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從新年到如今的元宵節已過,因為新冠肺炎,大夥多半還宅在家裡。人在屋,心向野,就讓我們在這段特別的日子裡足不出戶地看一看海南島上那些可愛的「圓鴞(xiāo)」們,一起來雲觀鳥,雲吸貓吧。
在觀鳥圈裡有句話叫做「一雞勝三鳥」,其實我覺得把它改為「一鴞(xiāo)勝三鳥」也很合適,因為貓頭鷹不但有「滅鼠能手」的人設,其外表也特別軟萌,並且不像雉類那麼怕人,可以穩穩噹噹的站著讓你觀賞。
在野外與貓頭鷹的奇妙相遇是很多觀鳥人永生難忘的的記憶。如果你不相信,就看看下面這隻被救助的慄鴞「小草」能不能把你萌化。不過萌歸萌,所有的貓頭鷹在我國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家可別想著在家裡養它們哦。
貓頭鷹的學名叫做「鴞(xiāo)」,屬於夜行性猛禽。在分類學上,鴞是指鴞形目的鳥類,包括倉鴞科和鴟鴞科。倉鴞科在海南有3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的明顯的心形臉盤,有點像猴子的臉,因此被稱做「猴面鷹」;鴟鴞科在海南共記錄到12種,它們的體型和外表比較多樣。海南的貓頭鷹種類請看下表:
倉鴞
倉鴞是2019年才發表的海南鳥類新成員。近幾年在三亞及樂東有關倉鴞的救助記錄超過10次,倉鴞多是在人居環境周圍的地面停息時被人發現。從救助記錄判斷,海南島南部存在穩定的倉鴞活動種群,應為留鳥。
人們原來認為倉鴞在中國只分布在雲南西南部邊境地區,但近年陸續在廣西、廣東南部和海南島發現,這有可能是因為倉鴞的分布範圍在擴張,也有可能是以前人們忽略的倉鴞的存在,把倉鴞當做了草鴞。因為它們兩長得太像了,在野外觀察的識別特徵主要是倉鴞的臉盤和胸部的顏色較白。
倉鴞 盧剛攝
草鴞
大部分貓頭鷹都愛在洞穴中做窩繁殖,但草鴞獨闢蹊徑,它們喜歡在草叢中繁育。每年清明節前後,經常會有好心人「救助」在草地上發現「被遺棄」的小草鴞。其實,當你在草地上發現草鴞幼鳥時,只管遠遠地避開就對了,因為那裡正是它們的家。當人們走開後,受驚躲起來的親鳥就會回來繼續照看小鳥。
草鴞在海南島為留鳥,廣為分布於沿海臺地,近年的記錄多來自海口周邊地區,主要為救助的記錄。
被救助的草鴞 李波 供圖
躲在草叢中的草鴞幼鳥 李波供圖
慄鴞
慄鴞比倉鴞和草鴞的個頭要小一圈,識別特徵是亮慄色的背部。慄鴞為留鳥,在我國只分布在海南島和滇桂邊境地區。在海南的3種倉鴞科貓頭鷹中,慄鴞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
它們不但見於鸚哥嶺、霸王嶺等中南部山區的原始森林中,也可見於海口和文昌的鄉村裡,並且會在村旁的小樹林裡繁殖。
慄鴞 盧剛攝
黃嘴角鴞
黃嘴角鴞是體型嬌小的貓頭鷹,識別特徵為黃色的嘴,在海南只見於中南部山區的天然林中。它們白天會安靜的站在林下灌木層的小樹枝上休息,晚上發出獨特的雙音節鳴叫「嗚、嗚——嗚、嗚——嗚、嗚——」,很容易識別。
雖然白天很難碰到它們,但晚上經常能聽到它們的鳴叫聲,是海南山區裡「只聞其聲,難見其形」的萌物。
黃嘴角鴞 盧剛攝
領角鴞
領角鴞是海南最常見,分布最廣泛的貓頭鷹,從城市到鄉村,從農地到森林裡都可以找到它們靈動的身影,聽到它們幽怨鳴叫聲。因為它們「嗚——嗚——嗚——」的徹夜不停叫聲,頗為悽慘滲人,常被認為是不祥的「招魂鳥」。
其實鳴叫聲只是領角鴞之間聯絡溝通的「語言」,跟招魂毫無關係,實在不該背負此惡名。領角鴞以鼠類為食,是名副其實的滅鼠能手,對農業生產很有幫助。
領角鴞 張和平攝
褐林鴞
褐林鴞是一種大中型的貓頭鷹,褐色的頭上有兩個很卡通的白色大眼圈,讓人過目不忘。褐林鴞是海南的大中型貓頭鷹中比較容易看到的一種,在中部山區有不少目擊和救助的記錄,甚至在會出現在低海拔的臺地上。
被救助的褐林鴞 盧剛攝
斑頭鵂鶹
如果說領角鴞是海南最常見的貓頭鷹,那斑頭鵂鶹就是第二常見的了。它們除了會出現在天然林裡,還會不時出現在村邊的人工林裡,甚至在海口金牛嶺公園也有記錄。斑頭鵂鶹除了那圓滾滾的外形很有識別度以外,它那像燒開水一般「咕嚕咕嚕咕嚕」的鳴叫聲也很好分辨。
盧剛攝
領鵂鶹
領鵂鶹的外形與斑頭鵂鶹相仿,只是個頭更小一些,體長只有16釐米,是海南最小的貓頭鷹。它跟斑頭鵂鶹的主要區別是後腦勺上長了一對像眼睛一樣的色斑。也許是因為領鵂鶹太過弱小,因此需要後腦勺上長多一雙假眼來迷惑天敵和獵物。領鵂鶹的分布範圍比斑頭鵂鶹要窄很多,更加依賴於成熟的森林。
領鵂鶹的正臉和「後臉」(假眼) 陳慶攝
正在吃螳螂的領鵂鶹 盧剛攝
北鷹鴞
前面介紹的幾種貓頭鷹都是海南島的留鳥,北鷹鴞可不一樣,它屬於候鳥,通常在春秋兩個過境季節會出現在海南,近幾年在海口白沙門公園也有記錄。鷹鴞顧名思義是長得像老鷹一般的貓頭鷹,所以它們的身材也是貓頭鷹中的一股清流,一改矮胖圓潤之風,走高挑清秀的路線,很具識別度。
北鷹鴞 馮爾輝 攝
除了以上幾種,海南島上還有一些近年來罕有記錄的貓頭鷹,它們是紅角鴞、雕鴞、林雕鴞、褐漁鴞、鷹鴞和短耳鴞。如果各位鳥友有這些貓頭鷹在海南的觀測記錄和影像資料,麻煩跟我聯繫,讓我們一起來完善海南鳥類記錄資料庫。
感謝海南觀鳥會李飛提供鳥類記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