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窗外忽然傳來了許久不聞的叫聲,聽到的瞬間,我立馬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因為那叫聲屬於東方角鴞,我太熟悉了。
一切過於突然,我根本沒想到它們會回來的這樣早。
我走到窗前,它還在叫,但是很遠。
我靜靜地聽著,心臟砰砰地跳,內心卻很平靜。
過了一會兒,它不叫了;等再叫的時候,更遠了。
從那天起,每天晚上我都能聽到東方喵叫,但一般都很遠。至於它們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家附近,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只要有樹的地方,就有東方角鴞。
有幾次,東方喵在半夜一點鐘飛到了離我家很近的樹上,叫聲大到足以擾民的程度。慶幸的是,多數人家已經睡了;就算沒睡,也沒人會在意。
它們將在這裡安家並生兒育女,度過整個夏天。
聽聽東方角鴞的叫聲
而我與它們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我剛記事的時候,我就對它們的叫聲十分熟悉了。那時候,我外公外婆都還健在,所以我媽經常帶我回外婆家。每次,總要吃過晚飯,天都黑了,我媽才戀戀不捨地帶我回去。因為離得不遠,所以一輛自行車就能連接兩個家。
涼爽的夏夜,我媽騎著騎行車,後面載著我。那時候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事都不記得,但我對兩件事記得特別清楚:一是月亮為什麼總是跟著我們走;第二件事就是,為什麼河邊的大柳樹上總有東西在叫,「嗝兒~更更」,一聲接著一聲,似乎永遠都不會累。
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我爸媽也不知道。
後來,我們離開了小縣城,去了別的城市。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聽到過這種叫聲,直到上了大學。
上大學的時候,正是九月。下了晚課,和朋友打著電話,一個人在學校裡瞎逛。忽然,像做夢一樣,我聽到了兒時那熟悉的叫聲,一瞬間我就起了雞皮疙瘩。這時候四周沒有一個人,路燈也黑漆漆的,嚇得我匆匆掛了電話,落荒而逃。
不久之後,我得知這種叫聲屬於東方角鴞。再後來,我親自在白天的樹下看到了它,像一個小粽子。
正式觀鳥以後,我在夜裡聽過無數次東方喵叫,在白天也多次偶遇。每一次,都充滿意外和驚喜。
白頭鵯在一處絮絮叨叨,沼澤山雀也罵個不停,根據它們的指示,我找到了這隻東方喵。它藏得太好了,所以發現的時候,已經離得很近了。它很害怕,發動變瘦技能。
我非常感謝這種小貓頭鷹帶給我的快樂。
同時,它們也面臨很多困境,需要人們的了解和幫助。
我希望,讀者可以讀到最後,尤其是想養貓頭鷹的人,以及想要幫助身邊的野生動物的人。
東方角鴞
這是一種非常小的貓頭鷹,體長17-21釐米,體重只有75-95g。它們頭上長著兩隻「角」,但對聽力沒什麼幫助;它們主要分布於「東方」國家,所以得名東方角鴞。現在它們雖然改名叫紅角鴞了,但我還是喜歡叫它們東方角鴞。
東方角鴞有兩種色型,一種是常見的灰黑色,紋路特別像刺槐的樹皮;另一種是少見的棕紅色,很符合紅角鴞這個新名字。
無論是哪種色型,它們都有著標誌性的亮黃色虹膜、灰褐色的嘴和腳。
正宗的紅角鴞
四月份,東方角鴞陸續回到繁殖地。它們也許在中國南方度過了冬天,也可能剛從泰國、馬來西亞飛回來。除了中國以外,這些小傢伙還會飛到俄羅斯、日本繁殖。去往日本時,它們要在夜晚獨自飛躍東海,可真是了不起的飛行小能手呢。
到達繁殖地以後,雄性角鴞就開始挑選合適的領地,然後在天黑以後奏響小夜曲,三聲一次,不知疲倦,清脆又有些幽怨,響徹整個夜空。
它們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徹夜鳴叫呢?一來,是為了吸引路過的雌性,也就是為了徵婚;二來,是標記領地,警告同類。
配對成功
不過奇怪的是,即使很快就能配對,東方角鴞也並不急著繁殖。
它們喜歡稀疏的林地和林緣環境,而且對環境要求不嚴格。只要有蟲子和樹洞,它們就能安家。而啄木鳥鑿出的樹洞就非常適合它們使用。
因此,東方角鴞見於各種環境,甚至是綠化較好的城市公園、小區和學校。而在郊野,東方角鴞喜歡低地平原或山腳環境,海拔一般不超過1500米。
到了5月末,甚至六月初,中國北方的東方角鴞才開始繁殖。
雌鳥在挑好的巢穴產下3-6枚卵,開始孵化。巢址一般是空的樹幹、啄木鳥鑿的洞,甚至是牆上的洞,裡面沒有任何巢材鋪墊。哎,貓頭鷹真的是鳥類中最懶的那群。
大約25天以後,幼鳥孵化。這時候的雛鳥眼睛也沒睜開,全身覆蓋著白色絨毛。
不過東方角鴞為什麼不急著繁殖呢?猜測可能是在等食物變得豐盛起來。
中國的繁殖研究表明,東方角鴞95%的食物是直翅目昆蟲(蝗蟲螞蚱等)和鱗翅目昆蟲(蝴蝶蛾子),只有3%的食物是壁虎和小鼠。在缺乏直翅目的環境中,鞘翅目昆蟲也會佔很大比例。而我們知道,這些「大型」昆蟲的繁盛確實要到盛夏時節。
由於昆蟲的數量十分豐富,所以東方角鴞一般不需要為食物發愁,它們的覓食主要集中在日落後和日出前的一段時間。
在父母的辛勤餵養下,毛茸茸的角鴞幼鳥發育非常快,6天就能睜開眼,18天左右就能離巢。
這時候,人們就會有很大的機率在路邊碰到驚恐的小貓頭鷹。
驚恐的長耳鴞寶寶, 圖源見水印
遇到貓頭鷹,該怎麼辦?
每年繁殖季,都有無數小鳥掉在地上,弱小無助又可憐。有很多人想幫助它們,但往往適得其反。在這些鳥中,貓頭鷹的數量相當可觀。
雲南的鳥兒繁殖早,這個春天已經有很多人撿到了貓頭鷹,例如領角鴞、灰林鴞。
中國北方也開始進入撿「鳥」季,很快就會有人在山裡撿雕鴞。到了夏天,城市裡的東方角鴞也紛紛落地。
如果遇到地上的貓頭鷹,應該怎麼辦?
成年東方角鴞,翅膀斷了收不攏,野外無法生存,需要救助
首先,大致區分一下成幼、種類和健康狀況。如果貓頭鷹翅膀無法正常收回、或有明顯外傷,就需要帶回去,聯繫救助機構。
如果全身還長著絨毛、發現於光禿禿的山坡、崖壁附近,並且貓頭鷹體型很大,那麼很可能是雕鴞。它們本來就在地面築巢,所以不用管,人撤離就好。
雕鴞幼鳥,它們就在家裡呆著,不要「好心」打擾,圖源見水印
如果有好幾隻小貓頭鷹聚集在南方的甘蔗地、荒草叢中,周圍也沒有樹,那就不要管,很可能是草鴞,它們本來就在地面草叢繁殖。
在草叢繁殖的短耳鴞,草鴞同理。圖源見水印
如果小貓頭鷹發現於樹下,那么正確做法是將小鳥託在手上,找附近比較安全的樹,放到樹枝上。這些小貓頭鷹是正常離巢,父母還會接著餵養。而且鳥類中也不存在沾了人的氣味就被父母拋棄的現象。
絕望,爬不上去的長尾林鴞幼鳥。圖源見水印
不過小貓頭鷹為什麼這麼容易從樹上掉下來?它們還不會飛嗎?
是的,提前離巢現象普遍存在於貓頭鷹中。
絕大多數晚成鳥,包括鷹形目和隼形目的猛禽,幼鳥都要絨毛褪去、羽毛完全長好才會離巢,這時候它們都已經會短距離飛行了。
但貓頭鷹不一樣,它們普遍會提前離巢,尤其是樹棲的貓頭鷹。它們往往全身還覆蓋著絨毛,飛羽也沒長好,就急匆匆地離開了樹洞。至於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樹洞普遍太小、太擁擠、太髒。要知道,便便、唾餘、食物殘渣都在腳下堆積,裡面還可能有白色蟲蟲蠕動。
提前離巢的烏林鴞,圖源見水印
所以在演化中,貓頭鷹形成了提前離巢的習性,可能有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這些還不會飛的小貓頭鷹在離開樹洞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會掉到地上。
不過在自然環境中這根本不算什麼事兒,因為小貓頭鷹的腿腳已經很有力了,只要周圍有傾斜的樹幹或者灌木,它們就能撲扇著翅膀、手腳並用地一步步重新回到高樹上。
只要有斜枝,這些小傢伙就能重回樹上。圖源見水印
在樹冠裡,這些小貓頭鷹需要父母繼續餵養幾天,然後才能自由飛翔。這個階段的樹棲貓頭鷹雛鳥被叫做「Brancher」,意思就是蹲在枝頭的小傢伙。
長耳鴞幼鳥蹲在枝頭。圖源見水印
但是,很多貓頭鷹選擇了在城市、鄉村等離人近的環境繁殖。這裡可能天敵少,或者老鼠多,有利於繁殖,但缺點是植被過於簡單。尤其是城市公園,一棵棵大樹筆直挺立,周圍也沒什麼倒木、灌木,所以小貓頭鷹一旦掉地上,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它們需要人類的幫助。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送回安全的樹上。如果實在難以做到,並且你所在的城市有專業救護機構(如北京),那也可以聯繫救護中心。
其它鳥類同理。
如果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做,可以微信後臺留言,我會儘可能解答。
縱紋腹小鴞的家,圖源見水印
最不應該做的是什麼?就是帶回去自己養。前幾天,微信後臺還有人留言說想養一隻縱紋腹小鴞,所以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說一說為什麼不應該帶回去養。
首先,很難養。幼鳥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知識去照顧,而絕大多數人不具備,所以大概率會養死。貓頭鷹又是夜行性動物,夜晚會打擾人休息。
其次,它們需要多樣化的食物,例如各種昆蟲、小鼠、鳥類,而且,是連皮帶骨的肉。如果餵食豬肉、牛肉等,會導致鈣磷比嚴重失調、骨骼畸形發育,甚至無法站立、全身骨折。
再者,它們會隨時隨地拉屎,非常臭。而且貓頭鷹有吐食丸的習慣,那些無法消化的毛、骨頭等隨時會嘔出來。
最重要的一點是,違法。中國所有的猛禽,包括貓頭鷹,都是國家二級及以上保護動物,嚴禁捕殺、販賣、飼養、利用等。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想想私下養大熊貓的後果。尤其是經歷了今年的大事件,國家對野生動物的查處與執法力度一定會加大。
如果非要養寵物,我真的非常推薦家貓。這是一種溫順、好養、能帶給人極大幸福感和滿足感的寵物。但是,同樣需要你付出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還要做好準備隨時面對生離死別。
最後,再強調一下,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就應該是互不幹擾。
野生動物需要的,只是自由與尊重。別的,都不需要。