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的80後和90後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到夏天的夜晚全家人都會出動「摸節流龜」,節溜龜學名叫金蟬,還有有些地區叫爬叉、知了猴等,那時候的農村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非常的熱鬧,「摸節溜龜」成為不少朋友兒時難忘的記憶。
農村兒童和節溜龜的趣事
我們很多人聽說過一句話:「出淤泥而不染」,這個詞多數來形容荷花,不過我覺得這個詞用來形容節溜龜也沒有錯,節溜龜在地下蟄伏几年,一朝破土而出,蛻去外殼終於蛻變成了金蟬,華麗的外表下僅僅只有短短2月的壽命。
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抓節溜龜是童年時光最快樂的日子,那時候農村的樹林比較多,村子周圍到處是果樹林,樹上的節溜龜多不勝數,一棵山楂樹上可以抓到10多個知了猴也十分正常。
節溜龜是農村一道非常普通的菜餚,抓來的知了猴洗淨晾乾然後放在熱油中炸幹撒上鹽就是一道美食,大人小孩都愛吃。那時候在農村沒有冰箱,吃不了的知了猴還會放鹽煮熟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晾乾,無論什麼時候吃都可以。
那時候的農村很少有電視,白天大人們都下地幹活去了,而小孩子們則聚在一起粘知了,雖然現在看起來方法很笨拙,但是卻給我們兒時帶來了很多樂趣。
首先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和麵筋「也許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很難懂,但是對於那時候的我們來說信手拈來,先把面和好,然後把面放在水中搓洗,一直搓洗到不再洗出白水,這樣粘知了的麵筋就做好了。
然後選擇粘知了的工具,因為知了一般都在很高的大樹上,因此我們很多人都會選擇長竹竿、高粱杆,有時候會用一些細長的小樹,也許很多小夥伴會問為什麼不用魚竿呢?話說那時候的農村根本就沒有魚竿這個東西,我們釣魚也都是使用竹竿。
話說,粘知了可是一個技術活,筆者小時候可是一個粘知了高手,曾經一個小時粘了200多個。在炎熱的中午,知了拼命地叫著,那時候的知了「最老實」,我們只需要將麵筋纏到竹竿的一端,小心翼翼將帶有麵筋的一頭靠近知了,然後一個猝不及防捅上去,知了就會被牢牢地站在竹竿上。
為什麼現在的知了聲越來越少了呢?
現在無論在城市中,還是回到我們從小生活的農村中,每到夏天我們都很難聽到蟬鳴的聲音,即使能聽到也是稀稀疏疏的幾聲,究竟是生命原因讓蟬鳴聲音越來越少了呢?老農道出了實情。
樹木的過度砍伐
回到我曾經生活的農村,我發現山上很多幾十年的大樹被砍掉了,大山承包給了開發商,原來家裡的果園也被強制砍殺回歸了耕地,原來夏天滿上遍野的樹林,現在變成了一塊塊耕地,這讓在地下還沒有成型的知了猴就此夭折,因為知了猴是依靠吸收大樹的樹根的水分成長,樹木的過度砍伐將直接造成節溜龜的減少。
過度的捕殺
俗話說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小時候捉知了猴只是為了自己吃,如今知了猴成為了酒店餐桌上一道名菜,知了猴的身價開始暴漲,於是人們開始以各種方法捕抓知了猴,在樹上纏膠帶,強光手電筒的誕生讓知了猴無處遁形。
節溜龜會不會滅絕?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很多人在擔心節溜龜會不會滅絕,其實這樣問題我也考慮了很久,現在每年都會有直升機對林區進行打藥,大量知了和樹枝上的知了卵被殺死,這也將導致節溜龜的數量極具下降,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節溜龜將只能成為我們永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