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翻飛,碎紙輕落,幾剪刀下去,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豬佩奇」就出現在眾人眼前,引得孩子們爭相參與體驗。這是昨天下午,2019年「非遺在社區」全市成果交流會上徐匯區楓林街道「上海剪紙」展示的情景。傳統豬年春節將至,傳承人們剪出許多隻「佩奇」送給孩子們,既喜慶應景,又富有新意。
圖說:小朋友對「佩奇」愛不釋手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
孫繼海是「上海剪紙」徐匯區代表性傳承人,師承剪紙大師林曦明。年輕時他曾當過教師,多年來,他一直以剪紙體驗課和講座的形式,在各大中小學、社區文化中心、機關、樓宇、軍營等傳授剪紙,受到學員們的歡迎。
「要讓現代的年輕人自願傳承剪紙藝術,就必須與時俱進。」孫繼海說。2016年,他受邀來到黃浦區淮海路街道參與「白領午間課堂」的非遺普及項目,在午休的兩個小時內開展剪紙體驗課。他因地制宜地設計了許多主題內容。七夕的時候,他為學員們設計了一幅現代版的「牛郎織女圖」:在淮海路街景的背景中,一對青年男女坐在長凳上恩愛相擁,令不少人第一次覺得剪紙藝術就在自己身邊。「剪紙不僅是剪著玩,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情人節』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主題。」當課程走進一家與上海迪士尼樂園相關的企業時,孫繼海靈機一動,就帶著員工們剪起了米老鼠。當在另一家皮包公司時,他就讓大家先剪出皮包的形狀,隨後在「包」上設計花紋。看著自己工作中的標誌形象在手中紙片上漸漸展現出來,許多學員也紛紛愛上了剪紙。
圖說:課堂上大家完成的豬年剪紙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
孫繼海老師的課不僅根據時間地點變化,還會根據學員因材施教。在老年人較多的課上,他就一邊剪,一邊講,和老人們一同回憶上海剪紙的前世今生。「不少老人家都記得小時候上海剪紙的紅火,他們說,那時會剪紙的人比比皆是。這麼一想,很多人就更樂於來傳承這門技藝了。」而親子課程中,孫繼海就會簡化介紹內容,挑一些簡單易上手的雙喜、蝴蝶等圖案,讓孩子們第一堂課便能收穫自己的作品,在動手中培養興趣。
圖說:小朋友對剪紙課十分感興趣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
「以前非遺普及的工作叫『進社區』,而現在則是『在社區』了。」孫繼海對於上海市非遺普及的成效有著切身的體會。剛開始從事剪紙傳承工作時,他總是隔三差五才能收到社區邀請,去開一堂講座。而如今,由於非遺普及力度的加大,不少街道、樓宇都會定期開展活動,孫繼海就成了許多基層單位的「老朋友」。「在某空軍部隊教剪紙時,我安排了每周一次的課程,共持續了一年半。每周我去,值班的戰士都認得我,連門口的大狼狗都不對著我叫了,仿佛我也成了部隊的一員。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後來我去參加大世界春節剪紙表演時,不少社區居民竟都能認出我。上海剪紙如今是真的『在社區』了。」(本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