20分鐘數學。午飯後午睡到下午3點,起來學語文、上網課。表現好的話,兩天可以上網刷部電影。其他時間想玩什麼都可以。
快一個月下來,欣欣帶來的小學課本幾乎被翻爛,他自學了拼音,能看注音版的唐詩三百首和安徒生童話了。
可是,宅家的日子一長,欣欣開始心煩:想常州、想爸媽,想幼兒園、想同學、想外婆,時不時吵著要回常州。
海邊拾貝
小孫子收藏了近千枚貝殼
2月26日,海南的一級響應變成了三級響應,疫情形勢好轉,管控不那麼嚴了。高建新隔兩天就帶欣欣去小區的兒童遊樂場。
此時,像他家一樣被「困」的,還有近百戶人家,分別來自江蘇、吉林、河南、貴州、四川、重慶、浙江、上海等地,絕大多數都是帶著小孩來過冬的。
南方的春天來得更早,高建新將目光投向了暖風習習的大海。每天下午四五點鐘,他都會趁傍晚退潮後,帶欣欣去海邊散步,走上三五公裡長的沙灘。欣欣常會喊來小夥伴一起堆沙堡。
原來,海中的貝殼有上千種,不光大小形態各異,就算同品種的貝殼花紋也是不同的。欣欣知道後,抄起家裡炒菜用的鍋鏟就衝向了沙灘。
暴露在沙灘上的貝殼質量一般,品相好的都是陷在沙裡的。欣欣小心地用鍋鏟挖出貝殼,放到海水裡洗乾淨,再當寶貝一樣收進袋子裡。
幾天功夫,欣欣就從沙灘撿了兩三百個貝殼,最多的一次收穫五六十個。大的有小籠包大,小的只有一元硬幣大。
有時,祖孫三人還會喊上有車的朋友,去海鮮店裡挑選漂亮的貝殼。
就這樣連買帶挖,欣欣已經收藏了900多個貝殼,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200多種。
欣欣最大的快樂就是躺在窗邊的地毯上,隨手從擺滿一地的貝殼裡拿起一個,蹺著「二郎腿」,拿在手裡仔細把玩,再讓爺爺幫著辨別是哪個品種。
到了4月初,欣欣的「貝殼熱」有些退了,在高建新的「誘惑」下,欣欣又迷上了海魚:海裡有多少魚?常見的有哪些?沒看過的有多少?
這些問題刺激著欣欣不停往當地漁民聚集處跑,就連他們補魚網都能看半天。
欣欣有個心願,要把所有收藏的貝殼全部運回家。
高建新無條件支持,還打算回家後把貝殼做一番整理,到欣欣的幼兒園去辦個小展覽,把海的歡樂帶給所有的小夥伴。
筆耕不輟
祖父寫詩拍照樂不疲
在這個悠長的假期裡,身為作家,高建新也是筆耕不輟。
凡是他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只要觸發了靈感,他都會立即記錄下來。
他前後創作了16首格律詩,描寫了當地的景致和祖孫一家的所見所聞。他還在海南繼續創作未完成的長篇小說。
4月8日,高建新終於訂到了4月11日返常的機票。11日凌晨兩點他們就起床,凌晨4點前趕到海口美蘭機場。欣欣一路都悶悶不樂的,高建新向孫子承諾:有機會一定再來!
回到常州的高建新很感慨:今年這樣的春節度假,可能以後都不會再有了。這趟旅程中充滿了堅守、快樂、發現和陪伴,是祖孫倆共有的一段難得的美好記憶。
來源:常州晚報
全媒體記者:舒翼
編輯:王珊秦雯
轉載請註明來源:常州晚報(微信號:czwb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