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拔光頭髮又拔汗毛
五花八門強迫症困擾都市人,但不到一成能正確求醫
□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遊曼妮 通訊員 溫志勤 張玲玲
本版攝影 時報記者 朱元斌
「天生購物狂」確有其人,患的是與基因有關的強迫症;整形不停可能是軀體變形障礙;拔頭髮成光頭也是強迫症……物質富庶節奏緊張的都市生活「盛產」各類強迫症,包括網癮、孤獨症、神經性厭食等均屬強迫症譜系障礙。醫學界估計發病率超過10%,廣州市各大醫院心理科收治的強迫症譜系障礙患者日益增多。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衛生日」,精神心理科專家呼籲,正視強迫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大膽邁出求醫第一步。
拔毛髮癖
花季少女拔光頭髮不見人
炎炎夏日,一名17歲的漂亮女生在媽媽的生拉硬扯下走進了暨大附屬一院精神心理科。女孩萬分不願意地脫下帽子,露出了光頭,接診的潘集陽醫生並沒有特別吃驚:因為這是他接診過的第二個拔毛髮癖患者。都是正值花季的女孩,來自條件優越的高幹家庭,兩三年前開始不由自主地拔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拔成光頭後,「轉戰」身上的汗毛,如果不是家人強行制止,睫毛、眉毛也差點拔個精光。
開導了很久,女孩才願意開口講幾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忍不住,越抗拒會越緊張,似乎更加控制不了。拔掉頭髮時,那一瞬間會覺得特別滿足。」家裡人過了3個月才發現女孩的頭髮「掉」得很離譜,帶她去皮膚科看病不見效。直到她差不多拔成了光頭,已經不願意出門上學。
潘集陽醫生指出,類似的病症還有摳皮症、咬甲症,屬於強迫症的一種,多見於女性。潘教授給這位女孩開了一定劑量的藥物,3個月之後,頭部開始「蔥蘢」。潘教授有些無奈:「不過這兩名患者都沒有堅持到醫院看完病,這也是心理科醫生無可奈何要面對的臨床難題。」
「其實強迫症的外延很廣,拔毛髮癖屬於『強迫症譜系障礙』譜系,『疑心』病其實也是強迫症的一種,能到心理科看病的佔不到10%。」潘集陽稱這種強迫症在廣州的醫院非常普遍。
疑病症
疑患癌5年跑遍全國求醫
41歲的患者李先生,5年前開始感到自己身體有些不舒服,懷疑自己患了腫瘤,首先是到當地的醫院檢查,做了身體多部位的CT和其他檢查,再來到省城大醫院,並要求做MRI。跑遍省城的幾家大醫院,重複了CT、MRI,可是結果仍然令他大為光火:這些大醫院水平怎麼這麼低,我有腫瘤都檢查不出?於是,李先生輾轉一年多到上海、北京,結論始終如一。仍不放心的他賣掉家徒四壁的房子,帶著厚達一尺多的病歷,來到省人民醫院說:這是我最後的一點錢,我要求全身每個部位都做個CT,一定要把腫瘤查出來!
經過系統的心理問診和評估,李先生被診斷為「疑病症」。醫生為李先生提供了針對強迫症的治療,最終解除了「心病」。
強迫性購物
IT白領狂買衣服堆積如山
張栢芝主演電影《天生購物狂》將大花灑女人的性格誇張到了極致,但在廣州的心理科醫生看來,這個角色完全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這就是強迫症譜系障礙中的典型—強迫性購物。
在天河軟體工業園上班的一名IT白領女士Lily,曾在家人的勸說下來過暨大一院心理科諮詢。「我覺得自己對其他事情沒興趣,就是喜歡買東西,而且只愛到高檔場所購物。在廣州只去友誼等名店,買不過癮了,就變成了每月必去香港血拼一場。公司組織了一次去歐洲的公務活動,我在名店街刷卡一次刷掉了8萬多,遠遠超出了正常的經濟收入水平。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就一定想要買下來。不買的話內心會很緊張,一直擔心著會被別人買走,內心焦慮不安。而買回來的衣服太多,在家裡堆積如山很多都沒動過。」
潘集陽醫生表示,「不少男性也會相似的問題,比如愛買書。有的人一看到某類型書就一定要買下來,帶有佔有的心理,買回來以後又從來不翻看,但會持續不斷地買下去。如果達到只有通過購買才能解除緊張感的地步,就應該找心理醫生進行諮詢。」
軀體變形障礙
整容成癮動手術當食生菜
一名30多歲的已婚女士,讀中學起就認為自己臉部不對稱,整日照鏡子為此憂心。上班後賺到工資就去做了整形手術,一般人不仔細很難看出差別,但是她仍然耿耿於懷,再度去找整形醫生,但因不符合手術指徵遭到了拒絕。
記者在採訪廣州各大醫院的美容整形科時常有醫生「報料」,不時會出現「整容成癮」的極端個案。
有整形醫生直言:「這樣的患者心理欠正常,過度追求完美,做完一次手術會要求下一次,明明做到了正常水平仍然會非常不滿意,有的甚至會遷怒醫生。」
心理科醫生認為這是典型的軀體變形障礙,過度關注外貌、對想像出來的或微不足道的外貌缺陷過分關注,並導致極大的精神痛苦,進而出現強迫症狀,嚴重的會產生社交恐怖、抑鬱。
心理科醫生指出,這種對外貌軀體的病態期待的患者,整形外科醫生一開始就需要進行篩選排查,不建議進行手術而是需要心理輔導。
強迫症發病率
估計超過10%
專家稱強迫症可能遺傳下一代
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暨大一院等幾家心理科門診獲悉,繼抑鬱、失眠之後,強迫症譜系障礙患者成為門診的主要種類,在有的醫院超過了3成,且增長極為快速。
強迫症與生活方式有關
據統計,美國人群患強迫譜系障礙的比率高達10%,潘集陽醫生認為各類強迫症就診率提高,當下都市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劇烈變化是不可忽視的外界因素。當代人工作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電腦,網絡的身影無處不在,本來網絡是一種信息工具,但是有強迫症易感基因的人就容易產生依賴,形成深度網癮;商業社會的發達,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到處店鋪林立,普通人可能只會被激發出正常的購買慾,但是對於心態天生就有些欠正常的人就會誘發出「瘋狂購物癖」。高節奏的日常工作、強烈的競爭壓力也是導致整形成癮、神經性厭食症的外在重要條件。
一成門診病人有「心病」
省人民醫院謝永標醫生稱,10%的門診病人有心理障礙或心理健康問題,而省人民醫院每天門診量過萬,但到心理科看病的人只佔門診量的1%,近四成的住院患者有心理問題卻未能得到及時治療。
究其原因,首先醫生和患者家屬對心理疾病的認知不足,難以及時到心理科首診。網癮、酗酒、孤獨症、偷竊癖、神經性厭食等等都屬於強迫症譜系障礙。讓精神醫學心理專業人士憂心的是,很多人把原本屬於疾病範疇的強迫症當作一種教育失敗、外部施壓結果,認為是單純的社會、家庭問題,而不願意找醫生看病。
心理科醫生遇到的多是求醫多年、大量臨床檢查資料、用過各種藥物、甚至外科手術後效果不佳的病例,如有的患者認為自己患了心臟病,最後做了換瓣膜的手術後仍然無法消除所謂的心臟病症狀,最後偶然來到心理科才明確是焦慮症,簡單的藥物治療就把問題解決了。在目前緊張的醫患關係背景下,醫生不敢承擔醫療風險做出「身體沒病」的診斷,常常會根據病人的訴求,進行各種檢查排除各類疾病,導致浪費了大量醫療資源。
強迫症有基因遺傳特徵
潘集陽醫生稱,強迫症首先是一種病。醫學研究顯示強迫症有明顯的基因遺傳特徵,兒女中被診斷為強迫症的患者,追溯到父母家族譜系至少能找到一個同類病人;家族中有強迫症發病史,下一代患病的危險度是正常人5~10倍,表現出家族發病群集性。
專家呼籲,正視精神類疾病,及時地找醫生治療,是戰勝強迫症的重要法則。強迫症的治療需要一個維持過程,通常症狀緩解後仍需要維持治療6個月,且可能有40%的殘留症狀。因此患者家屬的理解和配合非常重要,不能對強迫症病人有歧視,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儘量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責任編輯: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