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持續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居民健身意識開始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健身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這無疑推進了我國運動健康產業的發展。然而,目前運動健康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健身場館不足、健身項目單調、健身市場不規範等問題。近期召開的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到體育產業發展,會議指出,要力促產業和消費「雙升級」,推進體育健身產業市場化發展。
在山東青島有一家企業,積極投身運動健康產業,通過改建、託管、整合等方式建設了四座「一站式運動綜合體」——中聯運動公園,2019年有超過500萬人次在中聯運動公園內運動健身。運營方中聯建業集團與當地政府經過多年摸索,共同探索出一條政府支持、以社會力量為主體、服務於全民健身事業的「中聯模式」。針對閒置老舊體育場再利用、後賽事時代運動場館運營、區域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等方面,提供系統升級改造、日常運營等市場化運作方案,不僅可以服務於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也有效盤活了閒置社會資源。
老舊廢棄體育場煥發新生
12月14日下午,38歲的市民蔡先生正在明霞路37號中聯(市北)運動公園的球場邊等待孩子足球課下課,十幾分鐘前他剛在遊泳館完成了2000米遊泳鍛鍊。蔡先生說,他從小在明霞路附近長大,雖然現在已經不在這裡居住,但是自從10年前開始在中聯(市北)運動公園參加運動項目,這個習慣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孩子大了之後,他又把孩子帶到這裡鍛鍊身體。
中聯(市北)運動公園的原址是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臺東體育場,這裡曾經是機關舉行運動會、市民鍛鍊的重要場所,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臺東體育場設施老化配套陳舊,已經無法滿足居民健身需求。蔡先生說:「以前這個球場是用煤渣鋪的,我小時候在這裡踢球的時候渾身都是土。」
2008年中聯建業集團一次性投資8000餘萬元對體育場進行全面改造,並於近幾年陸續投資2000餘萬元進行升級。如今,這裡不僅擁有能容納5000名觀眾的主體育場,還可以開展健身、遊泳、壁球、格鬥、足球等運動以及各類趣味、商務運動會,是青島老城區第一個「一站式運動綜合體」。由於場館競技性和娛樂性並重,並且以親民的價格面向社會開放,迅速成為市民體育健身、開展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近年來,中聯建業集團先後在青島市市北區、李滄區、西海岸新區、即墨區投資建設了四座中聯運動公園。李滄區中聯運動公園情況與市北區情況類似,原址是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滄口體育場。雖然地處居民聚集區,但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基本喪失體育場功能,改造前甚至有居民在體育場內養羊養雞。2010年,中聯建業集團投資2.5億元,將滄口體育場改造成兩萬餘平方米的綜合體育館,形成集運動場館、綜合商業、休閒娛樂、品質生活於一體的全民健身中心。臺東體育場和滄口體育場改造工程均被作為重要民生項目,列入當年政府為市民所辦的實事名單。
2014年頒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體育設施為載體,打造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推動體育與住宅、休閒、商業綜合開發。」該意見還明確,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盤活存量資源,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於體育健身。
「相關文件頒發前,我們已經有了六年的實際運營經驗,可以說走在了全國前列。」中聯建業集團董事長周華介紹說:「目前,這種一站式運動綜合體的模式或者說體育運動產業的複合型業態,在全國也是較少見的,也沒有明確的可以借鑑的經營模式,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實踐證明,我們這條路走對了。」
「一站式運動綜合體」滿足不同運動需求
傳統的運動場館建設,由政府投資政府管理。但因為體育場館通常為大型競技比賽量身定做,大賽一過人去樓空,巨資建設的體育設施利用率低下。青島市臺東體育場和滄口體育場改造沒花政府一分錢,政府與中聯建業集團籤訂合作協議,授權企業經營管理體育場,投資新建的體育設施仍歸政府所有,企業承諾滿足公共體育場公益設施的功能需要。
因為有了市北區和李滄區中聯運動公園的成功運作經驗,青島西海岸新區和即墨區政府分別將政府新建的兩座體育場館託管給中聯建業集團進行運營。政府負責場館框架和外立面建設,場館裡的功能區域劃分、裝修、體育設施配置等均由企業進行投資。經營期間,企業對場館進行持續性投入,場館養護、升級、再改造等費用均由企業負擔。
表面上看,中聯運動公園與運動場、健身館之類的沒什麼區別,或者就是兩者的結合,然而深入了解之後卻發現,這其中可謂千差萬別。中聯運動公園並不是單一、單項的運動場館,而更像是運動行業內的MALL,中聯運動公園四大主力園區主推遊泳、健身、羽毛球、壁球、籃球、格鬥、足球、桌球、搏擊、舞蹈、藝術等十大特色場館。
中聯建業集團董事長周華說:「能將如此多的特色綜合到一起,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高標準的運動場地和運動設施,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以及豐富的特色培訓項目,讓男女老幼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體育場館的閒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一直是困擾體育運動產業的一個難題,「一站式運動綜合體」的概念對於企業的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經過多年摸索,中聯建業集團依託場館優勢,設立了場館產品、培訓產品、商務團體、賽事、文藝演出等五大類產品類型,這些產品逐漸加入中聯一站式運動平臺,成為可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愛好和不同項目特長的客群需求的一站式運動平臺。
近日,中聯建業集團運動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吳靜為青島一家大型企業量身訂製了一場以趣味運動會為主題的年會。該企業負責人說:「以前單位開運動會都是有運動特長的人比較積極,趣味運動會的形式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職工們歡迎,今年我們乾脆把年會也放在了中聯運動公園舉行。」
依託場館優勢、培訓優勢與訓練人才的優勢,門類齊全的運動項目可以滿足團體客戶的多種需求,包括運動會、單項比賽、員工重要節慶福利、員工健康計劃等等,都能根據需要一一滿足。
社會力量成全民健身運動積極推動者
12月6日,市民李女士拿到了中聯(即墨)運動公園全額返還的會員年費,相當於使用了一年的運動場館一分錢都沒花。在獲得年費返還獎勵的同時,運動達人李女士又給自己買了一年的會員。她表示,未來一年還會繼續在中聯(即墨)運動公園健身,爭取明年再拿到全額返還的年費。
企業發展會員的促銷辦法,竟然成為推動全民健身的有效手段,中聯建業集團運動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吳靜連說沒想到。中聯(即墨)運動公園原為即墨創智新區體育中心項目,因地處城市邊緣區域,周邊居民較少,由於擔心啟用後利用率不高,場館一度閒置無人接手運營。中聯建業集團加以改造後,開業之初推出了「你健身,我買單」活動,會員在一年內健身50次可返還年費金額的1/3,健身150次即可將年費全額返還。截至目前,共有653人拿到了全額返還,共計2081人獲得返還獎勵。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政策,一下子激發了居民的健身熱情,即墨中聯運動公園在一年時間內發展了一萬多名會員,成為即墨區最火爆的健身運動場所之一。
大力倡導全民健身,讓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培養運動習慣,不僅是從企業利益考慮,更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中聯建業集團董事長周華表示,企業的發展要與城市的發展同頻共振,讓熱愛運動健身的市民滿意,更要為青島時尚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貢獻力量。
2019年5月,由青島市體育局、中聯建業集團聯合主辦的「體育大惠民·運動送萬家」——中聯「億基金」行動正式啟動。中聯建業集團面向12.5萬名青島市民,免費發放總價值1億元的運動體驗卡,該卡的單張價值為800元。
市民在領到中聯「億基金」運動體驗卡後,可通過提前預約前往中聯運動公園四個園區中的任意一個免費參與健身、遊泳、羽毛球、桌球、足球、籃球、壁球、格鬥、射箭、擊劍、跆拳道、體育舞蹈等12個運動項目。根據規定,每名市民均有12次免費體驗的機會,每個項目最多可免費體驗兩次。
中聯「億基金」行動極大地推動了青島市民全民健身的熱情,不到半年的時間12.5萬張運動體驗卡便發放完畢。為了讓市民掌握科學的健身理念和鍛鍊方法,中聯運動公園每月還至少推出一次體育運動大講堂,由專業教練員或業內專家面授機宜,幫助市民更好、更快地達成運動目標,有效避免運動傷害,受到市民歡迎。
我國運動健康產業商機與挑戰並存
隨著全民健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公眾對體育運動的多樣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體育產業的重要性也愈加明顯。業內人士指出,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讓經常參加體育鍛鍊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對於拉動消費升級、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傳統的實物型、觀賞型體育消費正在向服務型、參與型體育消費的發展轉變,球類、戶外等群眾可以廣泛參與的體驗性運動項目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運動健康產業正在逐步進入產業發展的黃金期,但是我們也看到運動健康產業同樣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現階段,我國體育消費尚不能有效滿足新時代消費升級、新動能成長、經濟轉型等要求,面臨來自內生增長性、發展可持續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作用發揮等方面的明顯挑戰。
比如,全民性體育賽事活動的資源分配、管理服務、場館運營等方面尚未實現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多元聯動機制,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有待進一步發揮。
專業體育運營人才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運動場館的經營者既是健身教練又是公司管理者。不管是專業競技體育還是休閒體育產業,都需要既具備策劃、組織、管理等能力又熟知賽事等活動的專門人才。缺乏運動健康產業運營人才,已經成為各體育場所擴張的障礙。
體育用地也一直是體育企業面臨的老大難問題。企業利用一些舊廠房、倉庫用房等閒置建築修建了體育場所,由於在用地和產權上沒有明確,面臨被拆除的風險。體育用地不足,也成為企業進入運動健康產業的最大障礙。
與此同時,體育企業融資難也是一個發展瓶頸。長期以來,政府層面的運動健康產業發展基金較少,特別是對於體育領域的中小微企業缺乏融資支持。
另外,各地與運動健康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也不完善。以遊泳館用水為例,各地價格標準差異較大,有些地方以特種用水價格收取費用,企業負擔較重。
為此,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產業政策、促進體育消費、建設場地設施、加強平臺支持、改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促進融合發展、強化示範引領、夯實產業基礎等10個方面,提出了35項具體措施。
運動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新路徑
據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2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3萬億,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已經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投身其中。
中聯建業集團經過10餘年的摸索,已經總結出一整套運動健康產業的運營解決方案,形成全民健身的「中聯模式」,不僅有效服務全民健身事業,也在為企業持續產生利潤。
周華表示,運動健康產業不僅具有配合全民健身計劃、實現全民體質與健康水平提升、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的社會意義,還具有創造就業、創建可持續發展模式以及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經濟意義。對於企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要想保持長期競爭力,還需要不斷整合新資源,積極推動產業融合,對整個產業進行提升。
面對中小體育企業在體育賽事資源分配競爭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積極藉助全國乃至國際性體育組織的力量,通過賽事引進的方式,學習先進經營,迅速提高企業的賽事組織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獨有賽事IP,中聯建業集團依託壁球場館的優勢,打造了中國青少年壁球公開賽等賽事,通過組織承辦中國壁球俱樂部聯賽總決賽、亞洲青少年壁球超級系列賽等活動,逐漸在壁球領域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賽事IP。
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有更寬廣的視野。「一站式運動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完全不同於原來的體育場館,從開始布點、設計、施工,再到市場開發和招商,都需要專門的設計、施工、經營管理人才,這靠體育系統內部是無法解決的。體育人才需要創新,需要更多地引入其他行業的優秀管理人才,打開思路,吸納新鮮血液,依靠體育行業以外的「外援」來借力前行。
據悉,中聯建業集團正在積極爭取運動健康相關產業政策的支持和落地。同時,與有關專業機構合作,共同打造獨有賽事IP;與體育院校合作,開展體育商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多方施力,集團將進一步整合運動健康產業價值鏈,暢通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等多方資源,強化交流與合作,推動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孫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