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普及,古代的西方人不知道鳥類的遷移習性,以為遷移的大雁是從鵝頸藤壺裡面孵化出來,而西方叫大雁為鵝,取名為「Lepas anatifera」意為「像鵝」。

在中國叫鵝頸藤壺,也叫海雞腳、九爪螺、佛手螺、龜足、筆架等。號稱是海洋中的「萬人嫌」,討厭它的人會被它的樣子震撼到,看出密集恐懼症引起不適(被它醜到),小編建議您瀏覽到圖片可以考慮快速划過。

但是海洋生物最討厭的並不是鵝頸藤壺而是它的「遠房親戚」藤壺。它們喜歡依附在水流慢速且粗糙不平的地方一簇一簇群居,通常生活中在礁石縫中、輪船上或大型魚類、海洋哺乳生物身體上,分布區域極廣,只要定居便常年不動。幼年的小藤壺是雌雄共體的,在繁殖後代時可以自行選擇一次性別,擁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受精成功發育為幼蟲便釋放入水中繼續選擇宜居地區。

對於鯨魚、海龜等海洋生物來說遇到鵝頸藤壺不亞於一場噩夢。年幼的鵝頸藤壺會依附在遊速較慢的鯨類或是海龜等生物上,一旦它們認為宿主適合便會向外分泌一些黏性物質將自己固定住之後在進行發育,生長出擁有石灰質的外殼。一隻座頭鯨身上可依附多達三四百公斤的藤壺(一旦吸上就是一生),用吸盤吸在生物皮膚上像生根一般甩都甩不掉。

不止是暫住在皮膚上還會吸收寄主營養,降低寄主遊動速度,嚴重影響寄主生長活動。霸道的它們還會憑藉自身數量優勢在海中欺負海龜、鯨魚,甚至有海龜因為滿是藤壺致死。
當藤壺石灰質外殼深入動物皮膚會引起寄主不適,引起一些生物拍打海面、礁石、船隻,只為擊落寄居在身上的藤壺。大約50%的鯨魚還是相對幸福的,可以在長途跋涉和雄性鯨魚競爭鬥毆中用堅硬的藤壺為武器進行防禦、攻擊,擺脫部分藤壺,然而藤壺脫落後也會留下一個完美的圓形傷疤但也可能有幼蟲附著。

還有一種叫「根頭藤壺」的會寄生在絕大多數海洋甲殼動物體內,侵染百蟲、螳螂蝦、胸藤壺等。

對漁民來說漁船遇到藤壺也是一件麻煩事,它們依附在船隻、船槳、管道上時會嚴重拖慢船速增加危險,目前全世界都沒有較好的辦法能夠徹底消滅藤壺,需要漁民耗費大工夫進行清理。

再來看看鵝頸藤壺這位外貌醜的「萬人嫌」,餐桌上的「貴族鮮」。因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也因為面相醜陋像魔鬼的手指、來自地獄的生物稱它「來自地獄的海鮮」。很多人喜歡在冬季吃這道海鮮,不過也要注意加熱消毒,不然很可能被其它寄生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