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避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不順之事,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對待它們。
本文中,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凱薩琳A.桑德森介紹了來自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世界頂尖大學在心理學、神經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前沿研究,給予我們改變消極思維的6個方法,幫助我們從日常的小事中享受幸福。
作者:凱薩琳A.桑德森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接受負面情緒,然後繼續前進
有消極想法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自己的消極感到自責,有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那些會為自己消極情緒而自責的人,抑鬱和焦慮程度更高,相應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更低。這仿佛就像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讓我們不斷沉溺在負面感受中。
所以,如果平時你經常會有這些想法,就要注意了:
1.我會告訴自己我不應該有某種感受
2.我會判斷自己的想法是好是壞
3.我會告訴自己我不應該有某種想法
4.我認為我的一些情緒是不好或不恰當的,我不應該有這些情緒
5.當我有不合邏輯的想法時,我會否定自己
下次如果發現自己在反覆地斟酌與朋友的爭執、工作中的困難,或者有「我好孤單」或者「我的工作進展不順利」的想法時,我們不妨試著承認自己真實的感受,接受它,然後繼續前進。
02
跟快樂的人做朋友
快樂就像流感一樣,是可以互相傳染的。你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和消極的人在一起會讓你的心情變得更糟。
有研究表明,被許多快樂的人包圍的人,幸福感會隨時間增加。舉例來說:
如果一個人在家附近1英裡以內有一個快樂的朋友,他的幸福感會增加25%。即使家不住在附近1英裡,擁有一個快樂的朋友會為你增加15%的快樂,而當一個朋友的朋友是一個快樂的人時(即使你的朋友並不快樂)也能為你增加近10%的快樂。
雖然我們不能把消極的人完全從生活中剔除,尤其當這些人是至親、鄰居或同事時,但是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多花時間與那些讓自己心情好的人在一起。這個方法對於那些不是天生就積極正面的人(比如我)來說尤其重要。
03
避免比較
與別人攀比或許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必須不斷達到別人設置的標準會給我們帶來壓力,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更不滿。
尤其是現在社交媒體這麼發達,我們每天都習慣於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曬出來」,也被別人的精緻生活、功名成就所困擾,不知不覺就鑽進了與別人比較的死胡同,忘了從自己身上尋找快樂。
西方經典中有一句名言:「誰是富者?滿足於自己的命運的人。」我們可以通過實踐來學習把重點放在讓我們心情更好而不是更糟的比較上。
比如我們常說的「予人為樂,與己而樂」,義工們更健康、幸福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志願活動經歷改變了他們所進行的比較的本質。
04
表達感激
有研究指出,處於「感激條件」下的人感到比以前快樂了25%,他們對未來更加樂觀,對生活更加滿意,甚至睡得更好,疾病症狀也更少。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制定一個計劃來增加生活中的感激之情:
首先,列出此刻你在生活中要感激的事情,而不是在退休後、中獎後或買了新房子後你會感激的事情。
然後,制定一個能讓自己定期表達感謝的計劃。比如每天睡覺前或起床後寫一篇感謝日記,開啟一個每天晚上跟家人輪流說一件感謝事項的家庭傳統,或者每月給某個人發一封表達感謝的電子郵件等等。
05
找到你的意義
沒有證據表明那些上過名牌大學或從事高收入行業的人會有更大的幸福感。那麼,什麼能預測幸福呢?
答案是,在你的工作、社區、家庭中做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有實證數據也證明了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來獲得幸福的重要性。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公共服務律師與傳統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相比,相同工作時長下收入反而更低,但公共服務律師日常積極情緒和幸福感會更高。為什麼?
導致巨大差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那些從事公共服務事業的人從工作中獲得了幫助他人的機會、個人意義和樂趣。
我們社會中不斷的比較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讓我們以為幸福在於追求外在的目標,包括物質、地位和威望。但真正的幸福其實在於追求內在目標,即注重個人成長並以有意義的方式與他人聯結。
06
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樂趣
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樂趣,會給我們帶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困境上,而是通過類似以下的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出去走走,欣賞大自然的美:新鮮的草的氣味、花朵的顏色、鳥兒的歌唱聲。
與一位好朋友聯繫:給他寫封信,打個電話,一起喝杯咖啡,聊聊近況。
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讀一本小說,看電視或電影,清理衣櫃。
用你感覺舒適的方式鍛鍊:上瑜伽課、慢跑、深呼吸、伸展肌肉。
無論你在經歷什麼,每天都要設法找到一些好事情。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能增加幸福感。
關於作者:凱薩琳A.桑德森,阿默斯特學院的曼威爾家庭生命科學教授,研究考察人格和社會變量如何影響健康相關行為、如何發展說服性信息和進行幹預措施來防止不健康行為,以及關係滿意度的預測因素。曾被被《普林斯頓評論》評為美國前300名教授之一。
本文為「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首發,摘編自《反消極:積極思維成就蓬勃人生 》,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取得授權。
END
∞文章來源:管理的常識∞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