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吳青峰在9月6日全碟發布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太空人》。在蘇打綠於2017年休團後,這是青峰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個人全長作品。而在9月4日的發布會上,蘇打綠也在休團後首度全員同框,似乎近期也會逐漸恢復活動。那麼《太空人》這張青峰的個人專輯,在作為個人活動時期的總結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種召喚夥伴再度集結的號角。
從整體風格看來,《太空人》其實有些接近蘇打綠2015年底推出的《冬未了》。同樣詩意,同樣有著專輯整體的策劃,也同樣有一定程度的晦澀。但如果仔細比對兩張專輯的編曲思路,你會發現《冬未了》是在竭盡全力闡釋蘇打綠心中「什麼是樂團」這樣的概念。而《太空人》專輯中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弦樂、打擊樂、採樣,並對人聲的錄製和混縮做了很多探索,但唯獨沒有哪首歌可以用一個標準的搖滾樂隊的配置來演繹。這也是青峰在個人專輯中試圖用編曲來和樂團時期拉開差別的一個小心思,在筆者看來,也可以理解為他對於蘇打綠其他成員們的一種呼喚。儘管《太空》已經在某號稱嚴格依照數據的榜單上奪冠,青峰個人也擁有1500萬微博粉絲,早已是歌手中的「頂流」,但他始終渴望著回家。
在今年年初的《歌手》中,吳青峰的選曲常常兼顧了認知度、可聽性和藝術性,並且照顧到呈現中的內在統一,以做一張專輯的態度來完成每次表演。而半年後,這樣的態度基本上也貫徹到了這張《太空人》的製作當中。很難想像一張12首歌的專輯竟然會有一半左右非常易聽,同時又做出了非常完整的主題感。專輯中存在著兩條音樂和理念上的主線——首先是《太空人》《太空》和《太空船》組成的「太空三部曲」。這三首負責串聯起專輯「好聽」、「溫暖」、「明亮」的流行音樂性質的部分,每三首歌出現一次,令聽者不至於失去耐心,筆者稱之為專輯中的「明線」。 而實際上貫穿整張專輯精神世界的,則是首尾呼應的《譯夢機》和《Outsider》。
《譯夢機》儘管怪異,但卻是近十年來最精彩的專輯開頭曲之一。它用一軌類似Fender Rhodes的電鋼琴音色營造出了「編譯機」的意象,並逐漸渲染出整張專輯半夢半醒的世界風貌。一首好的開頭曲往往能起到設定整張專輯的世界觀,令聽眾進入歌者的精神的功能(例如華晨宇《Why Nobody Fights》),這對於一張並非典型的流行專輯而言尤為重要,否則聽者就無法放下唯旋律是從的思維模式來好好地進入專輯。《譯夢機》通過簡潔的人聲、電鋼琴和採樣實現了極高的完成度,可以說是一首直接放進Pink Floyd的《月之暗面》也毫不遜色的藝術歌曲。而《Outsider》則在專輯的結尾以一些重合的內容與《譯夢機》形成了呼應,但此時青峰的演繹並不像開頭時那樣仿佛飄在天上和夢中,而是用更低沉平實的語氣營造出「回到現實世界」的感受。在這首由蘇打綠吉他手家凱作曲的歌曲(也是全專唯一採用了傳統樂隊編制的歌曲)的最後,青峰說「謝謝你等我,我回家了。」整張專輯旋而止於這句他對另一個自己(蘇打綠)的告白。
儘管專輯的名稱叫做《太空人》,但整張專輯中滲透著的主題顯然還包括「夢境」「記憶」和「語言」,幾乎12首歌都包含著努力的自我探索,當你聽完這張唱片才會明白太空所指的,是一個人深邃的心靈世界。專輯豐富的主題和音樂元素令它聽起來毫不費力,在大多數歌曲中不需要照顧到樂隊配置,也給了青峰更多施展的自由。 不過,作為一個在華語樂壇中旋律能力近乎頂級的創作者,青峰在這張專輯中並沒有給出太多驚喜。當然,專輯中只要是他願意寫得好聽的歌曲,必然還是好聽的,只是像早期《小情歌》《無與倫比的美麗》乃至《藍眼睛》那樣天才般的旋律在《太空人》中有些欠奉。主打抒情歌之一的《太空人》以及《水仙花之死》這兩首歌副歌第一句的旋律還和曹格《天使忌妒的生活》以及碧梨《Bad Guy》有些許雷同,而整首《水仙花之死》由於採用了類似的錄音方法和演唱技巧,目前已經被很多人指出氣質上很像《Bad Guy》,當然這還是屬於合理相似的範疇。不過青峰在旋律上的細微退步,其實是整個流行音樂行業的一種困境——獨特而美好的旋律已經不再是一座富礦,創作者行走在狹窄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會滑落到「口水」或「難聽」的深淵中去,即使是最好的創作者也是一樣。
但從感性層面,《太空人》無疑給了聽者一段非常好的旅程。專輯的每一個細節幾乎都有經過設計,完成度非常高。它並沒有高舉著「概念」的旗號,卻擁有完整而豐富的概念。不出意外的話,它會在年底的各種盤點之中佔據最佳專輯的一席之地。儘管青峰在歌曲中數次說出「瘋子自傳,誰看?」但其實,《太空人》的幾支主打單曲已經開始了對於各種榜單的席捲,這本瘋子的自傳,大家都在看。
□優作(樂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