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緬懷先人、祭祀掃墓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節卻比以往要沉重,這一天江河嗚咽,山川失色,我們中華兒女14億人,一起沉痛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在除了我們國人為逝去的生命哀悼的同時,伊朗駐華使館也在微博發文,並降半旗致哀,其中最打動我們國人的是伊朗駐華使館的微博正文,在文章中,伊朗使館竟然引用了我們平時都很難見到的經典著作《左傳》中的一句古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在下方評論中引起我們國人很多感慨和感動,他們真的太用心了。
那麼說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在中國古代那麼重視祭祀,這其中包含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呢?
其實最近在一次採訪中,一位臺灣同胞說得很好,他說,我們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化中,對生命是極其敬畏的,「人命關天」的思想深入我們骨髓,悲天憫人,對個體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我們民族延續的基礎。其實祭祀本身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一種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和虔誠之心。
一、追根溯源「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語境
我們先走進這部經典《左轉》吧,在《左傳》「成公十三年」記載:
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秦。成子受脤於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這一個片段,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由來。文章中的意思就是:幾大諸侯國要進攻秦國,在此之前,進行了一次祭祀,在祭祀社神的時候,成肅公在接受祭肉的時候,漫不經心不恭敬。劉康公看到了,就告誡了成肅公一番。
劉康公認為先人們制定禮儀,祭祀社神就是為了維護天命,遵守這些禮儀就能得福,敗壞這些禮儀就會取禍的道理。同時他說國家的大事,是祭祀和軍事。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事之前有受祭肉之禮,這都是和神交往時的大節。所以他認為,在祭祀之時懶散不恭,就是丟棄天命,會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我們中國的禮制,形成與夏商時期,最早在周朝形成正統,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周禮》。《周禮》作為儒家經典,是中華傳統禮制最經典和全面的記載,對後世兩千年影響深遠。而在禮制中,「禮」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就是指「事神致福」,其實就是祭祀。可見祭祀這件事情在中國傳統生活中是多麼重要。大到皇宮貴族和文武百官封禪,小至平民百姓家族祭祀,都被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左傳》中,劉康公才如此責怪成肅公。
二、中國祖先為什麼那麼重視祭祀呢?
除了這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外,其實在《禮記》中還有一句「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由此可見,祭祀是中國傳統禮制中最重要的部分。為什麼我們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其實說直白一點,祭祀就是我們祖先與神靈的溝通,對神靈的討好和收買。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都知道,我們先民是從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來,而那時候我們先民一切都是依賴於大自然的,從狩獵的獵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風雨雷電,那時候大自然對於人類是極其神秘的,酷暑嚴寒和瘟疫都會導致大量先民死去,所以那時候人們恐懼和敬畏這片天地星辰。
對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懼,促使我們先民去探索自然,因此出現了伏羲畫卦,直至經歷周文王、孔子等演義為《周易》,《周易》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流傳最久的經典書籍,是中國最傳統哲學和智慧的體現,裡面重點闡述了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除了像《周易》一樣去探索大自然,我們先民一直對大自然保持著敬畏心理,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氣」,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靈魂,並且仍在人間遊蕩,作祟於生者。
所以古人特別敬畏自然和萬物,對於死者更是敬畏有加,這便有了「死者為大」的說法。這一點是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有了這種敬畏之心,先民便找到了祭祀這種方式,並藉此與天地神靈進行溝通,祈求護佑。所以祭祀這件事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家族的事!而大規模的祭祀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形成。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對死者、對個體生命的敬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世世代代的流傳,所以說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悲天憫人」、敬畏自然、死者為大的傳統思想就是祭祀給我們生活和思想的延伸。奈何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們以為科技可以戰勝一切,旱災可以人工降雨,鹽鹼地可以土地改良,氣候不適合可以大棚種植如此等等使得人們衝昏了頭腦,以為可以徵服自然,但全球氣候變暖、地震海嘯、洪水颱風、瘟疫疾病這些大自然的威力絕非科技可以改變。失去對自然、對萬物生靈的敬畏,遲早會受到自然懲罰。
三、我們中國的祭祀文化有哪些呢?
我們都知道泰山在中國是一種精神的象徵,甚至對國外而言,泰山都是中華的象徵,為什麼泰山在中國文化中如此重要呢?其實就是和祭祀有關。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很多皇帝,從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六位皇帝,十次封禪泰山。那麼「封禪」是什麼意思?其實「封」指的是祭天,「禪」是祭地。在中國,祭祀的對象有三種:天神、地衹、人鬼。而天神、地衹只能天子祭祀,所以「封禪」在歷史上是最高的祭祀禮儀。
當然「封禪」一直以來都有非議,有人認為勞民傷財,是皇帝和百官好大喜功的表現,而有的認為這是對天地萬物的敬重,必須要進行的,對於國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這裡暫且不論「封禪」的是與非了。不如細說下祭祀禮儀的分類吧:
祭天
祭天對於古代歷朝歷代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歷代帝王,不管是勤政愛民還是荒淫無道,在祭天禮儀上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祭天的時候天子會率領群臣虔誠焚香,禱告國泰民安,基業千秋。
據史料記載,中國早在周朝時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祭天儀式。每年冬至,周天子都要在國都南郊的圜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後人稱之為「郊祀」。後來到了唐宋時期,祭天禮儀,慢慢被少數民族的國家接受,他們紛紛效仿漢人習俗,也會選出特定的日子對天地進行隆重的祭拜,以求天地護佑。而到了清朝時,滿清皇族也自然的接受了我們漢人習俗,並且還擴大了祭天的範圍,除了會在傳統的重大節日進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壇祭天,如皇帝登基、冊立太子、冊立皇后、皇帝出徵等。
祭地
祭天和祭地一般同時進行,因為在中國傳統觀念裡面,天地孕育萬物,作為生活在天地中間的人類,必須敬重天地,因為不管是在《周易》還是在其他經典史料中都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周易》六十四卦中更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為基礎展開的。
地衹有穀神、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灶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靈,除了天子祭天祭地,之外,在民間也有百官祭祀山川之神,百姓祭祀灶神的傳統。當然香火最旺的要屬土地神和灶神了,直至今日我們都會在過年時祭祀灶神。
除此之外,我們國家歷朝歷代都重視土地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佑護五穀豐登。於是,祭祀「土神」、「穀神」的地方合稱為「社稷」。祭祀社稷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因而後來用「社稷」來指稱國家。
祭祖
祭祖這一習俗不僅僅像祭天那樣屬於天子和百官的禮儀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會祭拜自己祖先。而且這一習俗在氏族社會就出現了。古人認為死者是有靈魂的,死後祖先的靈魂還會庇佑後世,保佑子孫後代昌盛,所以在過年、清明節氣、先祖祭日都會以家庭甚至家族為單位進行祭拜。這一習俗在周朝也已經形成正統,而且衍生出宗族祠堂、族譜等產物,這也是中國人家族觀念的重要載體,而慶幸的是,這一習俗至今仍然保留了下來。
祭孔
祭孔的習俗,側面反映了我們中國人另外一個優秀的特質,那就是尊師重道。而祭孔作為紀念先師孔子的禮儀也已經有兩千年歷史了。到目前,孔廟的規格是與帝王規格相同的。在古建築中都有體現,古代房屋能使用黃瓦紅牆就只有孔廟和皇宮了。而且漢高祖劉邦也開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可惜的是建國後,祭孔的習俗逐漸被忘卻,甚至祭孔的日子很少有人記起,但在臺灣、日本、韓國甚至新加坡每年都有祭孔儀式。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我們也逐漸重視這一儀式,在嶽麓書院每年9月28日會有祭孔活動。
四、從我們祖先祭祀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禮制中的祭祀也好,現如今的集體默哀也好,都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這不僅僅是一項繁文縟節,而是我們對大自然和天地萬物的一種敬畏之心,對先祖的一種懷念之情!
祭祀天地方知自然敬畏,祭祀祖先方知根從何來。如今對天地山川的祭祀禮儀基本沒有了,科技也在飛速進步,如果沒有祭拜天地的提醒,或許我們人類將忘卻自然的力量。慶幸如今時代還有集體默哀的形式,這不僅僅是一種儀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對逝去同胞、對自然災害的敬畏。08年四川地震我們默哀,今年新冠疫情我們默哀,這兩次全國集體默哀都有自然的力量有關,知敬畏方知約束,方知可為與不可為。
清明節和祭祀祖先的傳統至今仍保留了下來,我們中國人的家族情懷很大部分就是靠這種來維繫的。逢年過節,一個家族的總要聚在一起商量祭拜先祖的事宜,祖先祭日總要回家掃墓祭拜,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獨有的。若是沒有了對先祖的祭拜,家族也就散了,家國家國,家族散了,對家國山河的團結也就漸漸淡化了。遠起歷代外族的對華夏的入侵,近至對這次疫情的戰役,可以明顯看出我們中華兒女的團結是其他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所以尋根問祖、緬懷祖先、激勵後人,不忘根源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力量的重要源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左傳》裡的警言,其實在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史中,自始至終就沒有變過。
文章為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章參考資料:《左傳》、《周禮》、《禮記》、《周易》、《史記》、《百科知識》期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