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海龜垃圾堆產卵視頻拍攝者:海漂垃圾一年比一年多難清除

2021-01-10 澎湃新聞

近日,網上熱傳一段海龜趴在垃圾堆裡產卵的視頻,其背後日趨惡化的海洋生態環境警醒世人。

1月22日晚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聯繫到了視頻拍攝者,研究陸蟹生態的臺灣學者劉烘昌博士。

他向澎湃新聞講述了拍攝這段視頻背後的故事。劉烘昌在回復的郵件中稱,視頻拍攝於去年的聖誕節,地點是聖誕島,這是位於一座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島。

看看新聞 圖

2017年12月25日晚間,劉烘昌一行六人來到格烈達海灘觀看海龜產卵,意外發現並記錄了上述一幕。隨後,他將拍攝的視頻提供給了臺灣公共電視臺紀錄片節目「我們的島」。視頻也引來了BBC的關注,希望可以在其EARTH頻道播放,以起到宣傳保護自然的作用。

劉烘昌說,將視頻提供給臺灣公共電視臺和BBC這樣的公共媒體,目的是希望有更多人自我反思,反思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破壞,身體力行,挺身出來保護自然環境。

注射針筒、釣魚用的浮標、塑料玩具、空的瓦斯鋼瓶等等,這些海洋垃圾究竟帶來怎樣的威脅?

劉烘昌告訴澎湃新聞,廢棄的流刺網會造成海洋魚類的死亡、海龜等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袋嚴重至死。當然,人類可能最終飽嘗自己種下的惡果,「除了影響海洋生物的健康之外,這些垃圾最後也會通過自然生態體系的食物鏈進入到所有生物的體內,包括我們人類」。

因此,他呼籲人類除不亂丟垃圾之外,還要妥善處理陸地上的垃圾,並努力清除海洋中已有的垃圾。

據劉烘昌講,目前,住在聖誕島的居民已自發去格烈達海灘清除垃圾,澳洲本土人也組成志願團,準確前往島上協助清理垃圾。

拍攝到那一幕心情很低落

劉烘昌,研究陸蟹生態的臺灣學者。2012年,他辭去了臺灣靜宜大學的工作。自2013年始,他每年都要去與臺灣島相距萬裡的聖誕島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陸蟹研究。聖誕島是位於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島,其東邊的格烈達海灘是他研究的主要樣區。

2017年12月25日,聖誕節,聖誕島全島放假。當日晚上八點五十分左右,劉烘昌帶著同在聖誕島上工作的五名臺灣年輕人前往格烈達海灘觀看海龜。

九點四十五分,劉烘昌一行六人抵達格烈達海灘。他們先是看到五隻小海龜,其中四隻已至死亡邊緣,同行的年輕人拍照後將五隻小海龜放歸大海。

「大概十一點左右,我聽到異樣的聲音,我用紅燈手電筒檢查周圍發現海灘的南邊有一隻海龜正在上岸。隨後,我們繼續開燈等待,準備等海龜挖好產卵洞穴,開始生蛋時再去觀察。」劉烘昌向澎湃新聞描述了當時發現母海龜的情景。

時間已過一個半小時,十二點三十分,劉烘昌等六人仍沒有聽到海龜挖掘的聲音。他們等不及了,遂前往挖洞處探個究竟,令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一隻碩大的海龜竟在垃圾堆裡奮力掙扎,那是一頭綠海龜,在海龜家族中是大塊頭,屬瀕危物種。成堆的垃圾影響了海龜挖掘洞穴的進度,劉烘昌說,看到這一幕,他心情很低落,「拍攝完也沒有成就感」。

他將成堆的垃圾比作是百貨公司,應有盡有,以塑料垃圾居多。「空奶瓶、各種拖鞋、打火機最多,也包括注射針筒和針頭、釣魚用的浮標、塑料玩具、空的瓦斯鋼瓶」。

拍攝了一兩分鐘後,劉烘昌把隨行的年輕人送回住處。他不放心,又隻身返回格烈達海灘,那時已是第二天的兩點二十分左右。

此時,母海龜已完成產卵,正在挖沙掩埋其產卵洞穴,並用鰭狀的橈足撥沙掩飾其產卵的位置。劉烘昌拍攝這一場景直至三點四十分才離開。

他說,那時潮水已低,產卵完的母海龜應該回不了大海,因為格烈達海灘低潮線處是礁巖的基質,退潮時會露出水面,海龜無法爬行通過,必須等到潮水淹沒巖礁到一定深度,海龜才能夠遊回大海,那個時候也就天亮了。

1月12日,劉烘昌拍攝的視頻在臺灣公共電視臺紀錄片節目「我們的島」中播放,隨即引發熱議。BBC-EARTH頻道也聯繫到劉烘昌。劉烘昌授權EARTH播放了這段視頻。BBC平臺影響力巨大,截至目前,這段視頻已被轉發超過10萬次。

面對如此之高的關注度,劉烘昌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有這麼多人觀看視頻並分享,說明大家都很關心這件事。「因為大多數人待在都市叢林中,不了解自然野外中實際發生的事情。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海龜在垃圾堆中產卵的困難艱辛及小海龜爬不出來的畫面當然會很難過。」

小海龜在垃圾堆裡爬行的畫面是劉烘昌在前年拍攝的,據他回憶,當時一共救助了90多隻小海龜。劉烘昌當時將這段視頻提供給了聖誕島國家公園的人,希望他們注意垃圾引發的問題。

海灘上的垃圾一年比一年多

格烈達海灘的垃圾問題由來已久,劉烘昌坦言,其實拍攝到那一幕既低落也不意外,「我早就知道海龜在垃圾堆裡產卵」。

劉烘昌告訴澎湃新聞,聖誕島是個人煙稀少的島嶼,大部分海岸是海涯,格烈達海灘因為是東邊最內凹處的沙灘,所以匯集了大量的海漂垃圾。

格烈達海灘因距離島上居民區還有一段距離,並非是他們會常前往活動的海灘,所以,島民其實並不了解格烈達海灘的現狀。他說,這些垃圾並非聖誕島居民隨意丟棄的。雖然當地人到海灘遊玩時也常常主動清理,但還是清理不完。

遠離人類居住地的格烈達海灘成為劉烘昌研究陸蟹的主要樣區,為了陸蟹的生態,也為了讓團隊工作的地點舒適宜人,他的團隊在2013年和2014年先後兩次將所有的海灘垃圾清除完畢。

但他們發現,垃圾是清理不完的。「一年比一年多,到2015年以後,憑我們的能力只能清除部分垃圾。再到2016年,我都是自己一人到聖誕島上進行陸蟹研究,當然更沒有能力清除完垃圾」,面對成堆的垃圾,劉烘昌顯得很無奈。

既然不是島民丟棄的垃圾,那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的垃圾從何而來?

劉烘昌表示,海洋垃圾並不全是人類隨手丟棄造成的,不適當的垃圾掩埋場也會形成大量海洋垃圾。「許多國家會將垃圾掩埋場設置在海邊或河邊,垃圾會因洪水或是颱風的因素飄入大海」。

此外,他還認為,海嘯也是造成海洋垃圾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日本311大海嘯造成約500萬噸海洋漂流物,其中就包括許多塑料垃圾。2004年南亞大海嘯也造成大量的海洋垃圾」。

海龜奮力掙扎,視頻僅傳遞出垃圾影響的表象,更深層次的威脅亟需人類關注。

劉烘昌說,一些垃圾如廢棄的流刺網會造成魚類、海龜、海豚的大量死亡。海龜及一些吃水母的魚類會誤食塑膠袋,嚴重的會造成死亡,更小的塑料微粒則被海洋浮遊生物或濾食性動物誤食。

海洋垃圾影響的不僅僅是某一物種,而是整個生態體系,直至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劉烘昌如是說。

將視頻授權在媒體上播放,劉烘昌是希望更多人看到視頻後能夠自我反省,省思我們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的破壞,也省思自己個人的行為是否也造成環境的破壞。當然,他更希望許多人反省後行動起來,挺身而出保衛自然環境。

除了不亂丟垃圾外,他呼籲民眾要督促政府部門妥善處理陸地上的垃圾,並努力清除海洋中已有的垃圾。劉烘昌警示,「連我們用的洗面乳裡面的塑料微粒都能造成嚴重的海洋生態問題」。

相關焦點

  • 「海龜趴垃圾堆產卵」刷爆朋友圈,還有比這個更令人難受的
    1月22日晚上,澎湃新聞聯繫到了視頻拍攝者,研究陸蟹生態的臺灣學者劉烘昌博士。他向澎湃新聞講述了拍攝這段視頻背後的故事。劉烘昌在回復的郵件中稱,視頻拍攝於去年的聖誕節,地點是聖誕島,這是位於一座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印度洋海島。
  • 海龜母親撥開垃圾產卵,小海龜翻越垃圾山才能回歸海洋!
    2017年底他和5名年輕人在澳大利亞聖誕島準備一起觀察海龜產卵,拍下了令人心碎的一幕。光BBC就有超過1300萬人觀看過。多麼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然而卻被一隻海龜媽媽打臉了。海龜在垃圾堆中拼命撥開垃圾準備產卵。
  • 李汶翰黃新淳組「海龜靚仔」,阿雲嘎金子涵做「垃圾稻草人」
    「西島浪五花」迎來新客人張曉龍,一起為西島拍攝環保公益短片。成員以「守護玳瑁」、「保護珊瑚礁」、「清潔海岸線」為主題,錄製短片的同時呼籲觀眾珍惜海洋生物資源。李汶翰、黃新淳與島民遍尋海龜;吳宣儀和張曉龍前往珊瑚礁研究所了解並嘗試種植珊瑚;阿雲嘎、金子涵則和環保藝術家克雷格清理沙灘垃圾。
  • 別往海中扔垃圾 可憐海龜鼻中插入長吸管(圖)
    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近日,在哥斯大黎加的海洋中,動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隻雄性太平洋麗龜,他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 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原標題:別往海中扔垃圾!可憐海龜鼻中竟插入長吸管(圖) 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   這組研究人員將這隻海龜放到小艇上,他們起初以為它鼻孔中的異物是一隻寄生蟲。   視頻顯示,由於隨身攜帶的工具不充分,他們只能用一把小鑷子為這隻海龜「做手術」。   幾名研究人員按住了這隻海龜,另一人用鑷子試圖夾出這根習慣。不料吸管已深深嵌入海龜的鼻部結構,很難拔出。在這個過程中,海龜還流出了鮮紅的鼻血。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的5大危害
    本文導讀:網上一段視頻讓我們知道了亂扔垃圾的危害性,12釐米長的吸管從海龜鼻中拔出。垃圾不僅僅危害我們的健康,同時也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那麼亂扔垃圾有哪些危害呢?  垃圾已經成為環境的主要汙染源,亂扔垃圾不但汙染空氣還能傳播疾病,還能帶走生命。據了解,最近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在這段視頻中,科學家團隊花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從一隻太平洋麗龜的鼻孔中取出一根塑料吸管。
  • 小海龜要爬進大海有多難?是它最危險時候,連沙蟹都能輕易捕食!
    小海龜要爬進大海有多難?是它最危險時候,連沙蟹都能輕易捕食小海龜,可見小海龜天敵有多少,很多海鳥類都能輕易吞食小海龜。幼龜自出殼就沒有受到保護,只有努力爬歸海水中生活,才能獲得生存環境,不然在沙灘上,只能成為其它獵食者的食物!
  • 海漂垃圾攻佔小琉球沙灘引熱議 屏東推出環保旅店
    保育人士說,只要能想得到的垃圾,都會漂到小琉球來,如瓶罐、籃球,甚至蚵架都出現在小琉球沙灘上。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屏東小琉球近年遊客增多,一名返鄉過年的年輕人近日在網絡發出「不要再到小琉球了」文章,引發網友熱議。
  • 遊客亂扔垃圾 海龜鼻孔中插入12釐米長吸管(圖)
    據外媒報導,別再往海裡亂扔垃圾了,因為這可能給海中生物帶來危險。近日,在哥斯大黎加的海洋中,動物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隻雄性太平洋麗龜,他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這隻海龜的鼻孔中插著一根長達12釐米的吸管。  這組研究人員將這隻海龜放到小艇上,他們起初以為它鼻孔中的異物是一隻寄生蟲。
  • 海洋危機一年未解 臺灣東北角、蘭嶼成垃圾「熱點」│聯合報臺商版0905曬新聞
    圖/海保署提供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去年五月推出「海洋危機」專題報導,引發官方諸多回響,一年多過去,盤點政府當初開的「支票」,多數還在「規畫中」,亟待付諸行動。面對海洋垃圾包圍臺、澎、金、馬的嚴重問題,環保署去年七月與環保團體共同成立「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臺」,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要減少海洋廢棄物,第一步是源頭減量,至於減量方法,要評估海廢來源來自境內或境外,他坦言,減少境外來的垃圾目前僅能靠國際合作,還未洽談成功。2.東北角、蘭嶼 海漂垃圾「熱點」
  •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
    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時間:2015-08-19 12:19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龜鼻中拔出吸管 亂扔垃圾導致人類間接傷害海龜 近日,外媒報導了科學家救助一隻海龜的事跡,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
  • 不要往海裡扔垃圾!海龜鼻孔內竟現12釐米長吸管
    不要往海裡扔垃圾!海龜鼻孔內竟現12釐米長吸管 中國日報網 2015-08-16 08:27:13 中國日報網8月16日電(信蓮) 美國中文網報導,《每日郵報》14日消息,隨意在海裡或沙灘上遺棄垃圾,將對海洋生物造成多大的傷害?相信看了這則新聞,您就了解了。
  • 巨型海龜誤食塑料垃圾死亡 體重達到700公斤
    巨型海龜誤食塑料垃圾死亡 體重達到700公斤時間:2017-09-24 12:0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巨型海龜誤食塑料垃圾死亡 體重達到700公斤 據西班牙《先鋒報》9月20日報導,19日,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的卡雷亞海灘人們發現了一頭重達700公斤,長達兩米的稜皮龜
  • 海龜拖著塑膠袋鯨魚被繩子纏住,塑料垃圾正在殘害海洋生物
    據BBC新聞11月19日報導,在BBC《藍色星球2》的節目中,講述了如今海洋垃圾是如何慢慢地殘害海洋生物,助理製片人Sarah Conner說,基本上每一個潛水的海域都有一些塑料垃圾,例如魚線、塑料瓶等等。
  • 20多隻海龜被海灘塑料垃圾纏住,不幸喪生
    被衝上岸的海龜近日,孟加拉國海域的海龜被捲入塑料垃圾浪潮中,並被衝上岸邊。海龜被塑料垃圾纏住,無法動彈,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這些海龜有些倖存活了下來,被重新放回到海中,有些則窒息喪生。被搶救的海龜這些被衝上岸邊的垃圾主要是塑料瓶,浮標和漁網。
  • 垃圾分類改變百姓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一年間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題:垃圾分類改變百姓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一年間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杜康  「定時定點」扔垃圾、「小手拉大手」從娃娃抓起、發動基層廣泛參與……各地積極探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辦法,突破分類難點堵點。
  •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香氣逼人」,聞起來像蝦子海龜易誤食!
    誘使海龜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關鍵,已經從「漂浮塑料垃圾看起來像水母」,升級成「漂浮塑料垃圾聞起來像食物」。新研究發現,「氣味」是海龜上當、吞下漂浮塑料垃圾的另一個關鍵。對海龜而言,如何判別漂浮塑料垃圾與水母一直是一大難題。現在,這項難題更進一步升級,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會散發出類似海龜食物的氣味,讓海龜難以分辨水母與塑料。
  • 160隻海龜被垃圾困住集體衝上岸 仔細一看頭都沒了
    孟加拉國的環境部門官員和環保人士16日指出,約有160隻海龜近日被衝上沙灘,所幸獲救,但其中許多遭塑膠垃圾纏住而受傷。 許多海龜從上周末開始漂到孟加拉國科克斯巴扎爾的海岸,且伴隨著大量塑膠瓶、漁網、浮標及其他碎屑。
  • 10公裡垃圾帶蔓延!孟加拉海岸大規模海龜死亡,160隻獲救!
    ▲孟加拉國環保局7月15日表示,科克斯巴扎爾市沙灘出現欖蠵龜被塑料垃圾套頭。(圖/網絡圖片) 孟加拉國科克斯巴扎爾市(Cox's Bazar)一沙灘日前出現欖蠵龜(Olive Ridley turtles)被塑料垃圾套頭的情形。當天現場湧入許多人搶救,將倖存的欖蠵龜送回大海。
  • 臺灣上半年清除海洋垃圾55噸 超9成無法回收(圖)
    中新網9月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保署」)4日上午公布上半年臺灣各縣市海洋垃圾清除成果,透露上半年臺灣海洋垃圾清除總量達55噸,超過9成海洋垃圾無法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