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創文章,首發於百家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當下的快節奏生活讓許多人試圖從網絡視頻中尋求解壓,萌寵與「花樣作死」是其中的兩大主題,特別是「會玩」的外國人經常腦洞大開,做出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為此網友們還得出了「難怪外國人口少」的結論,那些天馬行空的做法失敗了就是「傻X集錦」,可要是成功了,就瞬間變成「高能時刻」。
「漂流」並不稀罕,國內許多景點早就設置了此吸金項目,但無論號稱再怎樣驚險刺激,跟一位來自英國的「大神」比起來終歸是小打小鬧。這位小夥前幾年做了一個大膽嘗試,他將自己塞進一個巨大的密閉球中,計劃著從英國出發,「隨波逐流」通過英吉利海峽,直至抵達法國海岸。
要想實現這個瘋狂的計劃,食物、水等日常補給和充足的氧氣供應顯然必不可少,同時,為辨別和控制方向,指南針亦不可或缺。一切準備就緒,小夥踏上了未知徵程,整個過程簡短潔說,雖萬幸沒有遇到風暴等惡劣天氣,但漂流過程中的缺氧還是令他暈暈乎乎吃足了苦頭。最終結局還是不錯的,在備受煎熬與顛簸後,小夥成功靠岸,只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岸地點並非原定的法國而成了鄰國荷蘭,給這趟常人看來十分盲目的旅行畫上了一個句號。
探索精神固然可嘉,但當然不提倡將這種異想天開付諸實踐,人類想長期水中生活明顯困難重重,儘管英國小夥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但不盡如人意的效果給出了明確答案。不過自然界中還真有一種動物的水下生活是在「氣泡」中進行,它們將自己包裹在「球」裡,而不是像其它水生動物那樣直接與水接觸。這項本領使得它們成為同類中的特立獨行者,數萬同類雖棲息環境天差地別,但終歸是在陸地之上,有的在雨林,有的在荒漠,唯獨這種動物愣是把自己活成了水中生物,它們就是目前世界發現的唯一一種定居於水下的蜘蛛——水蛛。
水蛛的個頭很小,一般只有1釐米上下,雄性略大些,可以長到1.5釐米,這就決定了它們的獵物只能是魚苗、蝌蚪或者昆蟲幼蟲等。我國有句老話叫「水至清則無魚」,出人意料的是,別看水蛛是不起眼的小蟲子,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只有水體乾淨、具有流動性且水生植物豐富的區域才有可能成為落腳之處。
假如水體蒸發嚴重、過度取水或發生水源汙染,那麼對水蛛的打擊會是致命性的,這也正是為什麼儘管從範圍上看水蛛分布於亞歐多處地帶,其中就包括我國,但在一些北方省份,例如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它們的身影在野外並不常見,一方面是北方沙漠化帶來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就是當地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讓水蛛難以容身。
作為蜘蛛家族的一員,雖然水蛛「不走尋常路」過上了天天泡在水裡的日子,卻並不妨礙在水生植物周邊「紡紗織網」,只是不同於那些陸地同胞,水蛛織網不為了捕獵而是打造屬於自己的豪華單間。既然是住的地方,顯然不可能是平面狀,水蛛織成的網由於其內儲存了大量氣泡,使得有了空間層次,外觀看上去更像是一顆水球。
氣泡的產生不是伴隨織網的進行天然而成,是水蛛自身作為運輸載體從水面上「背回來」填充進去的,它們的防水絨毛會在水面上附著許多氣泡,隨後想方設法將氣泡注入網巢內。氣泡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氧氣供應,不間斷的呼吸必然會使氧氣濃度不斷下降,神奇的是,當降到一定程度即氣泡氧氣含量低於周邊水體,那麼溶於水中的氧氣便會自動補充進來,仿佛是具備自主呼吸功能一般。儘管這樣,也不意味著水蛛可以一勞永逸待在水下,呼吸消耗的氧氣明顯要快於補充速度,特別是在發生運動時,故而水蛛浮上水面為下一次水下生活做充氧準備是遲早的事。
最後,由於水蛛會以魚苗為食,因此有些水質清澈的經濟魚類養殖區還需提防這些看上去無關緊要的小蜘蛛,極短的發育周期是讓養殖戶防不勝防的重要原因。水蛛的發育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隨著周圍氣溫的升高,發育周期可以快速縮減,以我國為例,當北方地區氣溫較低時,從受精卵到成蟲再到產下自己的後代,水蛛可能需要60天時間,但到了炎熱的南方,整個過程僅需15天便可完成,毫無疑問,對養殖戶來說,定期消滅水蛛成了一項躲不掉的工作。
之所以需要定期進行,有兩方面原因,第一,使用殺蟲藥的過程中,那些殘存下來的個體其抗藥性亦隨之增強,即便產品更新換代也很難做到一次性趕盡殺絕,難以避免變成一場矛與盾相爭的拉鋸戰;第二,水蛛有「養生」的習慣,當發現環境質量下降,水蛛會進入類似休眠的狀態,在此之前,它們置身於一個孢囊,最大作用就是可以極大消弱殺蟲劑的毒害,在藥劑揮發期間,水蛛只是安然睡了一覺,只待水體恢復便也從夢中甦醒,繼續該幹嘛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