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事,在祀與戎」被伊朗帶火,我們祖先到底在告誡什麼?

2021-01-16 每天讀詩詞

清明時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緬懷先人、祭祀掃墓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節卻比以往要沉重,這一天江河嗚咽,山川失色,我們中華兒女14億人,一起沉痛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在除了我們國人為逝去的生命哀悼的同時,伊朗駐華使館也在微博發文,並降半旗致哀,其中最打動我們國人的是伊朗駐華使館的微博正文,在文章中,伊朗使館竟然引用了我們平時都很難見到的經典著作《左傳》中的一句古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在下方評論中引起我們國人很多感慨和感動,他們真的太用心了。

伊朗駐華使館微博截圖

那麼說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在中國古代那麼重視祭祀,這其中包含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呢?

其實最近在一次採訪中,一位臺灣同胞說得很好,他說,我們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化中,對生命是極其敬畏的,「人命關天」的思想深入我們骨髓,悲天憫人,對個體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我們民族延續的基礎。其實祭祀本身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一種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和虔誠之心。

古代祭祀圖

一、追根溯源「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語境

我們先走進這部經典《左轉》吧,在《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

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子受脤於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這一個片段,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由來。文章中的意思就是:幾大諸侯國要進攻秦國,在此之前,進行了一次祭祀,在祭祀社神的時候,成肅公在接受祭肉的時候,漫不經心不恭敬。劉康公看到了,就告誡了成肅公一番。

劉康公認為先人們制定禮儀,祭祀社神就是為了維護天命,遵守這些禮儀就能得福,敗壞這些禮儀就會取禍的道理。同時他說國家的大事,是祭祀和軍事。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事之前有受祭肉之禮,這都是和神交往時的大節。所以他認為,在祭祀之時懶散不恭,就是丟棄天命,會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左傳》書影

我們中國的禮制,形成與夏商時期,最早在周朝形成正統,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周禮》。《周禮》作為儒家經典,是中華傳統禮制最經典和全面的記載,對後世兩千年影響深遠。而在禮制中,「禮」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就是指「事神致福」,其實就是祭祀。可見祭祀這件事情在中國傳統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大到皇宮貴族和文武百官封禪,小至平民百姓家族祭祀,都被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左傳》中,劉康公才如此責怪成肅公。

古代祭祀場景

二、中國祖先為什麼那麼重視祭祀呢?

除了這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外,其實在《禮記》中還有一句「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由此可見,祭祀是中國傳統禮制中最重要的部分。為什麼我們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其實說直白一點,祭祀就是我們祖先與神靈的溝通,對神靈的討好和收買。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都知道,我們先民是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來,而那時候我們先民一切都是依賴於大自然的,從狩獵的獵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風雨雷電,那時候大自然對於人類是極其神秘的,酷暑嚴寒和瘟疫都會導致大量先民死去,所以那時候人們恐懼和敬畏這片天地星辰。

先民對天地的祭祀

對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懼,促使我們先民去探索自然,因此出現了伏羲畫卦,直至經歷周文王、孔子等演義為《周易》,《周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流傳最久的經典書籍,是中國最傳統哲學和智慧的體現,裡面重點闡述了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除了像《周易》一樣去探索大自然,我們先民一直對大自然保持著敬畏心理,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氣」,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靈魂,並且仍在人間遊蕩,作祟於生者。

所以古人特別敬畏自然和萬物,對於死者更是敬畏有加,這便有了「死者為大」的說法。這一點是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有了這種敬畏之心,先民便找到了祭祀這種方式,並藉此與天地神靈進行溝通,祈求護佑。所以祭祀這件事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家族的事!而大規模的祭祀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形成。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對死者、對個體生命的敬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世世代代的流傳,所以說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悲天憫人」、敬畏自然、死者為大的傳統思想就是祭祀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延伸。奈何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們以為科技可以戰勝一切,旱災可以人工降雨,鹽鹼地可以土地改良,氣候不適合可以大棚種植如此等等使得人們衝昏了頭腦,以為可以徵服自然,但全球氣候變暖、地震海嘯、洪水颱風、瘟疫疾病這些大自然的威力絕非科技可以改變。失去對自然、對萬物生靈的敬畏,遲早會受到自然懲罰。

祭孔場景

三、我們中國的祭祀文化有哪些呢?

我們都知道泰山在中國是一種精神的象徵,甚至對國外而言,泰山都是中華的象徵,為什麼泰山在中國文化中如此重要呢?其實就是和祭祀有關。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很多皇帝,從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六位皇帝,十次封禪泰山。那麼「封禪」是什麼意思?其實「封」指的是祭天,「禪」是祭地。在中國,祭祀的對象有三種:天神、地衹、人鬼。而天神、地衹只能天子祭祀,所以「封禪」在歷史上是最高的祭祀禮儀。

當然「封禪」一直以來都有非議,有人認為勞民傷財,是皇帝和百官好大喜功的表現,而有的認為這是對天地萬物的敬重,必須要進行的,對於國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這裡暫且不論「封禪」的是與非了。不如細說下祭祀禮儀的分類吧:

泰山封禪圖

祭天

祭天對於古代歷朝歷代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歷代帝王,不管是勤政愛民還是荒淫無道,在祭天禮儀上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祭天的時候天子會率領群臣虔誠焚香,禱告國泰民安,基業千秋。

據史料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年冬至,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的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後人稱之為「郊祀」。後來到了唐宋時期,祭天禮儀,慢慢被少數民族的國家接受,他們紛紛效仿漢人習俗,也會選出特定的日子對天地進行隆重的祭拜,以求天地護佑。而到了清朝時,滿清皇族也自然的接受了我們漢人習俗,並且還擴大了祭天的範圍,除了會在傳統的重大節日進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壇祭天,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徵等。

北京天壇

祭地

祭天和祭地一般同時進行,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裡面,天地孕育萬物,作為生活在天地中間的人類,必須敬重天地,因為不管是在《周易》還是在其他經典史料中都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周易》六十四卦中更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為基礎展開的。

地衹有穀神、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灶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靈,除了天子祭天祭地,之外,在民間也有百官祭祀山川之神,百姓祭祀灶神的傳統。當然香火最旺的要屬土地神和灶神了,直至今日我們都會在過年時祭祀灶神。

除此之外,我們國家歷朝歷代都重視土地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佑護五穀豐登。於是,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合稱為「社稷」。祭祀社稷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因而後來用「社稷」來指稱國家。

帝王祭祀場景

祭祖

祭祖這一習俗不僅僅像祭天那樣屬於天子和百官的禮儀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會祭拜自己祖先。而且這一習俗在氏族社會就出現了。古人認為死者是有靈魂的,死後祖先的靈魂還會庇佑後世,保佑子孫後代昌盛,所以在過年、清明節氣、先祖祭日都會以家庭甚至家族為單位進行祭拜。這一習俗在周朝也已經形成正統,而且衍生出宗族祠堂、族譜等產物,這也是中國人家族觀念的重要載體,而慶幸的是,這一習俗至今仍然保留了下來。

中國傳統祠堂

祭孔

祭孔的習俗,側面反映了我們中國人另外一個優秀的特質,那就是尊師重道。而祭孔作為紀念先師孔子的禮儀也已經有兩千年歷史了。到目前,孔廟的規格是與帝王規格相同的。在古建築中都有體現,古代房屋能使用黃瓦紅牆就只有孔廟和皇宮了。而且漢高祖劉邦也開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可惜的是建國後,祭孔的習俗逐漸被忘卻,甚至祭孔的日子很少有人記起,但在臺灣、日本、韓國甚至新加坡每年都有祭孔儀式。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我們也逐漸重視這一儀式,在嶽麓書院每年9月28日會有祭孔活動。

嶽麓書院祭孔場景圖

四、從我們祖先祭祀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禮制中的祭祀也好,現如今的集體默哀也好,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這不僅僅是一項繁文縟節,而是我們對大自然和天地萬物的一種敬畏之心,對先祖的一種懷念之情!

武漢江漢關前,一位女孩默哀

祭祀天地方知自然敬畏,祭祀祖先方知根從何來。如今對天地山川的祭祀禮儀基本沒有了,科技也在飛速進步,如果沒有祭拜天地的提醒,或許我們人類將忘卻自然的力量。慶幸如今時代還有集體默哀的形式,這不僅僅是一種儀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對逝去同胞、對自然災害的敬畏。08年四川地震我們默哀,今年新冠疫情我們默哀,這兩次全國集體默哀都有自然的力量有關,知敬畏方知約束,方知可為與不可為。

4月4日對疫情中犧牲烈士和逝去同胞的默

清明節和祭祀祖先的傳統至今仍保留了下來,我們中國人的家族情懷很大部分就是靠這種來維繫的。逢年過節,一個家族的總要聚在一起商量祭拜先祖的事宜,祖先祭日總要回家掃墓祭拜,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獨有的。若是沒有了對先祖的祭拜,家族也就散了,家國家國,家族散了,對家國山河的團結也就漸漸淡化了。遠起歷代外族的對華夏的入侵,近至對這次疫情的戰役,可以明顯看出我們中華兒女的團結是其他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所以尋根問祖、緬懷祖先、激勵後人,不忘根源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力量的重要源泉。

祭拜祖先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左傳》裡的警言,其實在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自始至終就沒有變過。

文章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章參考資料:《左傳》、《周禮》、《禮記》、《周易》、《史記》、《百科知識》期刊等

相關焦點

  • 詩詞裡過大年|過年到底過什麼?老祖宗看重「祀與戎」
    肆類於上帝,祀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輯五瑞。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除夜》(唐)曹松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好理解,近乎於現在的軍事,是保存自身和保衛勝利成果的方式。
  • 《詩經》之《清廟》,為頌詩之始,寫人對祖先的祭祀與懷念
    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戰爭與祭祀並列,足見在他們心目中,祭祀與戰爭同樣為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祭祀尤為他們對祖先的懷念。《清廟》對祖先的功德給他們帶來今天的幸福以志不忘,這又是對倫理方面的另一補充。頌詩的出現,是把倫理學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都以詩歌的形式描寫出來了,其意義是很玄遠的。從整個《詩經》來看,則是把人的生前死後各種情況都寫到了。
  • 伊朗的祖先有多牛?先後滅掉了三大文明古國,成就了波斯帝國!
    最近,伊朗成為了全世界的熱門話題。但是,很少人知道伊朗的祖先更牛,曾經滅掉了三大文明古國,成就了波斯帝國!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好戰者就是伊朗的祖先----雅利安人。
  • 別人的夢裡有天下,虢公醜夢見的神明卻讓他失了國家!
    自數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人對鬼神就充滿敬畏,殷商人對鬼神和祖先的祭祀傳統傳承到周人時代就是所謂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活動明顯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當然還有更多的鬼神,傳達的可不都是什麼好預兆。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一位諸侯,曾經也祭祀過丹朱,結局就不是如何的好。 這位諸侯是虢國的末代君主虢公醜,當時人對這位君主的評價也不好。「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說的就是虢公醜,虢公醜的臣子舟之僑則說虢公醜「無德而祿」,還獨自背離虢國跑到了晉國去當大夫。
  • 你是什么姓氏?這個姓氏的人「祖先」有可能不是中國人?
    安這個姓氏有一部分是從秦始皇時期命名的,是中國本土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外來的,那就是古代的伊朗人了。也就是說這個姓氏的人「祖先」有可能不是中國人?那有的小夥伴也會問伊朗人不好好在自己的本土生活,不遠萬裡跑到中國幹什麼。
  • 波斯還是伊朗?波斯帝國大事紀年表
    希臘人將第一個伊朗人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稱為「波斯亞」(Persseya),即波斯,不過伊朗人會將他們的家園稱為「伊勒安」(Eire-An)或者「伊朗」(Ir-An),即「雅利安人的土地」。最初的伊朗人概念,是包含米底人、波斯人和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北伊朗語族使用者(塞種人/斯基泰人和薩爾馬提亞人)在內的眾多族群的大家庭。伊朗或波斯從最開始就是多語言、多民族和多信仰的國家。
  • 同是穆斯林,為何伊朗與阿拉伯國家格格不入?派別影響巨大!
    然而伊朗在中東地區卻沒有什麼關係上好的盟友,顯得較為孤單。再加上伊朗國家身邊還有美國的「小弟」存在,整個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就顯得更加孤立無援了。伊朗在中東地區建立已久,從1979年建國以來伊朗在中東地區也算是一個霸主般的存在,但是伊朗同其他中東國家的關係並不友好,反而幾乎沒有什麼來往,除此之外,伊朗和以色列還經常爆發戰鬥。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鳥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答案是——恐龍。早在1.6億年前,最早的鳥類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印象中,恐龍可是個大傢伙,龐大的阿根廷龍身長可達40米,它的一截腿骨就有2.5米高,把它的大腿骨豎直放在家裡,差不多就能夠到房頂啦。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鳥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答案是——恐龍。早在1.6億年前,最早的鳥類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印象中,恐龍可是個大傢伙,龐大的阿根廷龍身長可達40米,它的一截腿骨就有2.5米高,把它的大腿骨豎直放在家裡,差不多就能夠到房頂啦。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
  • 如果伊朗和以色列決一死戰,到底誰能贏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國家來說,長期的爭鬥和矛盾,終究有爆發的 一天,最終也會走向戰爭,只是遲早的問題。所以尤其是那些世仇的國家,其實那是非常危險的,最典型就是伊朗和以色列,那是死磕了40年了,到現在依舊是難解難分。而且兩國的對抗和死磕越來越激烈。為此,很多人不免要問了,如果未來伊朗以色列決一死戰,到底誰能贏呢?你絕對想不到。
  • 我們的祖先真的是非洲人嗎?
    按照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我們可以通過Y染色體來追蹤男性的最近共同祖先,通過線粒體DNA來追蹤女性的最近共同祖先。按照這個觀點,中國人的祖先和其他國家的人的祖先都是同一個祖先,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智人。那這個看法就真的那么正確嗎?何為祖先?與人類單一起源說不同的是人類多地起源說,這個理論認為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單獨起源的。隨著這些年人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這個理論已經逐漸被人拋棄。不過,學者們在研究人類起源時,就發現很多問題並不是有絕對的答案。
  • 伊朗和巴勒斯坦:阿曼會成為下一個與以色列達成正常化協議的國家嗎?
    阿曼有自己的中東和平願景《以色列時報》評論稱,許多人認為阿曼是「另一個可能很快宣布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國家」,但《阿拉伯周報》猜測,阿曼蘇丹國已經在「為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做準備」,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鑑於伊朗與阿曼的長期關係,德黑蘭將如何應對馬斯喀特決定與特拉維夫和解的決定。
  • 英國學者:中國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生物會滅絕,國家會消亡,而某些文明卻可以長存。一個擁有強大生命力與自我繁殖能力的文明,勢必與時間共進,並影響深遠。 什麼樣的文明,可與時間抗衡與共?
  • 伊朗球迷衝中國人豎中指挑釁 伊朗足球到底還是輸了
    國足和伊朗比賽之前,很多人對這支球隊,以及其背後的國家,還是心存神秘感,以及尊敬感。畢竟是傳說中的波斯古國,傳說中的熱情好客。但是當中國隊抵達德黑蘭的一刻起,我們就知道,過去的印象,都是錯的!
  • 甲骨文《祀》釋義
    甲骨文「祀」是「巳」和「示」組合而成「祀」是將「新生嬰孩」成獻給「神」並請求庇佑。甲骨文「祀」篆體「祀」表示兩手甲骨文「祀」篆文「祀」則將抱嬰兒的兩手省略。「祀」的意思就是「向神獻祭以求庇佑」,也被廣泛引申為一切祭拜的禮儀,如祭祀。臺灣民間的「三朝"禮,是在母親產後的第三日,由祖母抱著嬰兒去向神獻祭以求庇佑的一種習俗。
  • 伊朗順利出兵敘利亞,是怎麼做到的?為何美國和歐洲國家沒有阻止
    ,美國及歐洲國家對於伊朗出兵敘利亞是一直都不同意的,但他們卻從來沒有攔截過。 其實,這主要是伊朗人家出兵有方,美國與歐洲國家想要對其進行幹涉,可能苦於找不到理由吧?我們先看人家伊朗是如何向敘利亞發兵的。
  • 科學網—誰是我們的祖先?
    ■王鵬 誰是我們的祖先?這個問題取決於「我們」是誰。如果「我們」指的是現存的14億中國人,那麼離我們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是從黃帝、炎帝到秦始皇的某個人(或某群人)。這個答案似乎並不出人意料,可它是怎麼得出的呢?
  • 山海鏡花龍煌祀打牛攻略分享
    山海鏡花龍煌祀打牛攻略分享 2020-05-09 10:55 作者:我遊網 來源:本站整理 瀏覽:472
  • 人類的祖先到底是誰?科學家在美人魚時,到底發現了什麼?
    進化論疑點重重,為什麼有科學家說,人類的祖先和美人魚有關!人們對于美人魚這種生物的幻想絲毫不低於對於外星人的尋找。大多數人最早接觸美人魚這個生物,應該是安徒生童話當中的故事海的女兒,這個童話故事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完美,它的結局是一場悲劇,美人魚最終跳進了大海,化成了一堆泡沫,在現代的很多影視作品當中都有對于美人魚的美好描寫,這也賦予了人們尋找美人魚的美好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